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人本哲学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启示

2016-11-28 19:08:03高明信
山东体育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体育教学改革高校体育教学马斯洛

高明信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体育学院, 河南 新郑 451150)



马斯洛人本哲学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启示

高明信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体育学院, 河南 新郑451150)

摘要:基于当前大学生逐年下降的体质状况和体育教学的现状,以马斯洛人本哲学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马斯洛人本主义、匮乏性动机、自我实现、高峰体验理论运用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可行性。认为该理论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在体育教学过程的人性化、学生体育学业评价的多样化、合理组织竞赛、注重教学过程的审美性和释放性以及教学目标的非功利性等方面具有借鉴意义,旨在为探索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为目的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帮助。

关键词:马斯洛;人本哲学;高校体育教学;体育教学改革

马斯洛人本主义哲学的核心是动机需求理论、自我实现论和高峰体验论[1]。马斯洛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体现在他的人本主义理论内容中,理论成果有专著(《动机与人格》、《自我实现的人》等)和学术论文两部分,论文多收录在林方主编的《人的潜能与价值》一书中。其他学者对马斯洛的人本哲学也有相当的研究,如爱德华·霍夫曼的《做人的权利:马斯洛传》就介绍了马斯洛本人的成长经历及其理论形成的学术背景;许金声著的《活出最佳状态:自我实现》和彭运石著的《走向生命的颠峰—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是我国学者对马斯洛人本理论研究的比较全面的成果,主要对动机需求理论、自我实现、高峰体验等进行了诠释、解读和延伸[2]。本研究就是以上述成果为基础,基于当前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和体育教学的现状,以马斯洛人本哲学理论为基础,分析其动机需求理论和高峰体验理论运用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欲为探索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为目的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帮助。

1马斯洛人本哲学理论的含义

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3],并将这种需要根据人的需求分为两大类和五个层次。他还认为个人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和高低层次之分,人的发展就是在这五个与生俱来、依次递进的不同的需要的推动下实现的,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五个需要依次满足的过程就推动了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4]。这些需要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

第一类需要为匮乏性需要,即基本需要,为人与动物所共有。这种性质的需要可产生匮乏性动机,如果需求得到满足,紧张就会消除,兴奋降低,动机便可消失。受匮乏性动机激发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更多依赖于环境或他人,而建立在匮乏性动机基础上的学习是一种手段学习,也就是反复学习从外部世界满足匮乏性动机的方法,来填补最基本的需求,就是在真正的个性充分发展之前得到相当充分的满足[5]。由于这种缺失需要所产生的行为动机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所求性,所以它对于当前由于学生体质下降而进行的体育教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以提高学生的体质为目标,对课程设置、教学评价、考核方式进行必要的改革,从体制政策上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体育学习。

第二类需要属于成长性需要或自我实现的需要。它不像基本需要一样,只限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它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的不断实现潜能、智能和天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这种需要一旦得到满足,个体就能进入到心理上的自由状态,集中注意于世界,能以问题为中心,超越自我,去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成为最充实、最整合、最纯洁的人,以致产生深刻的幸福感,即“高峰体验”[6]。高峰体验是马斯洛自我实现需求理论的合理延伸,这种理论注重个人色彩,强调主体的情绪感受,具有极强的主观性[7],研究起来比较困难,所以马斯洛也没对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和明确的定义。不管是成长性需要还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去实现它的人自信和自制就会相对增多,更独立于外界环境,更多的受自己的内部因素——内在本能、潜能、天资、创造冲动支配,进而去体验人的存在性价值。这种需要可产生成长性动机,即内在动机,也就是试图超越以往成就的动机。在这种动机的驱使下,人们愿意承受不确定性、紧张乃至痛苦,以使自身的潜能得以实现。建立在成长性动机基础上的学习是知觉学习,它能增进顿悟和理解、认识自身和人格的稳定成长,也就是增强协同、整合和内部一致性的学习或性格变化的学习。因此,它对于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注重教学方式的立体化、课程设置的多样化,满足学生的多层次需求,在体育技能学习上努力实现从外在动机到内在动机的转变,正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总体趋势。

