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学亮
(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体育学系, 广东 茂名 525000 )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现实困境及发展路径*
邹学亮
(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体育学系, 广东 茂名 525000 )
为解决人民群众的体育锻炼需求,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我国提出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目标。学术界对于该体系建设的基础理论和现状调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如何实现民众、社团、组织与该体系建设的良好互动,针对这种互动产生的现实困境和解决路径仍然是研究的重点所在。
全民健身;体育需求;多元化体系
近几年针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研究可谓是包罗万象,董新光、周慧、裴立新等学者曾经全面阐释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涵和定义,并对相关的基础理论进行解释,包括该体系的目的、功能、意义以及性质等,他们强调该体系是以满足全民众多层次的健身需求为目的,政府与社会各个部门、团体共同协作,为人们提供完善的健身条件和健身环境,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具有服务性、保障性特征的体系。李相如、白海波等则更多地从实践角度进行研究,通过对部分省市的调查和研究,分析各地区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全民体育健身活动的组织情况、体育健身指导培训情况以及弱势地区、弱势群体的全民健身建设情况等,以反映全民体育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阶段性特征。
还有部分学者对全民健身体系建设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修改以及全民健身意识、观念的提高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笔者则主要关注全民体育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公民之间的互动,并从该角度对全民体育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进行探究。
2.1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求失衡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始终将竞技体育的发展放在优先地位,这一战略思想影响了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国家和政府对全民健身资源和发展的支持力度欠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所以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缺少政策法规支持、科学理论指导、健身环境氛围的条件下,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仅在城乡和区域间出现不平衡的状况,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求方面也呈现不平衡的状态,这种失衡主要表现在全民健身基础设施资源不足和居民对全民健身公共场地、设施的利用率低两个方面。
根据《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的要求,通常来说,1000到3000人的居民区起码要具有1个室外健身场,1个儿童游乐场和2个乒乓球台;10000到15000人的居民区至少配备篮球场、足球场、门球场、羽毛球场等场地以及6个乒乓球台。但是通过城市各社区的调查,我们发现,我国全民健身的基础设施建设距离这一标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公共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也导致无法为居民锻炼提供充足的场地和设施,无法满足众多居民的健身需求。不仅如此,居民对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利用率不高,截止2015年,我国体育场地、设施的人均所占仅有1.05m2,甚至还达不到发达国家人均所占的一半,而且其中对全民开放的场馆也十分有限,体育场地和设施没有完全对全民开放,这也是导致场地设施的利用度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寻求原因,一方面,我国政府对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构建的投入较少,对公共健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经费远远不及培养运动员或进行专门训练的大型场馆的财政投入;另一方面既然是全民健身,那么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企业、体育社团、健身爱好者对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建设的作用也十分重要,对多元化社会力量的忽视也不利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完善,依靠政府来组织协调,多元化的社会力量协调运作是提高我国居民对体育健身的消费和消费水平提高的又一法宝;第三,对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利用率低除了我国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公共体育场馆开放率有待提高这些客观原因外,另外一个重要的主观原因就是居民健身锻炼的体育意识不足,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2 居民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满意度低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居民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期望值不断提高,这种期望值与他们所享受到的健身公共服务的结果相比较,就会产生一个心理评价,这个评价侧重于居民内心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感受,而且这种感受取决于多种因素,比如提供的场地、设施是否充足,健身项目结构是否合理,公共服务态度是否良好等等。民众对健身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是衡量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准。
根据国家社科院的课题研究,我国居民在政府关于全民健身政策法规是否健全,对公共体育事业经费的支持是否充足,健身基础场地、设施的完善度,体育活动项目的组织情况,体育社团团体支持力度,体育健身运动指导培训等多个方面的满意度普遍较低。我国居民的满意度较低,一方面来源于我国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无法满足居民的健身需求和期望,出现供求失衡现象,另一方面在于居民对健身公共服务的期望无法通过有效的渠道反馈给国家决策部门,无法实现信息共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既要在宏观角度通过法律政策和强而有效的执行来完善基础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同时从微观角度,以提高居民的满意度为目的开拓居民体育健身需求的有效诉求渠道,从而为民众提供良好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
3.1 完善和落实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度
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度既是建设完善的体育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强大后盾和依据,又是贯彻实施各项标准要求的保证。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在党和国家制定的全民健身指导方针基础上开展工作,对一系列的方针政策进行专题研究,以了解其制定意义、运行机制及执行实施方法方案等,从而制定和落实全民健身各项政策法规。政策法规的制定能够明确全民健身基础场馆和设施的数量和规模,科学合理地为全民体育锻炼提供充足、合理的资源;能够在利用专业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进行宏观调配,实现资金、人才的科学使用和分配;政策法规最大的作用即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规范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中各个方面的权利和义务,防止权利滥用,也能使相关人员承担相关义务,形成协作和谐的良好互动。政策法规制度是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出发点,也是其归宿,它不仅从理论角度对公共服务体系进行规范,也能为具体措施、方案的实施执行提供约束和监督。所以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修改是重要的环节,将相关的政策法律贯彻于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更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只有将其真正地贯彻执行,才能发挥政策法规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在这过程中,构建和完善问责制度是落实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相关政策法规重要的因素,我国的问责制度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说发展滞后,存在许多有法不依、问责主体客体不明确的问题。体育部门的问责制度更是如同虚设,对于全民健身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没有专门的问责机构;对于各个部门的不执行、不落实情况也没有进行追究;对于具体区域的居民、村民的健身基础设施无法保证的情况也无人过问;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培训更是无法得到保证。针对这一系列的情况,必须建立完善的全民健身问责机制,明确问责的对象,从而将责任明确给体育行政相关部门以及各级政府;明确问责的内容,对各级体育部门执行不力、效率较低、监督不严格等问题进行监督与追究,为行政政绩评估提供相关数据,以保证法律法规政策的落实,并能在执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3.2 提高全民体育健身意识
