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僵尸企业” 五大难题待解

2016-11-28 11:47:47■王
支部建设 2016年2期
关键词:僵尸企业僵尸资产

■王 绛

清理“僵尸企业” 五大难题待解

■王 绛

2015年11月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我国工业正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当前要着力稳定工业增长,提高企业效益,特别提到要“加快推进‘僵尸企业’重组整合或退出市场,加大支持国企解决历史包袱”。积极落实会议精神,勿让“僵尸企业”继续影响经济健康运行,对促进国有企业挖潜增效、优化产业结构,显得重要而迫切。

大量存在的国有“僵尸企业”,严重制约着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影响了国有企业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它们大多依附于国有企业集团身上,和集团主业没有关联,造成集团组织体系臃肿和复杂化。而且,“僵尸企业”资产质量不高,经营难以为继,年年亏损,成为国有企业集团数不清的“出血点”,影响了国有经济整体的经营效率。特别是这些“僵尸企业”资金“体外循环”,长期靠借贷度日,甚至不惜从事一些违规违法经营活动,不仅成为国有企业集团主要的风险源,而且影响社会经济秩序,败坏了国有企业的形象。还有一些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空壳企业”、“皮包公司”,它们中大多数已完成或基本完成了其设立时的特殊使命,同样面临着关闭或转型的问题。

“僵尸企业”的成因比较复杂,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改制成因。初期国有企业改革盛行的模式之一,就是部分改制而非整体改制。“固化存量,优化增量”,将优质资产剥离出去成立新公司,将劣质资产留在存续企业内。改革步子走得越快的行业、地区和企业,存续企业的数量就越大。“僵尸企业”的行业和地域分布特点说明了“僵尸企业”形成的历史负债因素。传统工业制造行业、商贸服务业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先行行业,因而“僵尸企业”相对比较多;广东、天津、江苏、上海等发达地区“僵尸企业”遗留较多,是因为这些行业和地区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先行者”,但也由于当时政策不配套、改制不规范等因素,“僵尸企业”较多。因此,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只要还以“固化存量,优化增量”思想继续,就会不断出现新的“僵尸企业”,而这些新的“僵尸企业”成因依然是改制存续,成为典型的“改革不彻底的产物”。

二是历史成因。如一些公司按当时政策或专项工作需要设立的临时性公司,是在完成使命或部分完成使命,或政策变更后遗留下来的企业。如上世纪80年代“全民下海”经商潮中很多机关单位办的一些“皮包公司”,政策改变后停止运作。还有部分行业的小企业,受结构调整政策、产业政策改变影响,企业政策补贴不到位,企业难以转型,持续经营困难而成为“僵尸企业”。还有些行业,诸如“小玻璃、小煤炭、小水泥、小化工、小造纸”等“五小”企业和纺织压锭企业、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等,由于企业规模小、人员多,没有资金和项目安置职工,停止生产后无法实施改制和关闭破产。

三是企业自身经营机制原因。有的企业经营业务面窄,主营业务不强,产品老化,技术落后,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发展资金短缺,长期以来产品无市场,经营无利润,经营困难,连年亏损,积重难返,造成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被迫停产。如“三线地区”、老工业基地的一些老国有企业由于技术改造长期不足,历史欠账太多,转型升级缓慢,改制成本难以支付,地方政府也无力承担,只能想方设法维系企业继续生存。还有一些企业管理混乱,投资、对外担保失控,造成长期的巨额亏损,无力偿还银行债务,致使单位债务纠纷接连不断,公司资产随时面临着法院的强制执行,且涉诉案件执行时间较长,无法从事任何经营活动,成为“僵尸企业”。

由于“僵尸企业”本身只剩下一个“壳”,且形成时间较长,长期处于“休眠状态”,清理起来难度相当大。

一是资产变现困难,债务负担沉重,难以足额支付改革成本。由于“僵尸企业”长期以来处于多头管理或无人管理状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放任自流,企业少量存量资产消耗殆尽,甚至片瓦不存。