2基于学生体质,马斯洛人本哲学理论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启示

从教育部发布的2005年、2010年《教育部关于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中可知,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是总体下降的,下降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我们不可否认,高校的体育教学应该是一个重要原因。何祖新[8]在相关研究中就指出,高校体育教学体系的滞后是大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教学中没有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个性化发展。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体育教育还是遵循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学中的主导角色是教师,一味的由教师对全体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自身的潜能。其次,教学设计不合理。把教学目标简单地看成某项任务去完成,不注重教学过程的审美性、释放性和创新性,考核方式也单一,没有考虑个体身体条件带来的运动成绩的差异。最后,教学目标的功利性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使学生体会不到体育所带来的愉悦和快感。

基于逐年呈下降趋势的大学生体质,教育部及各省市相继出台了一些旨在提高大学生体质的相关文件,并且有关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呼声也随之风起云涌。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借助马斯洛的动机需求理论来分析现今的高校体育教学,产生了以下几点启示。

2.1人本主义理论与教学过程的人性化

马斯洛指出动机理论必须以人为中心[9]。人具有天生的实现自我价值和潜能的愿望心理,同样学习也是一种值得信赖的心理倾向,它可以在合适的环境或条件下迸发、释放出来。在教学中,当学生了解到学习内容与自身需要有关联时,学习的积极性就容易被激发,并在一种具有心理安全感的环境下可以更好地学习,并且这种学习的冲动或态度是主动、令人满意、愉快、受欢迎的。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注重成长性动机的激发,在过程中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学习者结合已有的经验和认知,肯定自我,肯定自身的存在性价值和人的本质,进而实现自我。由此产生的人本主义教学思想,不仅提倡教学中认知的发展,更加提倡教学中学生兴趣、情感、动机的发展规律,“注重对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性差异,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起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视创造能力、认知、动机、情感等心理方面对行为的制约作用”。因此,以学生为中心是人本主义核心的教育原则。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充分肯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在教师帮助下的自我激发、自我促进、自我评价的过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主动吸收任何他自觉有趣和需要的知识,而非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严格要求学生顺从地学习琐碎、枯燥、现学现忘的教材。

高校体育教学也是同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以学生为本,充分信任学生的潜力,运用人性化教学方式,激发他们深层次的学习动机,促使其潜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体育学习或体育锻炼的促进者,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学生运动技能、教学生如何通过体育锻炼去促进体质健康的方法,还要为学生创造一个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良好环境,为学生提供体育学习的手段。比如在进行太极拳教学时,如果教师穿着太极服,把学生带到一个相对安静、环境优美的地方(河边、树林、野外或校园的僻静处),伴随着音乐用优美的太极动作进行示范,让学生亲自感受太极的轻松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的特点以及在练习中人与自然所达成的“天人合一”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意境下进行太极拳教学,就有可能触发学生心灵深处的灵魂,使学生感受到太极拳有修身养性的价值,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并带着体验、表现性的欲望主动、自觉的进行太极拳练习。所以教师首先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启发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真正感知所学内容的价值和意义尤为重要,目的是让学生产生兴趣,进而发挥最大潜能,达成自我实现,主动学习。

因此,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设计时,应该以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核心,把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师引向学生,把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和行为看作是教学的主体,突出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身心和谐发展。总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当学生体育学习或锻炼的“促进者”。

2.2匮乏性动机理论与学生体育学业评价

马斯洛指出,匮乏性动机指的是机体的基本需要或匮乏性需要,它在本质上是有机体身上的赤字所形成的需要,这些匮乏就好比为了健康的缘故必须填充起来的空洞,而且必定是由其他人从外部填充,而不是主体填充的空洞[6]。因此,由匮乏性动机带来的行为其行动性、目的性、动机性更强,其行为的目的是满足需要或消除威胁,如果没有奖励,这种行为就会趋于消失。这种理论对于高校体育教学也是适用的,教师应利用对完成学业的匮乏性需要让学生产生因应性的体育行为,迫使学生为了学业而进行体育学习,进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兴趣。