就现阶段来说,全民健身意识仍没深入人心,即使现在体育健身的人群有所增加,对于健康的重视也有所提高,但是利用公共体育健身设施进行体育锻炼并没有形成全民习惯。民众对全民健身的概念认识不足,对全民体育健身相关政策方针的了解也并不深刻全面。就个人来讲,只有部分人群认识到体育健身对健康的重要性。但近年来的一些健身活动,如万人马拉松、体育节等活动,通过展示或者竞赛的形式,吸引了众多健身爱好者的参与,不仅检验了大家体育健身的丰硕成果,也促进了人群间的交流和学习;还有一些结合各地风土人情的活动,如登山节、漂流等,不仅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也具有宣传作用。这些大型的体育健身活动能够提高健身锻炼水平,也能提高全民健身意识,对全民健身起着引导促进作用。
我国全民体育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在相对稳定的社区内提供统一的健身公共服务,能够将众多分散的个体集中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保证整个社区公民身体健康得到普遍提高。提高全民体育健身意识,不仅能实现最优化的健身资源配置,也能实现最大化的公共服务效益,使广大群众了解并实现自己的体育健身权益。
3.3 实行多元化体系建设模式
提高人们对全民健身理念的认识水平、构建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仅要在宏观层面依靠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推广,还要聚集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形成政府主导,多部门、多行业合作的多元化模式。政府通过制定和贯彻落实与全民健身相关的政策法规,提供充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和高品质的产品、服务,但是也要避免政府部门对体系建设的完全垄断,而是应该利用市场运行机制,借用“无形的手”提高全民健身产品和服务的非配效率;除此之外,社会团体、组织能够在政府宏观调控下,能弥补市场运行的不足,科学高效地整合全民体育健身资源。
政府对全民健身的资金支持是重要的方面,而私人经费也是居民健身活动重要经费来源,反而体彩等公益性募捐对全民健身建设的作用较少,另外居民对于体育团体信任度较高,体育团体对于全民健身建设的优势更为明显,所以在多元化运行模式的指引下,不仅能实现全民体育健身的前瞻性,也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创新性地实现社会通力合作,有利于全民健身意识的提高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也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健身氛围,有利于新一轮全民健身计划的实行,增强全民身体素质。
3.4 获知全民的体育需求
无论是全民体育健身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宣传,还是多元化体系的建设,都不能与体系构建的目的相偏离,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目的是满足全民多层次的健身需求,所以对居民体育健身需求信息的调查和分析至关重要。当前,我国民众与体育行政部门的距离过大,交流渠道欠缺,信息交流互动不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居民对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率低,对全民健身体系构建的满意度也不高。
体育健身供给与需求的失衡,要求政府及体育行政部门了解并掌握公民对体育健身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动态。最重要的是各个体育部门要重视需求调查,行政人员要坚持群众路线,走到群众中去,改变工作理念,认识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目的是满足公众的健身需求,最大限度地实现公众的体育权利。只有增强自身的积极主动性,深入群众中进行调查研究,才能了解城乡居民普遍喜欢的健身项目是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还是太极拳、健美操、健身秧歌等体育舞蹈,从而对体育场馆的建设和健身设施的提供做出科学决策;只有进行需求调查,才能根据各地特色组织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健身活动,比如草原人民喜爱的马上运动,北方人民喜欢的腰鼓,东北人民喜闻乐见的秧歌等。体育需求调查还能对公民体育健身场地是否收费、是否开放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满足居民多层次的健身需求。
另外,建立有效的需求诉求渠道是事半功倍的举措,也是衡量政府工作职能转变的重要标准,更是解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供求失衡的重要方法。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实现体育行政机构与公众的直接沟通,也可以通过工作人员问卷调查,公众多渠道反映等多方面的互动来进行交流,通过这些渠道加强民众与决策部门的沟通,实现信息共享,从而解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供需不平衡的矛盾。
从公民与全民体育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互动关系来看,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与需求不对等,公民对全民体育健身基础服务设施的利用率和满意度都较低,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不仅要完善、落实全民健身方针政策;还要通过组织大型体育健身活动提高全民健身意识;同时吸纳社会组织、体育团体的作用,发挥公民参与的积极性与凝聚力;更为重要的是重视对公众体育需求的调查和建立有效的需求诉求渠道,以实现全民体育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满足民众多元化、多层次的健身需求。
[1]李雪琼.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问责制度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
[2]牛宏飞,刘一民.山东省体育公共服务水平现状分析.中国体育科技,2013.
[3]朱丽华,魏翠玲,袁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评估指标体系探讨.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07)
The Realistic Predicament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Public Health Service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ZOU Xue-liang
(PE Department of Guangdong Petrochemical College, Maoming 525000, Guangdong, China)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people's physical exercise, improve the national physical quality, the goal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public service system is put forward in our country Understanding of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status quo survey research has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but how to implement the public good interaction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for this interaction produces realistic predicament and solve the path is still a focus in research
the national fitness; sports demand; diversified system
茂名市科技计划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526)。
邹学亮(1986-), 宁夏永宁人, 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社会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