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近代社会下竞技教育模式的思考①

2016-11-28 03:52张坤
当代体育科技 2016年14期
关键词:时代精神共生竞技

张坤

(辽宁财贸学院 辽宁葫芦岛 125105)

后近代社会下竞技教育模式的思考①

张坤

(辽宁财贸学院 辽宁葫芦岛 125105)

我国竞技运动员在国际舞台上取得骄人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重竞技、轻人文”的问题非常严重。该文首先阐述了我国竞技体育人材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从而突显竞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要性。并通过宋继新和垣正浩的理论,对后近代社会下的竞技培养模式必须遵循“共生原理”和要从“育人”和“夺标”等多方面培养运动员,然后通过日本足球的成功案例和日本培养运动员的理念和模式作为参照,对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和竞技体育的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后近代社会 竞技教育 培养模式 育人夺标

随着竞技体育的职业化发展,目前我国竞技运动员在“举国体制”培养模式下,训练条件和运动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且在国际竞技舞台上取得的成绩也是呈现良好的趋势。但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成为了职业运动员培养中必须重视的内容。例如:黑哨假球、师徒反目、生存弱势群体等。宋继新指出产生此异化现象的根源在于“培养运动员过程中,育人与夺标的分离——灵与肉的分离”。并且,问题归结为“国内竞技有成绩,缺文化的缩影”(宋继新,2012)。由此可见,竞技圈的“文化”的培养是解决目前存在问题的重中之重。

针对竞技运动员的教育问题,刘鹏局长在贯彻《关于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意见》中指出:培养运动员“要管一辈子,不是一阵子”“绝不为10%,牺牲掉90%”。紧接着国家体育总局又提出运动队要“全面育人”,同时,国务院也批示要重视对运动员进行多方位教育。这些表明在政府方面已经注意到运动员的文化方面的教育的重要性,并且似乎开始加大力度进行改革。但“如何改革、改革内容、改革方向”等问题有待明朗。

日本体育史研究学家稲垣正浩在研究“new sports”时指出“任何时代的体育文化总是和相对领先的时代精神同时出现,并且,被具体表现出来的新体育文化随着逐渐明朗的新时代精神而进行体育文化内部的淘汰,只有保留的才能代表这个时代,成为体育文化的中心”(稲垣正浩,2001)。由此可以推断出:竞技运动员作为当下体育文化的主体的一部分,他们的发展必须和当下的“时代精神”所吻合,不仅仅在竞技能力方面,还包括人文教育方面,也必须符合 “时代精神”。所以,明确当下社会的“时代精神”是对运动员人文教育方面改革路上的首要任务。

1 当下“时代精神”和体育文化的中心思想的探讨

有关“时代精神”,通过各种理论学科渠道都可以或多或少地进行总结和探讨。但是,想要探讨和总结体育方面所对应的“时代精神”,从体育历史学角度来进行的话比较明确客观。并且“,时代精神”和“体育文化”的关系的提出者稲垣也在其编写的《スポー ツ講義》《(体育史讲义》)当中对各个阶段的体育精神和时期特点进行了说明。

稲垣把[古代、中世、近代]这一体育史时期划分重新进行了调整,提出了[前近代、近代、后近代]的时区划分,根据不同时区对体育的社会需要,把各个时区的体育的特点和理念等进行了说明。

1.1前近代社会的体育

前近代社会指的是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之间的时代。当时,世界各个地区的统治思想以宗教思想为主,尤其以欧洲的基督教最为明显。

当时的体育运动受到各个区域不同文化的影响,相互之间的交流非常少,只是祭祀的,固定节日才举行的一系列活动。所以,前近代的体育逐渐形成了“区域特有的”“封闭的”“不透明”等一系列特点。

1.2近代社会的体育

这里所说的近代社会指的是17世纪末启蒙思想的出现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这一时间段的社会提倡的是“科学万能主义”,通过不断地发展,逐渐形成了竞争型的社会,换言之“,竞争原理”成为了社会的核心。

体育也受到“竞争原理”的影响,把规则与礼仪等加入到了体育运动中,并且增加了区域与区域,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把前近代体育的“区域特有的、封闭的、不透明”的一些特点变成了“世界性的、透明的、开放的”,并且通过这种“竞争原理”这一思想的浸透,产生了许多当时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这些项目几乎都是以竞争为核心,所以,参加体育运动的几乎都是身体素质超群的男性。在当时,所谓的体育运动就是“男人的运动、强者的运动”。

1.3后近代社会的体育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宣告结束,并且由此全球进入了后近代社会。通过两颗原子弹的爆炸,人们意识到如果一味的这样竞争下去,只会引起更多人类惨案。于是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各种合作,“全球化”这一词语也随之产生。于是整个社会由“竞争原理”开始向着“共生原理”过渡。

