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晓明
(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 浙江金华 321013)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人文教育的渗透研究
董晓明
(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 浙江金华 321013)
高校的体育教育并不只是为了让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重要的目的是对学生身体素养与健全人格进行塑造和培养,可以说其是一项以人文为本的教育活动。该文以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当前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内容和手段做了简要分析,然后再分析了将人文教学渗透于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从3个方面提出了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具体策略。
高校体育 教学改革 人文教育 渗透
在新课程改革这一背景下,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具体表现在如下2个方面:其一,要能够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和科学的快速发展,其目的是要将学生发展成为促进祖国发展建设的后备军;其二,要能够满足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的各种精神道德需求,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知识渊博的综合型人才。大学的体育教育并不只是单纯的身体力行的锻炼和培养,作为教师,应该更加主动积极地将人文教育渗透于自己的教学过程当中,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1 建构新的大学体育教学目标
新的健康标准的颁发对我国大学体育课教学的目标提出了明确且科学的定位,指出要通过对各个运动项目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学习,要了解各项运动的基础知识,和在一定程度的掌握各个运动项目锻炼的方法,从而帮助学习增强体质和整体的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1.2 合理确定大学体育教学内容
大学体育教学的目标决定了教学内容的选择。新健康标准对教学内容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详细且全面的规定。其中包括基础理论、裁判、体育欣赏、娱乐、基本技术部分、竞技部分和身体素质部分。同时,在确立以上的教学内容时,还需要把握好“以学生为主”和“关注个体差异”这两个基本原则。
1.3 更新大学体育教学方式手段
对于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来说,教学的内容决定了教学方式手段的选择。因此,教学方式手段应当以体育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身体素质为基本出发点,努力做到以下两方面的优化。一是要注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化。在以体育的教学大纲为前提的基础上,还要合理运用启发教学,教师应当搭配出合理且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二是教学手段的优化。应当高度重视当下现代化的教学媒体的开发和利用,不断地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教学相结合,通过对这些现代化多媒体的运用,帮助学生们减轻对抽象概念的认知难度,从而激发起学生们的体育兴趣。
2.1 是体育功能的要求
我国近代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完全人格的养成,而完全人格的养成,又首先在于体育。后来毛泽东也在《体育之研究》中对体育“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最终达到身心皆宜”的功能做了深刻阐述。就体育教育本身而言,其本质功能可以说是强身健体,但如果只是单纯地去掌握一些体育技能技巧来增强体质,那么体育的功能就不能够得以完全实现。即便是一个人拥有了健壮的体格,那么他最多也只能成为一种示众材料或者是一个看客。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的第一要素,在于改变他们的精神”。由此也可以看出,体育除了要强筋骨之外,还要兼顾增知识、调感情和强意志,并以此来使一个人养成完全人格。总而言之,就是我们当前的体育教学,必须要强调人格的培养,进而使人们的人文素养有一个整体的提升。
2.2 是世道发展的要求
在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素质教育这一理念早已深入到体育教育当中。德国所提倡的是“要在增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同时,对学生的个性、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在美国,其所强调的是“对学生的体育、智力、社会以及情感方面加以细心的呵护和培养”。然而,将我国的体育教育与这些发达国家相比,种种弊端便显露出来了。我国的体育教育体现出明显的“抓尖子学生”的特点,忽视了体育教育应当是全体性的这一事实;在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上,要么是“考什么就练什么”,要么就是“测什么就练什么”;再从目标培养上看,我国的体育教育更多的是注重体育技术的传授,而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品德情操的熏陶大多都被忽视了。除此之外,在很多社会性的体育赛事中,弄虚作假等道德失范现象频频发生,这完全有悖于“公平竞争,和平进步”这一奥林匹克精神的本质,凡此种种现象都足以表明,我们时代的发展在呼唤人文精神的强势回归。
3.1 建设良好的人文环境,提高教师专业修养
只有在一个轻松、和谐的体育环境当中,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去关注自身的素质发展。所以,学校和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或提供一个更好的人文环境,以此来规范其行为,陶冶其学习和生活情操,使之能够在这样良好的环境中进行更加有益的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己的高尚情操。与此同时,教师自身的专业修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师,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之外,还需要有较强的道德约束能力,要更多地去关注人文精神,以此来为自己树立一个高尚的人物形象去引导学生,使之成为兼具人文素质与身体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3.2 合理的结合体育课程,进行因材施教
一方面,要紧密结合教学要求和课程内容,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健康课程和体育关注的核心都是要满足大学生们的真正需求和重视学生们情感的体验。因此在课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各个步骤中,都应该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中心,充分寻找和发挥学生们的潜能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关注个体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从而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受益。体育课程应该要充分注意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则根据这些差异性,确定学生们的学习目标和最终的评价方法,并研究和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战略,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们完成其学习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会到体育的乐趣。
3.3 善于对学生进行观察,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人格塑造行为都是在各式各样的体育锻炼活动中来进行的,无论是在集体活动,还是个人活动当中,学生必然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那么作为教师,就更应该要学会去观察学生的各种反应,要能够从他们的态度、行为以及语言当中去分析他们的思想情绪,从而进行思想教育。而在教育过程当中,也应当要以人文精神为导向,抓典型,表扬和批评相结合,奖励先进,鼓励竞争等,以便在学生群体当中形成一种奋起争先、不甘落后的良好风气,让学生相互影响,都成为富有人文精神气质的高素质人才。
21世纪需要的是综合创新型的人才,把人文教育理念渗透到高校体育教学中,能够发挥素质教育模式的优越性,确保教学的效率和教学的质量。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落实人文教育,可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培养更多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希望上述分析能够帮助高校体育教师更加深入地理解人文教育的精神实质,并将其渗透于自己的教学过程当中,促进我国高校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1]王苏辉.高校体育教学如何渗透人文素质教育问题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36-37.
[2]赵睿.体育统计教学改革及渗透人文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3):134-135.
[3]张凯.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有关问题的探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4(2):246-247.
G807.4
A
2095-2813(2016)12(c)-0084-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6.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