杨 琴 李乃琼
(广西钦州学院, 广西 钦州 535009)
地方本科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杨 琴 李乃琼
(广西钦州学院, 广西 钦州 535009)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创新与改革,体育教学改革逐渐成为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重点。地方本科院校俱乐部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地方本科院校中逐渐产生和发展。文章通过分析地方本科院校体育现状出现的问题,论述地方本科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价值,并给出了实施的对策,为有关地方本科院校教育部门提供教学参考。
地方本科院校;俱乐部;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地方本科院校教育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教学质量急需得到提升,满足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需求。传统体育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技能分数非常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参与的态度以及情感予以忽视。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无法与体育教学发展和改革相适应。需要开设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以满足学生身体素质、心理健康、体育参与、体育态度、体育情感和态度等全方面需求,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地方本科院校俱乐部教学模式正是满足了这一条件,所以在地方本科院校建立俱乐部教学模式显得非常重要。
1.1 教学指导思想和课程目标不明确
教学的指导思想决定了课程目标,在学校的发展各阶段,由于指导思想不统一造成课程目标成多元化。近年来,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课程指导思想进行了论述,如以增强体质为主;以竞技体育为主;以技能教学为主;以终身体育为主;以快乐体育为主。由此可见,各种教学指导思想在特定的环境中可能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越来越复杂,单一的体育教学思想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教学思想从“唯生物体育观”逐渐向由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因素构成的“三维体育观”发展,从而拓宽了它的健身、娱乐、竞技、社会等多方面的功能。在本质上是以学生的体质与运动技能为主线,全面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从总体上看,体育教学的目标正朝着多功能、多元化方向发展,且为实现人的总体发展目标服务。因而学校要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实现学校快速发展。
1.2 教学内容陈旧
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此阶段应该建立与社会相衔接的特点,为学生进入社会形成终身体育锻炼和习惯打下基础。但从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教材内容来看来看,过分强调运动项目的完整性和竞技性,缺乏与社会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的结合,所以旧的课程体系已满足不了当代大学生发展需求。从课程实施来看,大多数学校并没有依据校情、生情来编制和选择符合实际的教材、课程实施教学。这不但抹杀了教师的创造性与和自身专业发展,同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1.3 教学过程竞技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促使着竞技运动的发展,人们以为体育就是竞技,而忽视了体育本质的功能,真正的体育是针对每个人的,而不是少数的运动员,有些地方本科院校为了短期的利益而大力提倡竞技运动,这无疑给地方本科院校体育课程营造了一个竞技的氛围,而忽视了体育的多功能对人的全面发展,而追求技术水平的更高、更快、更强。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强化了教师的中心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1.4 缺乏成熟的评价体系
从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教学内容来看,主要是开展球类等竞技运动项目;从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教学过程来看,教学竞技性太浓,导致了教学评价也偏向于竞技运动的评价方式,才用结果性评价,评价以运动成绩技术评价相结合。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下,学校一致追求的是学生技术能力的发展,而忽视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俱乐部就是把兴趣和爱好相同聚集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和团队。地方本科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就是指学生根据学校的条件和自身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体育教学项目和教师。从组织形式来看,地方本科院校俱乐部教学主要有两种形式: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其中,课内教学是指在正常教育教学时间内,由教师组织进行;课外教学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愿参加学校的各种体育社团,进行自主锻炼。这两种形式互助互利,使学生的到全面的发展。课内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系统地学习体育项目的基本知识和技术技能,从而为学生自主进行课外锻炼打下基础;课外体育教学学生以训练和练习为主,为学生提高技术,发展技能提供时间保障,同时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走上社会奠定基础。
3.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从体育俱乐部涵义来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体育项目、上课时间和任课教师。这种形式下,学生会更遵从自己的内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有利于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有利于终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从体育俱乐部练习形式来看,体育俱乐部打破了原来的班级制授课,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组织起来,增加了学生交流的机会和多样性,有利于健康学生心理,提高学生社会交往能力。
3.2 有利于教师主导地位的体现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体育课程,学生为什么会选择此门课程,可能是因为学生拥有了此项目比较好的运动基础,所以对此项目感兴趣。所以,教师在课程目标设计和事实上,要以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发展运动个性为主,同时要考虑到合理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化的个性化创造过程,激发学生教学积极性,有利于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
3.3 有利于体育课内、外一体化
地方本科院校每周一节的体育课不可能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这就需要学生要有更多的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来保证学习的效果,促使运动技能形成。体育俱乐部教学是根据学生自身兴趣选择的,所以学生能够比较好的自觉投入到课外锻炼中,有利于体育课内外教学的有机结合。此外,还应该加强学校对体育课程的管理,使体育教学延伸到课外,将早操、课外体育活动等纳入到体育教学的统一管理之中,将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纳入到学生期末测评中来,建立一个完整的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教学模式。