体育运动也受到“共生原理”这一思想的影响,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要数许多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产生和兴盛这一现象最为明显。例如:日本特有的一类运动总称“new sports”(ニュースポーツ)等。而且随着近30年的发展,提倡“共生原理”这一核心思想的运动项目已经逐渐成为当代社会的体育文化的新潮流。除此之外,国际体育组织方面也于20世纪60年代左右开始,贯彻“共生原理”,提出了比如“sports for all”等一系列思想,并且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了事实与发展。形成了和近代体育相对比的全新的体育文化。

总之,在后近代社会中,体育运动文化的核心由“竞争原理”向着“共生原理”进行着过渡。

由以上的理论不难看出,如果想立足于后近代体育社会的话,任何和体育运动相关事物必须去提倡“共生原理”,也就是说,即使以竞争为主要形式的竞技体育运动也必须按照“共生原理”去发展,其中的竞技运动员的人文教育方面也必须如此。

不仅如此,宋继新也在其著作《竞技教育学新论》中,对从古至今的体育时期以及各个时期的竞技教育演变进行了阐述。宋继新把竞技教育过程分为3个阶段,并且对每个阶段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如下。

1.3.1原始经验型运动训练方式

与古代个体化农业和手工业相适应的是经验型的思维方式,由此产生的是自然竞技观和经验型的运动训练方式。

1.3.2近代体能型运动训练方式

与近代工业革命相适应的是功利主义思维方式,由此产生的是生物夺标观和体能型的运动训练方式。

1.3.3现代智体型

与现代高科技产业相适应的是整体的思维方式,由此产生的是生物、心理、社会多方位夺标育人的整体竞技观和智体型的竞技教育方式。

总之,竞技教育就是要把竞技的重心,从“物”转向“人”。这预示着传统的“体能型”的训练方式,将要向未来新型(智体型)的“人”的竞技教育方式转变(宋继新,2012)。

由稲垣正浩和宋继新的观点相比较的话,有很多共性的思想和理念。尤其在宋继新所说的竞技教育当中,对“共生原理”的体现也非常明显。包括“生物、心理、社会多方面夺标育人(夺得锦标和教育成人)的整体竞技观”“智体(智力和体力)型的竞技教育方式”等。总之,通过对两位学者的思想的总结,可以得出:在当下的后近代体育社会,竞技运动员的教育模式需在提倡“共生原理”的基础上,对运动员的竞技观和竞技教育方式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使接受竞技教育的每一位运动员都能够成为当代时代精神下的体育文化中的中坚力量,对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

2 对竞技运动员培养方式的探讨——通过对日本足球运动员的培养模式的分析,进而对我国传统竞技体校的批判

《竞技教育学新论》一书中指出:人类需求是沿着“生存—发展—享受”的链条演进。竞技教育是人类竞技发展方式将由“生存竞技”转向“发展竞技”,再向“享受竞技”演进的“中介”。生存竞技是为谋生而竞技;发展竞技是通过运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竞技;享受竞技是人能享受运动带来的愉悦和自豪的竞技。当下,发达国家运动员参赛。即使名次不佳,也能笑对比赛的“结果”,他们享受的是竞技的“过程”,中国选手则不然(宋继新,2012)。纠其原因,进行总结的话,主要是:我国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还没有达到人类竞技发展方式的最高阶段,既“享受竞技”,国内竞技“重物轻人”,培养运动员过程中,育人与夺标的分离。总之,我国的竞技运动员的培养还是以追求近期目标的练“物”为主,而对运动员的“人性”方面的人文培养模式还很薄弱。除此之外,宋继新多次提到要在“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进行“夺标育人”的竞技教育过程。由此可见,不仅仅在“生物”层面进行培养,“心理”和“社会”层面的培养才是由“生存竞技”转向“发展竞技”,再向“享受竞技”演进的关键点。而在这些关键点上,一些发达国家发展的较为良好。在这里,以日本的足球运动员的培养方式和模式进行总结的同时,对我国传统体校的培养模式进行批评的同时,能够为我国竞技运动员的培养提供有用的参考。

日本足球实行职业化以来,经过20年的发展,取得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包括男子足球队连续多次进入世界杯决赛圈、多次获得亚洲杯的冠军;女子足球队于2011年首次夺得世界杯的冠军;J联赛的各个俱乐部水平都相对较高,曾经两次夺得亚冠联赛的冠军;多名日本籍球员“留洋”于欧洲五大联赛和多个高级别联赛当中;青少年注册球员人数众多,学校、社会、社区对足球运动的重视程度非常之高。以上提及的状况与中国足球运动的基本状况形成鲜明对比,我国不单是在国际足球竞技舞台上成绩落后,更让人担忧的是足球后备人才的“量”和“质”。

日本足球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与足球运动管理的长远目光有着绝对的关系。1993年,日本足协第7任主席岛田秀夫借助日本队夺得1992年亚洲杯的东风开始起草《日本足球百年梦想》,也就是现在的“百年计划”,至1994年长昭见接任主席后宣告完成,整个计划细致入微,涵盖了青少年培养,职业联赛,体教结合,国字号训练比赛等所有的足球领域,时间单位细致到星期,整分计划书厚达半米,终极理想是在2046年或2050年夺得世界杯冠军。从那刻起,日本足球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明确目标,得到日本足球界的广泛认可”(体育周报)。而我国足协经常提出的“五年计划”或者“十年计划”相对于这个气势磅礴的“百年计划”来说,不可相提并论。

