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健 吴本连 袁浩 马骏
体育合作学习实证研究述评
□张晓健 吴本连 袁浩 马骏
摘 要:从体育合作学习的实践角度,对国内外体育合作学习相关实验和实证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通过对已有体育合作学习研究的认知和肯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研究需进一步加深之处,对未来的研究重点和趋势提出建议,以促进我国体育合作学习相关研究的发展,为完善我国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使体育合作学习更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体育教学;合作学习;现状;趋势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明确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的树立并贯彻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同时,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想未来”的思想引领下,为使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和成为积极推进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就必须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且创新、协作、开放、共享的品质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强烈要求,而通过查阅大量研究发现体育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合作共享、创新发展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成效。因此,推进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与研究就势在必行,更要使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不断相互促进,使教育处于优先发展并对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处于支撑地位,发挥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2.1现状调查方面
在调查研究方面,对大学生的调查主要有,袁爱清,舒曼等(2006)对江西几所高校随机抽取大学一年级学生共758人进行合作学习的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发现: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使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在教学发生了转化,形成更利于完成课程目标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杜悦葵(2008)从某市不同层次的两个学校中选取不同年级的五个班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发现,有29%班级经常开展合作学习,59%的班级偶尔开展,只有12%的班级基本不开展。并提出进行合理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移洁(2012)对高中师生的问卷调查指出,学生缺乏社交技能;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体育合作学习的意识淡薄。相关调查结果还显示,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由于对体育合作学习认识角度与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各专业和年级的学生在体育合作学习的认知也存在着较大的偏差,也造成对学生体育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不利;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发现,受传统观念影响,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观念不正确,从而导致学生对体育合作学习的意识寡淡;新型的学习方式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机制,传统的评价机制是更为注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造成了评价的不公正性,伤害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因此可能造成对学生体育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困境。
上述结果表明,体育合作学习对提高体育教学效率、减轻学生心理压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更好地培养学生间社会合作的品质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成效。体育合学习的研究应该从实验室的研究和理论的研究走向具体课堂的合作学习研究,强调体育合作学习研究的理论与实验统一,同时关于体育合作学习的调查研究,真正从心理学角度进行调查研究的并不多,而且更多的是从宏观的角度进行,有待于进一步从体育合作学习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体育合作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在改变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也应对相应评价与评测的方法、手段及形式内容进行研究,更好地配合教学模式的转化。
2.2实验研究方面
在实验研究方面。主要有魏中,武云化(2008)的体育合作学习模式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高校的排球课中运用体育合作学习的模式可以促进学生运动技术的掌握,能够提高排球课的教学效果;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刘东(2012)在普通高校的篮球课中进行了异质分组合作教学实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高校的篮球专项课教学过程中,采用异质分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实验组与进行常规教学模式的实验组,在体质健康水平上都有一定的提高,但差异性不明显;两个实验组在对照篮球技战术的掌握和篮球比赛能力方面,进行异质分组合作教学的实验组进步比常规教学的实验组要好;异质分组合作教学模式较常规教学模式,能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形成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技能掌握水平,促使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增加。邱良武(2008)进行了中小学体育课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学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由于体育课堂中运动负荷的控制和学生的发育等因素,体育课堂中进行合作学习对学生的身体形态和素质影响较小,但对学生的运动技能的掌握有一定的帮助;男女生对合作学习兴趣存在一定的差异,男生较女生更喜欢合作学习。王淑英,范红哲,刘志红(2006)开展了在高校体育专业健美操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和运动参与;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进一步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对健美操运动技能的巩固和掌握;合作学习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协作能力,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交往的范围,锻炼和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更好地发挥体育对综合教育的促进作用,对培养我国综合性和复合性的体育专门人才起到促进作用。
国外的研究起步早并侧重于实证研究。Dyson(2010)研究的目的是描述和解释小学体育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小学体育课程中合作学习的访谈、现场记录和教师日记的研究指出,确定了教学模式应该有四个主要方面:组织和管理学生、学生角色分配与定位、基础技能的开发、教师的运筹帷幄。在体育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承担个人在团队中的责任,教师使用任务表分配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随机选择学生展示能力,发展了个人技能。Amael(2011)研究探讨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对残疾学生运动能力的影响并与残疾学生接受常规教学方式进行对照研究,并进行了残疾学生的体育合作学习实验,在一定数量的学生中进行对照实验研究,并用心理测量技术进行评估验收。研究结果表明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积极影响了残疾学生接受正常的同龄学生并提高了运动技能和能力。Victoria(2014)研究表明,女生远离体育活动可能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有关,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实验对两个班级的女生进行了八次篮球课的合作学习教学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运用摄像机对实验进行记录,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过程中,分别参与不同的角色,如教练或女摄影师,互相帮助学习。实验结果表明,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是关键,只有充分参与课程的教学,才能提高学生对运动技能的学习兴趣,并积极影响她们的长期参与。Klavina(2014)对瑞典三所城市小学残疾学生进行了体育合作学习的实验研究,在体育合作学习对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教学过程参与、沟通技巧能力等方面,通过现场记录和访谈,发现教师合理安排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之间的成功合作,班级气氛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同学间的包容性提高和交流障碍有所缓解,同伴关系得到了明显改善。
2.3测评工具的研制方面
在测量工具的研制方面,国内主要有吴本连运用心理测量学方法研制出大学生体育合作学习量表,该量表包含37个条目,由5个维度构成,即社会技能、个人责任、混合编组、正相互依赖和小组自评,其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82以上,在测信度系数为0.916,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是大学生体育合作学习的有效量表。