马斯洛认为匮乏性需要只能由他人来满足,在很大程度上更依赖于环境,更依赖于他人,他们是出于私利而更需要、更依恋、更期待他人的,因而他与他人建立的关系是一种有私利的人际关系,受匮乏性动机激发的人也必定是畏惧环境的。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属于生理、安全方面的匮乏性需求。由于社会因素、应试考试、运动技能匮乏或其他因素的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中学时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进入大学体育课堂,可能是为了某种目的(如必修的学分或某种奖励)而被迫的进行体育锻炼和运动技能的学习,所有的体育行为也仅仅是为了得到考试的期待结果,而不是为了个人的体质健康和因这种行为而带来的快乐及兴趣。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称为因应性行为,学生能来上体育课完全是有目的、有动机的,如果没有学分的“奖励”或奖学金的“诱惑”,他们的这种体育行为就会消失。用马斯洛的匮乏性动机需求理论解释就是,他们进行体育锻炼是有意识的,是出于私利,是要依赖体育老师的,其目的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或消除威胁,这种需求可能是与能否顺利毕业有关,也可能是为了争取出国留学的名额或某种级别的奖学金。这种“奖励”或“诱惑”的满足是间断的、有顶点的,当这种从事体育行为的目标完成后,体育锻炼的欲望、激动、愉快的曲线就会从目标达成时的顶峰急剧下降到紧张释放和缺乏动机的平衡期,体育锻炼的动机也随之消失。

虽然我们的高校学生之前经历了十几年的中小学体育教育,但悲哀的是因为各种原因,很多学生在体育方面即没有学会技能,也没培养出兴趣,还处于体育学习的最初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引导,也需要适度的强制,学校和体育教师应以学生学业评价为手段,教师除了有质量地上好每一节体育课,作为课堂的延伸,学生课余锻炼也要有组织地进行,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并把课余锻炼的过程和成效加入评价成绩中,评价过程和标准严格要求,体质测试实事求是,严格把关,学生成绩要与评优评先毕业证等学生比较在意的荣誉直接挂钩,让学生有一定的压力和动力,当学生通过努力克服了自己的惰性取得了进步,完成了任务,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时,匮乏性需求得到满足,学生会有一种安全感、自豪感和成就感,这时候学生也许已经对体育产生了兴趣,从匮乏性动机转化成成长性动机,从而为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终身体育的形成奠定基础。

2.3自我实现理论与合理组织竞赛

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提出人的本质是由人的基因决定的,他把自我实现的本质理解为“本能的人性、心理成长和健康的潜能”[10]。就是在任何时刻任何程度上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就是设想实现一个真实的自我或成功的自我,“要倾听自己生命内在冲动的呼唤”。他认为只有充分实现个人的全部潜能,才能成为自由的、健康的、无畏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胜任工作,有发明,有创造,成为社会中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关键是自我认识,运用在到教育教学中,就是在注意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同时,我们也得对学生进行自我认识的引导。所以,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全面了解学生,正确评价学生,并能根据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准确判断出学生是处于哪一个需要的层次。我们知道大学生的学习具有广博性、自主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学习动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有相对较多的时间来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有较强的展现自己个性和实现真实自我的欲望。

针对大学生的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实现自我的良好环境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中或课外活动时间组织一些竞赛,为他们创造出能够实现个人潜能、展现个人特长的机会和氛围。竞赛以名次或胜负为诱因,可以满足学生归属和自我提高的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影响其学习效果。在制定竞赛标准方面应体现出鼓励进步和团结互助,尽量多用集体或小组竞赛,少用个人竞赛,并鼓励学生开展“自我竞赛”,建议学校或部系每学期甚至每月都要组织不同项目的竞赛。竞赛与教学相结合,以竞赛促进教学,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根据竞赛进程安排教学内容,并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指导学生怎样去赢得比赛。让他们在竞争中充分展现自我,努力实现自己的运动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让他们认识到体育锻炼不是出于某种目的的需要,而是展现自己特长、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这种需要就是他们体育锻炼和运动技能学习的动机,也是提高他们体质健康的潜在动机,让竞赛成为学生体育行为的动机,成为展现个性、自我实现的机会,成为促进学生健康的教学手段。

