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剑力 曹进莉
“甘奉年华耐清苦 愿将一生献党史”
——记全省优秀共产党员杨尚军
□ 李剑力 曹进莉
2016年7月15日,太原湖滨会堂鲜花锦簇,群英荟萃。在持久而热烈的掌声中,他正从省领导手中接过“山西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证书……此刻的他,激动而不失镇定,高兴而又保持沉思,他那明亮而深邃的目光,不仅给沸腾的会场留下了诚挚的感激之情,而且越过这激动人心的场面走得很远、很远……
他是在历数自己从事党史工作25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吗?不必了,那一切的一切都载入了史册。但不可否认的是:自调到党史研究室工作25年来,他先后参与和主编、总编《中共黎城历史纪事》、《黎城妇女运动史》、《黎城60年》、《永恒记忆》等20余部党史书籍,撰写、发表《论以邓小平理论指导新时期党史工作》、《抗战时期的八路军军工部》、《黎城解放的经过与历史定位》等文章60余篇,总计成果超过400万字。多次荣获晋冀鲁豫党史研讨会论文一等奖,山西省党史优秀成果一、二等奖(享受省级科技进步奖待遇)等奖项, 并成为全室承担任务最多、工作业绩最大的人。在他的带动下,黎城党史研究室1996年被表彰为全国党史工作先进集体,2005年、2015年两次被表彰为全省党史工作先进集体,成为山西党史系统的一面旗帜。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全国党史系统十佳先进工作者、山西省优秀共产党员、黎城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杨尚军的光荣与骄傲。
坐冷板凳不易,把冷板凳坐热更不易。在许多人眼里,党史部门是“清水衙门”,干部都不想调进去;也有人认为,被安排到党史部门工作是“坐冷板凳”,是安置干部的场所;还有人认为“党史办”就是“等死办”,再没有前途了。
然而,对于杨尚军来说,他并不是个甘愿坐冷板凳的人,而且是一个决心把冷板凳坐热的人。1991年6月,刚参加工作一年多的杨尚军,因工作需要被组织上调到了县委党史研究室。当时,正是黎城党史工作青黄不接之际,条件差,人员少,在许多人看来,地位低,福利少,提拔难,没有发展前途。而且,借居在别的单位,也没有公务用车,工作环境和条件都十分艰苦。然而,他却丝毫不在乎这些,认为只要是党的工作,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是组织的安排,就应该无条件服从;只要有担当,就能把冷板凳坐热;只要有责任,就能有收获。从此,他开始了在党史工作岗位上的默默耕耘……
在这25年里,单位人员换了两茬,只有他一个人坚守如初,从青春年少直到年近半百,在科员的岗位上干到了如今的头发花白。其间,有些人劝他“现在都啥年代了,你看人家一个个都混得多好。领导跟换铧似的,同事跟脚板抹油似的,一个个都溜之大吉了。你倒好,守在清贫的党史部门,也不觉得亏!”可杨尚军心里却不那么认为,他想党史工作虽然清贫,却非常重要,自己不干,总要有人来干。他曾对好心相劝的人说:“自己是党的人,只能服从党的需要,把党的利益放在首位,党教干啥就干啥。而且,对党史工作已经十分熟悉了,相比干其他的能够更好更多地为党做出成绩与贡献,这里更需要我。”就这样,他把工作当事业、把责任当使命,始终矢志不渝,无怨无悔,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忠诚献身于基层党史工作第一线,“甘奉年华耐清苦,愿将一生献党史”。
搞党史研究有三门硬功课,一是查,即查阅文史档案资料;二是跑,即找到党史事件亲历、亲闻者,从他们的口中挖掘历史;三是写,即用文字记录历史。
杨尚军自幼手指残缺,握笔时间长了拿不稳,电脑打字只能用一根手指一个字母一个字母敲击,十分费力辛苦。然而,工作中他总是争先恐后,吃苦耐劳,经常是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离开,累计加班超过2000个工作日,一个人承担了全室60%以上的具体编纂任务。有时,为了破解党史研究过程中的一个个疑点,在他的作息时间表上,删除了星期天、节假日的安排,屏蔽了午休、夜眠的概念,甚至简化了饮食起居的程序,以至直接将此转化为生活的常态。他如饥似渴地翻阅着那些发黄、变脆的档案资料,并认真地抄录、整理,20多年来,仅笔记就写了40多万字。长期伏案,使他患上了高血压、颈腰弯曲、眼花近视等职业病,时间稍长,就感觉头晕目眩。可是,这一切仍改不了他刻苦勤奋的品质和“拼命三郎”的工作作风。一旦忙起来,就把健康抛到脑后,不分工作日和节假日,没日没夜连轴转。就拿编纂黎城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永恒记忆》一书来说,从接受任务到成书付印,仅用35天时间,他就全部完成了全书53万字的组稿、总编和总校工作,超常规高速率圆满完成了任务。