4.1 完善体育俱乐部管理体系
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想要顺利的开展,就必须建立完善的体育俱乐部管理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设备和经费等为俱乐部建设提供物质基础;(2)提升教师素质,拓展体育项目;(3)完善评价方法和教学考核;(4)做好监督和管理工作。总之,需要构建立从学校外部环境、教师管理和运作模式的一个完整体系。
4.2 明确地方本科院校体育俱乐部的建设目标
地方本科院校建立体育俱乐部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各种各种的体育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体育的兴趣,养成锻炼的习惯。具体而言,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形成终生体育意识;(2)增加学生体育知识学生,增强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3)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体育道德,团队精神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等。
4.3 各学校要发挥自身优势,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
在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时,学校应当充分考虑到自身学校所具有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如:广西地处南方,水资源丰富,且民族特色浓厚,民族项目丰富。各校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展水上项目如:游泳,水球等;同时引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抛绣球、板鞋竞技和珍珠球等。这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大部分广西的学生对该项目有所了解,激发了文化情节,所以开展起来更加顺畅。此外,还可以开展一些新兴项目如:轮滑等,不断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只要是在负荷学校实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身心体质健康的项目都可以加以改造和引进,为教学服务。
4.4 优化教师队伍,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在俱乐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教师队伍是非常有必要的。具体可从两方面进行:(1)及时补充部分专业项目比较缺少的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2)提升在校教师的自身素质,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教师应对积极吸收新的体育知识,掌握多种体育运动技能, 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4.5 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就是对教学目标的反馈,对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反馈作用,具有导向、鉴定以及激励的功能,只有科学的评价方法才能保证地方本科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能够高效地健康的发展。具体包括两点:(1)扩大评价指标,进行多元评价,不单一的只考核学习的技术,而且把学生参与俱乐部的频率、时间、与人交往的态度以及身体素质等综合考虑进去;(2)重视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将学生学习的过程如:出勤率和进步程度作为重要评价指标。
4.6 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是体育开展活动的基本物质载体,地方本科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体育基础设施。具体包括以下两点:(1)积极投入资金兴建篮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等室内运动场所,不断购置和更新体育运动器材;(2)对已有的场馆进行维护和充分的利用,对已有的器材经常改编提高器材利用率。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对俱乐部选择的要求,满足学生兴趣发展需求,为学生个性发展搭建平台。总之健全的体育场馆和器材,才能构建系统化的地方本科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组织网络,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才能够生根、发展和壮大。
随着当前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发展,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比较传统的教育模式有着重要的价值,能够满足社会对学生的发展需求。地方本科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积极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使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紧密结合。此外,地方本科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不是对过去的否认,而是过去教学模式的继承和借鉴,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动态的、发展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广西地方本科院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不能操之过急,需要社会、地方本科院校和学生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健康和谐成长和发展。
[1] 李红平.地方本科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3(35).
[2] 王汝田.地方本科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9).
[3] 何建东,骆秉全.我国地方本科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10).
[4] 谢庆伟,秦华奇.运用 ISO构建地方本科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1).
[5]刘进出.地方本科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下的大学体育教学[J].信息技术教育,2013,12(09).
[6]杨剑锋.地方本科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与多元化教学[J].西北科技大学院报,2012,23(07).
[7]何伟.地方本科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中的.问题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院报,2012,12(07).
Practice and Research of Sports Club Teaching Mode in Local University
YANG Qin, etal.
(Qinzhou college, Qinzhou 535009, Guangxi, China)
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重点《地方本科院校大学公共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6JGZ167;钦州学院校级科研项目—特色项目(项目编号)2014DYTS03。
杨琴(1985-),湖北潜江人,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