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爱民
(大连大学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赛制改革与发展研究
冯爱民
(大连大学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中国足球至今发展水平低下,成为国人最大的缺憾。而自从2014年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夺得亚冠冠军,国人似乎又多了一份期待和希望。虽然《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出台为中国足球发展指明了方向,但要想在足球世界杯上夺得名次,取得突飞猛进的进步,发展道路依然艰难。目前,我国倡导并实施的校园足球活动已取得一定成效。其中,校园足球四级联赛是校园足球活动实施的途径和手段。在校园足球四级联赛体系中,已经运行15年的大学生足球联赛最为成熟。大学生足球联赛是四级联赛的最高点,联赛的成功举办可以让学生看到足球的未来发展,从而带动下面三级联赛的展开。“稳定的赛制、合理地分组、经费的保障”这是吸引各高校开展联赛的重要保障因素。当前,教育部批准了更多学校可以招收足球类体育特长生,这无疑是一大利好。大学生足球联赛有着参与度广泛、竞技水平高、影响力大的特点,是最受国民和体育协会支持的运动项目,也是唯一被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正式认可的全国性赛制。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的赛制可以分成11人制足球联赛和5人制足球联赛。11人制足球联赛是在2000年作为基本足球赛制被正式推行的,而5人制足球联赛是中国教育部大学生体育协会在2003年首次举办的,至2012年已经举办了多届比赛。
1.1联赛赛制的问题
我国是全球国土面积第二大的国家,人口位居第一。如此广阔的地域造成了人口素质差异、地区性文化差异,对于足球运动来说,水平高低之间的差距是非常巨大的。在我国500多所参与联赛的高校中,多半是地区的专业重点院校,具有高水平的大学生足球运动员,与普通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足球队的水平完全不在一个层面。这不仅是一个数目上的差距,也是一个量级上的差距。学校本身对球队的培养和要求也不同,从而对低水平的学校来说,失去了参赛的意义,这样是不公平的。国内高校的数量不断增加,但每年参加大学生足球联赛的队伍却没有成正比,而进决赛的队伍也常年是同样的几所学校,对比赛的新鲜感、观赏性和悬念度都大打折扣。
参照国外高校对学生的发展规划,允许大学生能够以某项运动的成绩获得一个级别,来作为学分帮助学生修完学业,减轻学生课程压力,使学生能够在个人擅长的运动领域减除后顾之忧,充分发挥其才能。如美职篮的文森·卡特,是以大学生的身份直接进入美职篮的比赛中,球队的冠军作为一种奖励帮助其完成了学业。而中国的高校,在大学阶段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学业任务,虽然有个别高校制订相应政策减免学分,鼓励学生参赛,但大多数高校还未有相关政策和办法,导致学生在训练和比赛期间,由于请假而面临考试不过关,甚至补考重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此外,由于学校仍以上课出勤考试过关为主,这种情况就会直接导致学校在举办联赛时,不得不考虑学生的时间安排,把比赛的赛程一再压缩,甚至出现一天多场比赛的情况,消耗大量体力,使学生身心俱疲,影响正常的发挥。再加上有的高校之间的地理距离相距很远,在主客场来回奔波的时间和体力的消耗,也是许多高校知难而退的原因。而最大的问题也在于不同地区的学校采用的主客场制度没有统一性,球队对比赛赛程的计划不能让队伍处在最佳状态去比赛,往往造成比赛结果不如预期,严重影响参赛队伍和高校的积极性。
1.2高校举办足球联赛的困难
最新媒体的数据指出,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又创新高,表明我国每年都会有居高不下的学生数量进入大学,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学生对在校运动项目的追求已经不再单一,甚至朝着更专业的领域发展。由于足球运动的影响力,大学生足球联赛恰好能够满足这些朝着职业化技能努力的学生的需要。但国内现在能举办专业大学生足球联赛的学校却不足20%,大部分高校不是不能够举办联赛,也不是存在资金问题。据资料表明,我国每届举办联赛的学校都相对固定,多偏重于足球水平高、经济发达地区、有一定足球影响力的高校,但学校对这方面赛事的宣传力度不够,覆盖群体少,学校之间的沟通也存在问题。有些学校本可以举办和参加比赛,但由于参赛人数不足或者队伍水平不高,导致总是少数几个球队每年相互比赛,影响了全国层面高校足球整体的积极性和足球运动的均衡发展。而作为非专业的大学生足球联赛(校园组),多以自发性的团体进行训练和比赛,没有专业教练的指导,经费的来源和投入受限,再加上训练和日常上课时间的冲突,这也是存在的矛盾之一。
1.3联赛开展的场地问题
