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玉堂
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汲取从政智慧
□ 王玉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政治家的勇气和智慧、改革家的探索和担当、实干家的作风和作为,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爱戴,成为带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领路人。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面深入系统地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而且要从中领悟一些修身做人、为官从政之道,从而更好地把人做好、把官当好、把事干好。
立身百行,以学为基。学习是习近平总书记长期身体力行、大力提倡、反复阐述的,他的一系列关于加强学习的重要论述,被称为当代中国的“劝学篇”。他不仅是一位善于治国理政的政治家,更是一位孜孜不倦的读书人。2013年3月19日,他履新国家主席不久,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谈到,“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2013年青年节,他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说,“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2014年2月7日,他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再次提到了自己的爱好:“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正是这种长期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嗜书如命的良好习惯所奠定的坚实理论功底,才使他的语言像散文诗一样优美,思想像《资本论》一样厚重,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能够改变中国、影响世界的卓越政治家。
忠,就是忠诚,体现的是一种道德操守和政治素养。2014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党员、干部要用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叫干什么就坚决干,党不允许干什么就坚决不干。”忠乃做人之本、为官之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八德”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中之一便是“忠”。作为党员、干部,既然面对党旗立下了“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的铮铮誓言,就必须对党绝对忠诚,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始终听党指挥、对党负责、为党分忧,坚定地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这是最基本的政治要求。仕而忠则进。对党忠诚是党员、干部成长进步的前提和为官从政的基石,也是最为可贵的政治品格,更是衡量一个领导干部政治上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准。
谦,就是谦虚、谦逊、谦让。谦虚的人,虚心而求实,所以也往往是谨慎的;谨慎的人,深思而熟虑,所以也往往是谦虚的。习近平总书记就是一个待人谦虚、为人平和、对己严格的人。他说过:“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在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中,他以“我作为一个党员、一个领导干部,只是做了一些职责要求的分内事”这样一种谦虚而诚恳的态度来评价自己。对领导干部来讲,谦虚是一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直率与坦诚,是一种“在大官面前不小,在小官面前不大”的淡定与从容,是一种“放下官架子,甘当小学生”的虚怀与谦恭。选择谦虚,就意味着选择成功,选择进步,选择更多的人与自己为伍;拒绝谦虚甚至自以为是,就会脱离群众,成为孤家寡人,不仅会一事无成,甚至会在“温水煮蛙”中一步一步跌入违法乱纪的深渊。
敬,就是要心存敬畏,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价值追求。2010年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2010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强调:“领导干部工作上要大胆,用权上则要谨慎,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自觉接受纪律和法律的约束。”敬畏是自律的起点和动力,也是道德的源头和根基;知敬畏,才能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才能守住底线、不碰红线。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敬畏法纪。时刻铭记党纪国法是“高压电”、“警戒线”,绝对不能以身试法。要汲取前车之鉴,做到防微杜渐,警钟长鸣。权力是把“双刃剑”,既可以使人高尚、以权兴业、因权扬名,也可以使人堕落、以权谋私、因权败身。必须敬畏群众。敬畏群众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感情,更是一种责任;是一种自律,更是一种智慧。心存敬畏才能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才会有与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这样思路才会有结果,干事才会有激情,辛苦才会有快乐。
量,就是胸襟、度量。习近平总书记早在担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时就说过:“一个人的成就大小看才能,才能发挥得如何则看他的度量。”在2013年6月22日至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专门会议上又强调指出:“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必须有天下为公的宽阔胸襟,摒弃任何私心杂念,把为全中国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唯一的追求,为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鞠躬尽瘁。”这是对政治局提出的要求,也是对全党、对所有领导干部的要求。胸襟、度量体现的是一种精神境界,彰显的是一种豁达、坦荡、宽容、自信的品质,展示的是一种道德和人格力量。哲人说过:“一个人的胸怀能容得下多少人,就能赢得多少人。”心胸与气量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是一个人理想信念、道德修养、价值追求、立场气节的综合体现。作为党员干部应该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能装事,能容人,能吃气。既要能容人之短,又要能容人之长,既要能容人之过,又要能容人之功。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彼此间的相互宽容。
严,就是严格标准、严格要求,也就是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从严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保障。我们共产党人最讲认真,讲认真就是要严字当头,做事不能应付,做人不能对付,而是要把讲认真贯彻到一切工作中去,作风建设如此,党的建设如此,党和国家一切工作都如此。一切何必当真的观念,一切干一下得了的想法,一切得过且过的心态,都是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大害而无一利的,都是万万要不得的!”自古万事严中求,松松垮垮业难成。严是一种工作标准,更是一种精神境界,体现的是共产党人严肃的政治追求、严明的纪律要求、严密的组织制度、严格的组织生活,彰显的是凡事求真、做事认真、敢于较真的工作作风。随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逐步深入,全面从严治党进入重要阶段,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始终“严”官当头,严守纪律,严守规矩,严守底线,不忘初衷,守住初心。