2.4高峰体验理论与体育教学的审美性和释放性

高峰体验论是自我实现论的合理延伸。马斯洛指出,人是整合的人,高峰体验也像人的认识或理性一样是完整人性的必要构成。人在高峰体验时,一般情况下都觉的他正处于能力的巅峰,觉得能最好地、最完善地运用自己的全部潜能,觉得此时比任何时候更聪明、更敏感、更优美、更有才智。高峰体验是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兴奋与欢愉的感觉,那种感觉犹如站在高山之颠,那种愉悦虽然短暂,但却可能尤其深刻,那种感觉是语言无法表达的[11]。它认为高峰体验是个人生命中最快乐、最心醉神迷的时刻,更是最完美、最个体化的时刻。高峰体验时,可以使人更具创造性、独特性,使人无所羁绊地、最好地、最完善地释放自己的所有潜能,更觉得自己在感知和活动中是主动的、负责的,是创造的中心[12]。由于人处在高峰体验时能表现出独特性、释放性、创新性、审美性的特征,从理论上来说,高峰体验对体育教学也是可能的,是有一定借鉴的,这是不容质疑的。但关键是我们如何应用,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营造一种适合学生产生高峰体验的氛围和精神状态。

首先,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个体的特异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许多人都习惯用二歧思维的方式将一切事物简单的分门别类,人也被包括在内。在教学中,学生常被教师习惯性的贴上优秀、中等、较差之类的标签,简单的把某一个学生归为那一类中的成员,而忽视学生的独特性、特异性,忽视了把学生作为他本身来看。我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孩子都是自己的好,每一位母亲在感知她的婴儿时,会认为她的婴儿是最完美的、最令人销魂的,完全不同于世界上的任何其他人。母亲对自己婴儿的这种感知就是一种高峰体验,就近似于这种个体的独特感觉。处在教学中的教师也是一样,应该把每一位学生作为一个个体看待,而不是简单的划为某一类,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可能体验到体育所带来的高峰时刻。

这就启示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将学生看作为特异的、独特的个体。因为一种教学或教育方法对一个学生有用,而对另一个学生就没作用或者有可能起副作用。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树叶,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是有着特异性的人。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改变简单地将学生分门别类的二歧思维,善于对学生进行分类,把每一位学生视为自己高峰体验的源泉,达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新境界。

其次,发挥教学过程的审美性、释放性,强调学生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普遍把学习视为一种苦差,把教学过程视为一种乏味枯燥的事情,这就导致了教师按照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生按照老师规定的内容学,整个过程基本都是教师在主导,学生基本没有发言权。所以,整个教学过程是让人疲劳的、乏味的,学生和老师根本感受不到体育带来的美感和享受,更不能激起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高峰体验。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把教学目标简单的看成要完成的任务,把教学视为一种很严肃的责任和义务,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多变,围绕学生能主动的从事身体活动,创设一个活跃、宽松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高峰体验,在认知上让学生挣脱功利取向的羁绊, 超越匮乏性的褊狭,进入到存在性认知的新境界,真正领悟自己的“存在性价值”,使认知和意动的对立变为有意动结构的认知,把义务和责任当作乐事,使学习和玩乐变得相对模糊,让学生在体育学习或锻炼中不断体验到波动的快乐。

过程是第一位的,体育教学过程应当是学生和教师的一种享受过程,在过程中有可能产生愉悦,甚至达到巅峰,能脱离世俗、释放自我,感受到纯粹的幸福。因此,体育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具有审美性、释放性、创新性的过程,是一个高峰体验的过程。

