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亨俊,王 冠
(韩国檀国大学体育学院,韩国 16890)
韩国体育测量评价领域的研究
崔亨俊,王 冠
(韩国檀国大学体育学院,韩国 16890)
体育测量评价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对体育范畴中的人或现象的某种属性或特征进行定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是一门与体育教学、训练、科研、管理、经营等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新兴应用学科,属方法学范畴。体育测评方法的广泛应用可增强教学、训练等体育实践活动的科学性,是提高参与者运动素养、增强国民体质的需要,社会实践的需求为这门新兴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韩国体育测量评价主要研究方向为测量、评价、统计、研究方法方面的理论及应用、现场分析的数据处理和交换,并积极地配合其他学科进行合作研究,其发展特点为内在凝聚力强,强调研究框架结构的正确性,研究在数量增长的同时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1969年韩国各大学开始开设有关测量技术和方法的课程,但真正引入并应用各种教育评价理论的体育测量学科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确立并发展起来的,学者们通过各种形式的研讨活动,探求共同的研究主题,确立了本学科与其他体育学科的结合方向。1998年,韩国体育测定评价学会创立,为了促进学科发展,学会定期举行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发行学术期刊,每年寒假都举行方法论和统计学知识的讲座,一直以积极的姿态在寻找与其他体育学会可以共同研讨的课题。1999年韩国体育测量评价学会期刊正式定期发行,2008年以前每年2期,以后每年发行3期。刊物自身在扩大论文刊登范围、维持专业的整体性、平衡投稿率和审查严格性方面始终毫不松懈,现已成为韩国体育相关各学科解决研究中测量评价问题的开放平台。韩国体育测定评价学会创立并发行期刊,被视为韩国体育测定评价学科成长的开端。本文将以此为起点,回顾并梳理韩国体育测量评价的学术性成果、探究其发展动向。
1.1研究主题
根据研究主题分类大致有以下7个方面∶(1)检测的开发、信度和效度检验。(2)测量的相关主题。(测量的标准值开发、体力、身体构成等预测值的开发,竞技能力预测等。)(3)评价的相关主题。(4)统计法。(5)研究法。(6)一般测量评价。(7)竞技。
1.2研究具体内容
按照调查对象分类主要有以下4类∶体格、体力、竞技技能和身体活动。近年来对身体活动的研究数量上升了。如果说体力增长是运动的结果,那么身体活动就是运动的具体过程,目前的研究越来越重视过程,其关注的角度主要为如何保障和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另外,对体格、身材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对不同项目选手的身体形态特征,一度引起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从研究内容上分析主要有以下3大类∶(1)关于健康的研究。(2)关于各种竞技比赛的研究。(3)关于学校体育的研究。健康相关研究是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同时比赛竞技分析也不可小视。研究者们对体育科技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同时技术的发展也为研究提供了可能性,二者结合使得比赛竞技类研究内容在2010年以后的增长幅度甚至超过健康类内容。另一方面,学校体育研究数量不足,目前进行的研究大部分为体育教学评价与学生体力检测标准的相关研究。学校体育课教学是各种形式的实质性测量研究的平台,涉及了认知领域、非智力因素领域和运动技能3大领域,其测量评价过程的复杂性和对结果要求的准确性较高,可以充分体现作者的学术性,体育测量评价不应该忽视学校体育教育。
1.3研究对象
韩国体育测量评价领域的研究。
韩国代表性的体力测量制度有2种,分别为学生体力测量和全民体力测量。通过这2种制度性的体力测量评价项目,可以充分说明体育测量评价在韩国的重要学科地位和普及性。
2.1学生体力测量
1969年韩国教育部主导并开始实施的学生体力测量,经过几个阶段的发展完善,在2006成功开发了学生健康体力评价体系(PAP∶Physical Activity Promotion System),2007年试行,目前已为全国性(小学、初中、高中)通用。PAP体系强调体力是与健康密切相关的,积极利用测量和评价的结果为学校体育教育服务,是为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健康的具有个体针对性的体力测量评价体系。学生健康与体力评价体系PAP的测量对象为小学5年级~高中3年级(小学4年级备选),主要关注对学生个体的体力测量。该测量每学年初期进行1次,以与健康相关的体力测量项目为主,主要包括心肺耐力、肌力、肌耐力、柔韧性身体脂肪调节能力等。测量具体包括与5大体力因素相关的12种测量项目,5大类各20分,满分100分,分为5级。测量项目主要包括∶(1)心肺耐力测量(往返持久跑、长跑、步行)。(2)柔韧性测量(坐位体前屈、综合柔韧性检测)。(3)肌力、肌耐力测量(俯卧撑、仰卧起坐、握力检测)。(4)爆发力测量(50m跑、立定跳远)。(5)身体脂肪测量(身体脂肪指数BMI、身体脂肪率)。
PAP体系在开发过程中,引入了各种与健康有关的体力概念,设计出各种与学校体育课中常见的测量项目,既有指定项目,也考虑学校的实际条件,提供了各种自选项目,充分利用各种电子仪器,是最先引入身体脂肪含量的测量的体系。年度测量有利于学生个体对自身体力的累计管理和接受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及时发现与辨别肥胖,促使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主动积极地对健康状况进行自我管理,激发锻炼积极性。2007年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开发并试行了订制型学生体力测量评价体系,着眼点转变为与健康相关的体力项目,包含了身体脂肪含量项目的检测。这一项目的作用并不单纯为体力检测,更多的是将检测的结果作为体育课增强体力研究的基础数据资料。