实,就是实际、实干、实在,也就是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最为鲜明的理政风格。2013年4月28日,他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强调:“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2015年12月28日、29日,在中央政治局“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上进一步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如果没有实干的精神,没有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再宏伟的发展目标也不可能实现,再美好的发展蓝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实”是一种行为方式、一种价值取向、一种道德规范,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成事之要,体现的是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的价值追求、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都是“实”的生动写照,也是我党一贯倡导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有了这种“实”,无论为官还是做人,就有了志向和底气,就会多一份从容,多一份淡定,多一份敬畏,就能够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能够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就能够襟怀坦荡,公道正派,做一个思想务实、生活朴实、作风扎实的人,做一个尊重科学、尊重实践、尊重规律的人,做一个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
勤,就是勤奋、勤勉。天道酬勤,人勤则业兴,这是万古不变的真理。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模代表座谈时指出:“一勤天下无难事。”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勤勉敬业,这既是一种“在其位,谋其政”的职业本分,更是一种为官必为的责任担当。事实上,真正的好干部,其实都是那些勤于学习、勤奋工作、勤勉敬业的人。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无论多么琐碎细小,抑或多么艰难困苦,他们都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到自己最大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就是这样一个勤奋的人。他在农村插队时,上山放羊,怀里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自己则埋头看书。锄地到田头,休息时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在正定担任县委书记时,他跑遍了全县所有的村。在宁德,他到任3个月就走遍了9个县,后来又跑遍了绝大部分乡镇。到任浙江后,用一年多时间跑遍了全省90个县市区。在上海仅7个月,他就跑遍了全市19个区县。到中央工作后,他的足迹已遍及31个省区市。正是这样一个“勤”字,成就了他治国理政的雄才大略。
廉,就是清廉、廉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官之德在于清廉。为官一场最起码应留个清名。持身必须以清廉为准则,凡利禄名誉‘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为政清廉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根本体现,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清则正气充盈,廉则百毒不侵,洁则心境高雅。身为党员、干部,既然选择了为官从政,就要把清正廉洁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时刻牢记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努力做到“廉不言贫,勤不道苦”。清廉还具有强大的道德力量。古人云:“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清廉就会有正气在身;身有正气,不言自威。领导干部的威信、威望是一种无形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有了这种力量,就会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就能干出一番事业,成就美好梦想。
慎,就是要小心、谨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正确选择个人爱好,慎重对待朋友交往,明辨是非,克己慎行,讲操守,重品行,时刻检点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为人处世,“慎”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谨言慎行、克己慎为的内在自律;为官从政,“慎”是一种敬畏,一种戒惧,一种严守纪律不放松、坚守底线不放纵、恪守规矩不放任的可贵自觉。作为党员、干部,应该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时时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始终保持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危机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守得住清白、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动、经得住考验。这不仅是一种原则、一条底线,更是一种政治上的成熟、清醒与坚定。纵观古今,横看中外,无数事实都证明,无论为官还是做人,贵在一个“慎”字,慎即安;最忌一个“纵”字,纵必毁!
恩,就是要懂得感恩。2014年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看望残疾儿童。他动情地说:“有一颗感恩的心很重要,所有的人都要有感恩的心。”在中央政治局“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上进一步指出:“权力越大,责任越大,担当越大,越要讲敬畏、讲感恩、讲戒惧。”感恩不仅是一种美德、一种修养,更是一种谋略和智慧。懂得感恩,你就不想辜负关心你、帮助你的人,你就会勃发一种向上向善的力量,使你在挫折和困难面前无所畏惧,一往无前;懂得感恩,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你、欣赏你,进而会有更多的人支持你、帮助你。机会和幸运永远属于那些懂得感恩的人;事实也一再证明,越努力越幸运,越感恩越幸运。对领导干部来讲,感恩还是一种责任。一个领导干部,从出生到长大成人,直至走上领导岗位,固然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但更少不了父母的养育、社会的关爱、组织的培养、家人的支持、同事的帮助。我们不但要感恩父母、感恩家人、感恩同事,更要感恩党、感恩组织、感恩人民;把对父母、对家人的感恩升华为对人民群众的无疆大爱,把对党、对组织的感恩转化为忠诚干净担当的庄严使命,把对人民群众的感恩上升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博大情怀,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