大学生足球联赛对场地的要求比较高,有专业的足球草坪对一个高校的基础建设而言要求很高,它不仅涉及前期的建设费用,更重要的是对场地长期的草坪保养和维护费用,这是一般高校所无法承担的经费压力。目前我国高校只有个别学校建有天然草坪足球场,大多数学校只能使用人造草场,或非正规的场地且后期对场地的保养不及时,以至于足球场草皮脱落、尘土飞扬、场地坑洼,严重制约着学校足球队的日常训练和比赛,常常导致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根据1992年12月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颁布的关于《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标准来看,按照国家规定的田径运动场数据要求,很多高校足球场是不达标的。场地的尺寸大小,人数容量,设备设施都不达标。据调查,中国高校中运动场达标率仅为20%左右,其余近80%是欠达标或者根本不达标。许多学校每年为吸引学生报考,一味地扩招扩建,但对于运动设施和场馆的建设却未能跟进。因此,高校足球场地的质量、数量完全不能满足学生足球联赛的发展需求,必须引起重视并尽快解决。
2.1各高校积极配合校园足球事业的开展
作为足球活动基础实践的场所,各地院校要高度配合大学生足球联赛的进程,在设施、设备、场地和人员的配备上要齐全,一方面是为运动员提供良好的保障,另一方面也是为学校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最好机会。教育部统筹规划,高校争取政策,增加足球特长生的招生规模。学校还可引进高水平的足球人才,包括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科研人员、医疗人员等帮助高校提升足球水平。经常聘请职业球员和专家来校演讲和表演,为学生进行现场指导,在学生中扩大影响力,打造学校名片。
2.2采用阶梯式比赛模式
大学生足球联赛可以按照不同区域划分,如华东、华南、西北、东北等。依据地理区域进行分区并分别进行比赛,区域中产生的冠军再进行比赛产生大区冠军,最后由大区冠军产生全国总冠军。根据高校所在地域进行淘汰赛,让各高校队伍可以就近比赛,在资金和时间上得到很大缩减,同时也鼓励各大小队伍参加,增加学生对足球的兴趣和热情。这一赛程结束的时间相对以往的全国性抽签比赛,被大幅度地压缩,因此,可为今后的比赛提供了宽松的赛程。能够让参赛队伍有时间进行整顿和休息,让不同地区的大学生能够有恢复和适应的阶段,增强比赛的竞争力,发挥出最好的竞赛水平。
2.3进一步优化竞赛模式
2012—2013赛季,我国大学生足球联赛首次实行超级组和校园组的分组竞赛模式,要求凡属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办法录取的学生以及体育院校、师范类院校的体育专业学生均不得参加校园组的比赛,只能参加超级组的比赛。这一分组模式是一项重大赛制创新,有利于避免参赛高校之间实力过于悬殊,体现了联赛的公平公正。在2014—2015赛季,大足赛在超级组和校园组的基础上又增设了高职组。在赛制赛程设置上,联赛以我国高等院校学年为1个赛季,采用跨年度的赛制,分为省内赛、大区赛、总决赛3个阶段。
2.4搭建稳定的四级联赛贯通渠道
在普及基础上搭建稳定的四级联赛贯通体系,这一点可借鉴上海校园足球“1-2-4-8”模式,大学生足球联赛是校园足球四级联赛中的最高点,以高校为引领,以点带面起着带动作用。只有贯通全国层面的“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四级联赛体系,足球后备人才才会源源不断的发展。但在如何制订足球特长生的招生政策,如何将我国70多个足球特长生招生高校发展到更多,如何对体育特色初中和高中进行布局,不仅需要依靠体育部门,也要依靠教育部、教育厅、教育局及学校等众多单位共同协调完成,任务非常艰巨。
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为我国大学生体育运动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从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赛制的现状出发,分析现阶段各地区赛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使大学生在足球运动与学业之间能够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保证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做好联赛各项保障措施,从而推动高校校园足球联赛的均衡、有序、和谐发展。
[ 1 ]王幼明.我国大学生足球联赛赛制研究[ 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7);56-58.
[ 2 ]王腾.李宁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新赛制改革影响分析[ J ].当代体育科技,2012(2);86-87.
[ 3 ]王帅.浅析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对策[ J ].经营管理者,2010(8).
[ 4 ]康金明.山东省小学校园足球联赛开展现状及推广策略研究[ D ].聊城:聊城大学,2013.
G843
A
1674-151X(2016)10-023-03
2016-08-23
教育部2015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形势下我国校园足球四级联赛开展及联赛机制的构建研究(编号∶15YJA890006)。
冯爱民(1968~),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足球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