二是历史欠账较多,资金缺口较大。大部分“僵尸企业”资产质量不高,金融债务负担沉重,资产抵押、质押限制难以解除。很多“僵尸企业”改制资金缺口较大,造成企业改制方案不能完全兑现,特别是社保欠账较多,直接影响改制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地方政府自身财力有限,相应的改制资金难以足额筹集并拨付到位,延缓了“僵尸企业”的改革进程。

三是遗留问题众多,清算注销困难。部分“僵尸企业”企业老体、新体并存,老体承接了大量的呆坏账、不良资产及其他社会事务和责任,并且不断产生费用。在清算、注销时,许多债权、债务需要通过诉讼途径解决,处置周期较长,导致老体难以注销。

四是职工安置较难,稳定压力上升。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大批职工身份被置换,由“企业人”变成“社会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职工安置成本越来越高,规定安置的项目越来越多,费用标准越来越高,如解除职工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补缴长期拖欠职工的基本养老金、基本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生育保险金、工伤保险金、补充医疗保险、离退休医疗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险费用,补发长期拖欠职工的基本生活费、住房补贴、独生子女费等,偿还集资款、抵押金等,地方政府和企业均无力承受。

“僵尸企业”长期处于“沉睡状态”。有人将其形容为“沉睡的婴儿”,不唤醒,有可能长期处在睡眠状态,而一旦唤醒,婴儿就可能大哭大闹,引来各种各样的麻烦。应该看到,“婴儿”暂时的安静,并不意味着它的消亡,它随时会惊醒,并不断向母体索取营养。因此,与其将“僵尸企业”比成睡熟的婴儿,不如比作母体的癌瘤,它长在母体内,依靠母体不断供血,不断地吸取母体的营养,长期影响母体的健康。国有企业要健康发展,必须及早重视“僵尸企业”的危害,早日解决自身肌体内的毒瘤。

解决清理“僵尸企业”问题,要以盘活资产、安置职工、平稳推进为目标,以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为目的,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解决全国“僵尸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政策配套支持,在政策方面,帮助企业降低消化历史遗留问题的成本。

当前,需要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一是规范企业改制重组。不改变过去国有企业改制“固化存量,优化增量”的做法,就会不断地产生新的“僵尸企业”,国有企业改革将永远是不彻底的改革。

二是大力推动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目前还有大量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分散在政府各行政主管部门管理,长期政企不分,政资不分,企业经营结果无人负责。只要行政主管部门还继续直接管理企业,“僵尸企业”就必然被分割管理于行政主管部门,很难实现一盘棋整合国有资源,实现重组退出。

三是分类推进改革。要对“僵尸企业”按形成的途径、“僵尸化”程度、“僵尸化”方式等进行分类,对各类企业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法。重点研究阻碍“僵尸企业”改革的各方因素,将具备条件的,先采取剥离、重组等方式解决,对于不具备条件的,可先采取托管、资产置换等方式集中管理,等时机成熟后再解决。

四是充分运用好地方国有资本预算。国有资本预算是国资监管部门对所出资企业的出资人职权,更是进行国有资本“进、退”调整的重要手段。国有资本预算不仅有向出资企业收取收益的职能,也有解决历史欠债的义务。应充分调动各级国资监管部门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国有资本预算和业绩考核手段,逐步分批解决“僵尸企业”问题。

五是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作用,通过市场化资本运作,逐步整合、消化国有“僵尸企业”。通过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及各类资产平台对“僵尸企业”有效资产重新整合,尽可能盘活一部分资产。同时通过托管、资产置换、破产等市场化方式,实现低效、无效资产的有序退出,从而达到“僵尸企业”与母体企业的彻底隔离和退出的目的。在实现国有权益损失最小的前提下,保障其他国有企业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僵尸企业僵尸资产
笔记本电脑“僵尸”
英语文摘(2020年2期)2020-08-13 07:26:22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商周刊(2018年19期)2018-10-26 03:31:24
你愿意当吸血鬼还是僵尸?
央企剥离水电资产背后
能源(2017年7期)2018-01-19 05:05:02
App已死?80%的僵尸应用带来的困惑
新闻传播(2015年6期)2015-07-18 11:13:15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探讨
现代企业(2015年4期)2015-02-28 18:49:30
“僵尸肉”横行谁之过
把维护作为一种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