老党员、老八路、老战士、惨案幸存者,是党史事件的亲历、亲闻者,是活着的历史,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一部珍贵文献。而在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面前,这一部部“珍贵文献”,很可能今天还清晰,明天就变得模糊了。他心急如焚,加速着走访调查的步伐。由黎城扩大到长治,从长治扩大到全省,甚至从省内扩大到省外。他叩开了180多户人家的大门,留下了于一川(抗战时黎城县委书记)、王谦(原太行四地委组织部长)、滕代远(原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等一大批党史人物的回忆文章及资料。
杨尚军不是党史研究专家,但他是行家;杨尚军也不是党史研究的高手,但他是能手。
2008至2011年,杨尚军担任革命遗址普查、抗美援朝和改革开放30年课题调研组长后,翻遍档案堆,深入乡镇村,领衔完成了全国及全省统一部署的抗战调研、革命遗址普查、抗美援朝调研和改革开放30年调研4项专项任务,成果总计5卷2600余份(页),执笔完成了全部的调研总报告,填补了黎城党史研究上的多项空白。
山西是红色文化大省,黎城是党史资源富县。抗日战争时期的1937年11月,黎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成为抗日中心县、完整县和模范县,是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军事、经济、军工、金融、后勤、医疗和文化中心。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一二九师及其许多下属机构,我党我军和边区政府的许多重要领导人都曾长期转战、驻扎黎城;同时,许多重要决策、重要会议、重要部署和重要战役、战斗的发生地也都在黎城,仅目前查明的重要抗战遗址就达1000多处。
2012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为了挖掘红色文化遗产,促进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开展了“红色百村保护工程”,并指定党史研究室为责任单位牵头组织实施。杨尚军作为党史研究室专派人员领衔参与。他跑遍了全县所有乡村,累计行程超过2万公里,通过实地考察和史料考订,最终确定了158个重点村和558处重点遗址。许多重要遗址和烈士遗骨隐匿深山,道路崎岖,甚至途径悬崖峭壁,十分危险。为了编制《黎城红色遗址档案》和让烈士“回家”,他不顾艰难险阻,千辛万苦深入实地,走访拍摄,寻找遗骸。中午往往顾不上休息,甚至数次迷路,入夜方归。酷夏烈日暴晒,他患上了日光性皮炎,手臂皮肤变得像橘子皮似的红肿粗糙,疼痒难耐,肩膀更是晒得不知脱掉过多少层皮。但他硬是不叫一声苦累,不发一句牢骚。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听党话,跟党走;做党人,办党事。为党争光做贡献,再苦再累也不嫌。”最终,使黎城赢得了“全国最大的红色遗址群”和“一座没有围墙的抗战博物馆”的赞誉。他为宣传黎城抗战历史与红色文化,扩大黎城知名度,促进红色文化建设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被干部群众称为“红色通”。
2014年,他被推举为黎城县八路军文化研究会会长。两年多时间,总编《血火铸丰碑》、《口述黎城抗战》、《红色摇篮黎城》等红色文化丛书8本,字数总计300余万;创办《太行情》报纸;开通“红黎城”网站;接待中央、省市各级科研、媒体机构近百家,相关人员与红后代上千人次;举行党史讲座20余场,组织《挺起太行抗战的脊梁》、《太行红黎城》等大型展览4次,听众与观众超过5万人次。开创性地走出了一条党史研究官方机构与社会团体相结合共同发展的道路,扩大了红色文化宣传和资政育人效果,实现了党史研究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在全国叫响了红色黎城名片,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15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突出贡献者”称号。今年7月15日,在全省“两先一优”表彰大会上,他又被省委授予“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责编:郭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