其他还有候海燕,戚子华(2004)通过对体育教学过程的研究,注重学生的发展要素,并与合作学习的评价体系相结合,构建体育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的评价体系,建立体育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的评价体系理念:多元性、过程性、激励性和多样化的理念,将体育合作学习的评价体系分为3类24项指标,主要的指标有同伴关系、参与意识、倾听情况和表达交流等。吴城城,门传胜(2014)针对“团队合作学习”对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在自我调控能力、自我表现能力、创新能力和人际适应能力等4个因子编制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量表编制及“团队合作学习”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体育合作学习实证研究内容丰富,成果丰硕。但是绝大多数研究是集中于某一个具体项目的实验。尚未发现对某一类别项目,如集体类项目的实验,更没有见到对集体类和个人类项目效果进行比较的实验研究,研究对象方面,偏重于中小学生,对大学生的研究较少,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研究更少,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占我国大学生的绝大多数。同时,高校是青年大学生接受现代科学技术教育、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阵地。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独特作用。不断加强对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探索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之间的深层规律。
3.1研究内容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压力,一方面是大量的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面临失业的现状,另一方面用工企业无法在大学生招聘中寻找到适合本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这种现象的出现就必须有针对性地研究高校大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以便进行改革。社会的高速发展对社会从业人员的各方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升,人才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应加强与社会发展的跟进与接轨,对高校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发展,特别是课程的设置与课程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对学生融入社会的各方面基础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2研究方法
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参与性观察法等方法,对体育合作学习的实证研究进行综合性的述评。研究发现大学生在完成高校学业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出现了种种的不适应现象,说明高校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与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的要求存在脱节,为使即将跨出校门的大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和适应社会的要求,就必需依靠一系列的有关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来支撑相关的教育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体育学科作为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和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依据学科特色选用不同的教学与学习方式,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相关能力,尤其是体育学科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更利于从实践的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需加强体育学科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可操作性。因此,必需加强对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和学习模式的研究,而通过阅读相关的研究文献得知,体育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具有显著成效,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对现有研究进行总结和整理,并在实践中对现有研究进行实践性的检验,以期展示出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研究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前景,以便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依据和变革的方向。
国内外都对体育合作学习研究比较重视,国内在较注重体育合作学理论性研究的同时,更应着重从合作学习的母学科出发,从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基础理论角度,对体育合作学习理论进行更深化的研究,注重对体育合作学习的实证性研究;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早,同时也较注重实证研究,对体育合作学习各方面的定义、要素、特点、功能、培养策略、具体的实验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是,相关体育合作学习的研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因此,国内外在对体育合作学习理论和实证研究过程中,同时也要对体育合作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完善体育合作学习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实证体育合作学习对培养我国大学生各方面素质起到促进作用,为体育合作学习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与数据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北京月日电.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J].党的生活.2015(11):45-45.
[2]吴本连,季浏.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量表的研制[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2011:1.
[3]侯海燕,戚子华.对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评价的研究[J].体育师友,2004.05:46-47.
[4]吴城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量表编制及“团队合作学习”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沈阳体育学院,2014.
[5]袁爱清,舒曼.影响合作学习效果因素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06.08:19-20.
[6]杜悦葵.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学生合作学习的现状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7]魏中,武云化.体育合作学习模式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8.
[8]邱良武,武云华,郑龙云,郑春华,韩锐芳.中小学体育课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学实验[J].体育学刊,2008.01:72-76.
[9]王淑英,范红哲,刘志红.在高校体育专业健美操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04:531-533.
[10]刘东.普通高校篮球课异质分组合作教学评价方法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05:95-98.
[11]Dyson,Ben.(2010).The Ecology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lementary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Vol.29 Issue 2,113-130.
[12]Amael André,Pascale Deneuve&Benoit Louvet.(2011).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Acceptance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Volume 23,Issue 4,474-485.
[13]Victoria A Goodyeara,Ashley Caseya&David Kirka. (2014).Hiding behind the camera:social learning within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Model to engage girls in physical education.Sport,Education and Society Volume 19,Issue 6,712-734.
[14]Klavina,Aija.(2014).Cooperative oriented learning in inclusive physical education,European Journal of Special Needs Education.May2014,Vol.29 Issue 2,p119-134.16p.
(1.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芜湖;2.杭州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浙江杭州)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3.018
[基金项目: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体育学),体育合作学习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身心发展研究(15BTY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