日本足球之所以取得成功,其中还有一个因素是足球运动员的培养模式。众所周知,我国的竞技运动员的培养主要是依靠竞技体校来培养,被培养的运动员可以说生活的环境非常封闭,接触的人群和社会范围都非常狭窄,并且经常是运动训练占据大多数时间,而文化课方面的学习时间非常之少,且不被运动员和教练重视,所以,经过多年问题的累积,造就了很多“人性”不完全的“半人”。虽然近些年有所改善,但是,这种培养模式仍然没有实质性的变革。而在日本体育界,不单单足球运动员,任何一项运动的运动员基本都是以学校为依托进行培养,每一名运动员都是和普通的同龄人一样,正常地接受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接触的人群也不单是和自身一样的运动员,而是形形色色的人群,并且进行训练的时间和学习文化知识的时间的平衡也把握的适度,并且有很多职业运动员都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可以说,日本体育界不单在“物性”方面进行培养,而是把“物性”和“人性”的培养的平衡掌握的恰到好处。换言之:是“夺标”和“育人”双管齐下,即节省资源,又能达到培养“完人”的效果。

除此之外,日本政府对运动员现役的环境进行保障后,退役后的“第二职业人生”规划和扶持有着明确的条文和规定。例如:2010年日本的文部省所推出的[体育立国战略]中提到“:为了使退役后的高水平运动员的能力能够在社会中有效活用,包括定期的奖金支付,使其接受更高等教育,介绍其到学校或者企业进行就业等方面进行支援”(スポーツ立国戦略,2010)。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像“邹春兰”和“张尚武”等现象的出现,更能说明在“完人”的培养上下了很大力度。也和刘鹏局长所提出的“要管一辈子,不是一阵子”的精神相吻合。

由以上的问题不难看出,虽说日本在竞技体育成绩综合方面远远赶不上中国,但是,他们的培养模式,更能够符合“夺标育人”“培养完人”“培养人性”等时代精神,对被培养的运动员的人生的各个阶段的“共生”以及“一贯性”等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而不是以牺牲“金字塔”最底层的运动员为代价去取得金牌的传统体校培养模式。日本这种模式,可能更能符合“以人为本”的社会精神。

3 结论

该文通过对目前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方式以及暴露在社会上的许多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后,指出“举国体制”下的我国对竞技运动员培养中的“育人”环节非常薄弱,并且通过稲垣正浩所提出的后近代社会的时代精神——“共生原理”,指出竞技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要符合当下时代精神。并且运用宋继新的《竞技教育学新论》的内容和日本足球运动的成功的案例和日本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来对我国的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批评和建议。对前述的内容进行细化总结的话,主要有以下三点。

(1)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要和它所存在的社会精神相符合的,在后近代体育社会下的竞技体育,也必须要和后近代体育社会所提倡的“共生原理”相符合。

(2)在我国传统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当中,往往重“夺标”,轻“育人”,对“物性”的培养要比“人性”的培养重视,进而造成了很多“半人”的出现。所以,在以后的培养过程当中,要把“育人”和“夺标”这两方面共同培养,才能减少“半人”的出现,“完人”的培养率会大大增高。

(3)通过对日本体育界的培养模式的分析,其所实施的“学校培养模式”“青年运动员到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环境的支援”“退役后的第二职业生涯的支援”以及“重视梯队建设,计划百年的大气”等方面都是值得我国所借鉴的。

4 今后的课题

竞技体育可以说是残酷的,因为它的主要模式就是竞争,所以,在提倡“共生原理”的后近代社会,“竞争原理”和“共生原理”的共生问题成为一个很大的课题。

除此之外,作为“金牌大国”的我国,只能称作“体育大国”,而不能称为“体育强国”,由此可见,金牌数量并不是成为“体育强国”的主要因素,而是通过“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竞技体育”的这三者共同发展而实现的。所以,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如何使这三者的总体实力走上坡路也成为重要课题。

我国竞技体育是在一大部分人的“牺牲”的前提下在发展,所以,怎样减少“牺牲”,进而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完人”等问题,成为另外一个大的课题。

[1]宋继新.竞技教育学新论[M].人民出版社,2012.

[2]稲垣正浩.近代スポーツの超克[M].モリモト印刷,2001.

[3]稲垣正浩.スポーツ史講義[M].大修館書店,1995.

[4]スポーツ立国戦略[Z].日本文部省,2010.

G803

A

2095-2813(2016)05(b)-0154-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4.154

①张坤(1985,12—),男,汉,河北唐山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奥林匹克文化,体育教育学,学校体育方向。

猜你喜欢
时代精神共生竞技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试论毛泽东在通道转兵会议上体现的时代精神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现代艺术的盛宴彰显“一带一路”时代精神
花与竞技少女
为传统诗词注入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