最后,教学目标的非功利性应该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多少年来,社会功效思想、唯科学主义思想对我们的影响不可谓不深,崇尚科学、追求效率一直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时代精神。教育也是如此,现今的学校不再是育人的本原,而是一种再生产知识文化的“工厂”,教育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而是一种再生产的工具,教学也只能处于事故带有极强的功利色彩,不带有让学生享受高峰体验、发挥潜能的成分。这明显违背了事物认知的原理。因此,我们在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时,必须让教学目标摆脱功利、超越限制,倡导人性的发展、潜能的开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摆脱某种目的的限制,主动去体验体育所带来的愉悦,克服逆反心理,积极主动的去体育锻炼,以达到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教学目标。

总之,体育教师应区别于传统教师,应明确区分学生的需求层次和动机,然后根据他们的需求和动机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对缺失需要的学生,即以体育行为为匮乏性动机的学生,以“奖励”为诱因,结合体育评价措施,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相结合,强制并鼓励他们体育学习,逐渐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以致使学生的体育行为由因应性转变为表现性,动机也由匮乏性上升为成长性。对成长性需要,即以体育行为为表现性动机的学生,应该给他们创造在体育中实现自我超越、获得无比快乐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创造自我实现、高峰体验的机会,巩固并加强成长性动机系数和终身体育意识。因此,体育教师应该成为学生体育锻炼或体育学习的“促进者”,应该成为愿意帮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幸福的人。

3结语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优点和缺点,马斯洛的人本哲学也是一样。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这种哲学理论的优势,结合教学实际,以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为目的,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创新教学方法;同时也应避免这种理论在方法论上的局限性,注重理论与教学结合的实践验证。另外,在运用理论的同时,也要考虑我们国家传统思想观念、社会从众心理、现代科学技术等因素的对体育教学影响。

参考文献:

[1]许金声.活出最佳状态—自我实现[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2-4.

[2]郭传玉.论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运用[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2013.

[3][英]爱德华·霍夫曼,许金声译,著.做人的权利—马斯洛传[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167-172.

[4]http://webspace.ship.edu/cgboer/maslow.html.

[5][美]马斯洛,著.成明,编译.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18-24.

[6][美]马斯洛,著.成明,编译.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359-360.

[7]彭运石.走向生命的颠峰—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35-44.

[8]何祖新,王凤杰,等.风生水未起-河南省大学生体质状况探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33):131-137.

[9]吴雪丽.马斯洛人本主义思想对健康教育启示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

[10]Maslow,A.H.A preface of motivation theory[J].Psychosomatic Medicine, 1970(5):85-92.

[11]http://baike.baidu.com/view/36539.htm?fr=aladdin.

[12]田学红,刘徽,等.马斯洛高峰体验学说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9):86-88.

收稿日期:2016-04-06

基金项目: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教改重点项目(编号:2015JGZD08)。

作者简介:高明信(1972-),男,河南濮阳人,硕士,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840(2016)03-0063-05

Inspirations of Maslow's humanism philosophy for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s' teaching reform

GAO Ming-xin

(SchoolofP.E.,ZhengzhouUniversity,Xinzheng451150,Henan,China)

Abstract:In view of the declining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on the basis of Maslow's humanism philosophy,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feasibility of applying Maslow's theories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deficiency motivation, self-fulfillment and peak experience to collegiate physical education by adopting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 and logical analysis.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theories have some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to the collegiate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in terms of humaniz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diversification of students' schoolwork evaluation, rational organization of competitions, focusing on aesthetic and release properties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the non-utilitarianism of teaching goal. This study aim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exploration of collegiat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ode that can improve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Key words:Maslow; humanism philosophy;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s' teaching;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s' teaching

猜你喜欢
体育教学改革高校体育教学马斯洛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我国冰雪体育旅游靶向营销策略研究
冰雪运动(2021年2期)2021-08-14 01:54:38
马斯洛:人丑就要多读书
百家讲坛(2019年17期)2019-01-08 03:17:31
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在体育游戏教学中创新体育教改的新思路探析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
新课改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思考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00:14:23
关于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相关分析
浅析网络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发展
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 20:51:55
试论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推广策略
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 20:47:56
基于模糊评判理论构建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可行性研究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4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