2.2全民体力测量
全民体力测量由韩国体育开发院主管,该团体致力于积极推进全民体力普查的发展,并以此为基石引入全民体力认证制度,最终目的为倡导全民健身。全民体力测量从1989年开始实施,当时是以年满7~60岁的国民为对象的综合性体力测量制度。1993年以前每3年1次,2009年以后以2年为周期进行。2007年以后又增加了以60岁以上老人为对象的老年人体力测量项目。国民体力测量的对象主要分为3大类,测量周期也有差异。小学及初、高中学生每年测量1次,19~24岁每6年为测量周期,24~65岁每5年为测量周期进行。每个类别的测量对象为4 000人。一般测量项目包括7类∶(1)全身耐力测量(20m往返长跑);(2)肌力测量(握力);(3)肌耐力测量(1min仰卧起坐);(4)身体成分测量(身体脂肪率);(5)爆发力测量(立定跳远);(6)速度测量(50m跑);(7)身体形态因素测量(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2009年测量对象已经扩大到65岁以上。针对65岁以上老年人开发的测量项目包括4类∶(1)肌力、肌耐力测量(握力,以30s椅子坐立测试);(2)柔韧性测量(两手背后互抓);(3)平衡能力测量(睁眼单脚站立);(4)全身耐力测量(6min步行)。
目前全民体力普查项目评价标准值采用的是标准参照评价标准,美国从1987年开始实行FITNESSGRAM起就已经采用了这一评价标准,时至今日标准参照评价标准已经定型。在一段时期内,体力检测的评价标准为常模评价,即相对评价。2013年朴世庭对青少年的肥胖判定标准进行了研究,利用与身体脂肪率相关的因素来预测代谢症候群,通过ROC曲线获得肥胖的判定标准值,这一研究引入了标准参照评价,即绝对评价的方法,确立了绝对评价方法的基础性地位,这一变化也可以说是划时代的变化,被韩国测量评价研究者视为对标准参照评价标准研究的起始点,也掀起了标准参照评价标准值的研究潮流。
3.1对体育测量评价的构成要素要再探讨并达成一致
在2014年召开的韩国体育测量评价研讨会上,包括人体测量、身体构成、体力、体力检测、学校体育、运动技能检测、竞技分析、身体活动测定、测定理论、认知与非智力因素检测、描述统计学、推断统计学、评价理论、评价模型等一些系列宏观的方面已被确定为体育测评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今后的研究方向会从宏观领域进入微观领域,具体探讨小的细节,以丰富学科体系框架。
3.2重新认识评价
体育测量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做出决策,是一门目的性极强的学科。如果在研究中过分强调测量技术的精确性,执迷于技术因素就可能会忽视和偏离根本目的,即评价,这也是关系到学科整体性的根本问题。同时,评价不但要在与其他周边体育学科紧密结合中进行,而且也离不开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研究的支持,在研究中必须充分重视评价才能使其为整个体育学科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3重视学校体育测量评价
学校体育测量评价是体育测评研究的起点也是重点,作为第一实践现场,与体育测量评价相结合将大大有利于提高体育测评研究的信度和效度。体育教育实践中的评价具有极强的研究敏感性和应用性,要求理论体系清晰、过程客观,体育测评者们有责任为其提供更加专业的测量理论、测量技术和测量方法支持。
3.4竞技分析体系化
竞技评价研究需要更加多样化的主题、更加理论化的内容、具有独创性的数据收集方法并扩大研究对象。目前的研究以实时影像分析的技巧发展为基础,进行实时分析并为比赛提供实时技术支持,不断出现的新型仪器和设备的信度和效度研究成为近年来测定评价研究的主流,但研究框架的设计和资料处理方法仍然有待不断地完善。另外,就某些主题进行集中的、多角度的研究固然重要,但也要加强对特定主题进行系统性的理论总结,同时不可忽视各研究主题间的连贯性,
3.5适度使用统计方法
在体育测量评价研究中过分关注统计方法,过分依赖更高级的统计方法容易造成使用误差,如近年来涉及到协方差结构模型的测量评价研究就存在很多误区,忽略基础假设只关注统计方法,即使把研究包装得再精美也是华而不实的。严格的资料收集整理能力、对研究假设的严密验证能力、对差异在统计层面和实践层面的透彻分析能力,都是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测评者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
3.6开创体育大数据的应用时代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种先进的测量技术、无线数据传输、数据保存的应用可以充分满足体育测量评价研究对数据收集的需要。但目前研究者们面对着丰富的体育产业、竞技、健康相关资料,在数据定位和收集应用时仍表现出无所适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本学科研究提供了无限可能性,数据形式的变化要求数据分析处理方法的相应变化,不断改进数据挖掘的新方法才能抓住并紧跟研究的主流。
[ 1 ]申炳基,体育测定评价方法论[ M ].首尔:高丽大学出版社,1981.
[ 2 ]姜尚早,体育测定评价、回顾与反思[ J ].韩国体育测定评价学会,1998(1):1-14.
[ 3 ]申承胤.体育测定评价研究动向[ J ].韩国体育测定评价学会,2015(26):205-218.
G807.4
A
1674-151X(2016)10-138-03
2016-08-19
崔亨俊(1976~),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测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