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濛 涂运玉
(江西省赣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江西赣州 341000)
体育表演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升的方法与途径①
张子濛 涂运玉
(江西省赣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江西赣州 341000)
该文对当前体育表演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不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是此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到的实践教学环节和训练环节均不够科学,导致了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普遍缺乏应有的综合实践水平。因此,该文提出,应在体育表演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充分实现“课内外一体化”,结合城区文化的有效联动,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强的实践保障,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体育表演 综合实践 城区文化联动 课内外一体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烈,对艺术的需求也越来越明显。体育表演专业正顺应着时代潮流的发展应运而生。因此,对体育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当前的专业人才中,体育表演专业学生将成为健身市场主要的人才来源。但是,由于受到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影响,当前的专业教学中仍然忽视实用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缺乏参与社会各种形式及各个层次健身活动的实践锻炼机会,导致了学生毕业后无法很快、很好地适应社会实际的人才需求。因此,该文认为应该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体育表演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适应当前人才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主要转变,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注重创新,注重多元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来成为企业、事业单位乃至社会健身活动和体育艺术类的骨干。
当前,体育表演专业的学生,其教学现状不尽如人意,有很多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情况和问题。具体来说,首先,在当前的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理论知识、动作技能和能力培养是必须在实际教学中共同包含的内容,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几乎所有的教学时间都集中在教学任务的完成方面,即想把学生培养成为接近或者达到一、二级运动员的水平,而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是喊喊口号而已。其次,教学模式仍然沿用传统的单纯“教操、练操”,虽说在教学上能够达到统一,但这些教学环节占用了太多教学时间,使得当前素质教育明确要求的实践能力培养往往处于空白的地位。最为普遍的课堂是:一个学期教几套动作,再讲几节理论课,到考试时,把套路展示一下,然后抽出几套试题测试一下,就表示整个学期的课程结束了。从这个教学过程来看,学生真正能够学到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最后,在课外活动的开展方面,学生往往能够参加的活动极少,除了部分学生有机会参加一些相关的比赛项目外,真正走出校园大门、走向各种各样实践活动的机会并不多,虽说有一部分学生能在健身中心担任兼职健身教练员,但这部分学生基本都成了健身中心临时的领操员,极少学生能真正融入城区文化的发展中来。在这些情况之下的实践活动,往往容易造成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不够精准或有所欠缺,从而大大影响了其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在遇到各种不同实际情况的处理上埋下了隐患,因为由于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限,面对不同目的、对象和兴趣的爱好者时,针对他们提出的各种练习要求,针对各个学校或社会各单位、团体开展各种形式的锻炼与表演活动,这些学生将表现得无所适从,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种体育表演专业的教学现状,使得当前体育表演运动的开展和进一步普及遇到了不小的麻烦,这主要是高校教学普遍重技术、轻能力;重教学、轻实践,从而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因此,当前,很多高校在新形势下,已经深刻意识到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是多么得重要和关键,它们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正在逐步广泛地开展各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有意识地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加入实践环节,实行课内外一体化等教学模式,结合城区文化联动模式,让学生能够真正介入城区文化活动的各项现场工作的操作,使得学生能获得更多的有效实践经验。根据这种教学现状,该文还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发现很多高校体育表演专业学生认为,拥有较好的专业实践能力是重要的,这充分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实践性很强的体育表演专业学生已深刻体会到了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也反映了他们对于实践能力的孜孜追求。但是,一旦问及他们是否已经拥有了相应的实践能力的时候,他们中大部分的回答是否定的,这又从另一方面表明了,当前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与实际需求之间还是存在着较大差距的,甚至有一部分受访学生认为,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还远远不够,学校对于他们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还不够到位,反映了当前体育表演专业的教学现状急需改进。
城区文化是指城区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的总和,包括城区的文学艺术、广播电视及各种社会性、群众性的娱乐活动。鉴于以上体育表演专业健美操方向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现状令人不太满意,笔者认为,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结合城区文化联动的理念和模式,努力培养并不断提升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才能够为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提供更好的素质条件。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方法和途径。
(1)强化专业的教学实践能力。体育表演专业教学能力是多方面的,不仅包含了示范与讲解、教学口令、组织教学、领操、创编等,还包含了裁判、分析问题与纠错能力等多个方面。在强化教学实践能力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得到切实的尊重,让他们具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学习中真正的主人翁,把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放到城区文化联动模式的常态化形式中来,并切实尊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此外,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性,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组织形式,避免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的枯燥乏味,使得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教学的实际价值,并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一对一的互练和纠错方法,给予学生充足的自由发挥时间和空间,利用好城区文化联动模式在此时的最大效力,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低年级的教学实践中去,让他们获得更多的感性知识,教师要对他们做好各个教学实践环节的严格把关工作,并在课后进行相关点评,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当然,在强化专业教学实践能力的过程中,还要确立一定的教学重点和城区文化联动的具体措施,不是盲目为之,改变过去不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安排,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
(2)强化学生领操员实践能力。在这个方面,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指导员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以及应具备的教学方法,而且要让他们明白实践教学中城区文化联动锻炼模式是如何的,这样,才能让他们在实际专项学习中,无论是进行有偿的还是进行公益性质的领操实践,都能以较为扎实的基本功和教学方法来武装自己,从而既能体验到作为实际指导员的实践活动,还能在城区文化发展过程中增加自己的实践锻炼机会。一般来说,领操员的教学实践能力锻炼模式为:先由教师指导学生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工作,进而选取城区具体地理位置的文化活动场所作为健身指导地点,并做好自我评价和同学互评,最后虚心接受教师、健身点管理人员和健身会员等人总结性评价并做出相应的改进。当然,在这个实践能力强化过程中,也要重视对于本身条件好的学生进行优选,让他们能够直接进入健身实践场所的管理和运营操作,进行实践锻炼,使得他们能够零距离贴近城区文化发展的脉搏,并在实际体验过程中感受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从而不断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水平。
(3)强化具有体育表演技能学生作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及其他相关项目的实践能力。一般来说,社会体育指导员指的是那些能够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运动技能传授、科学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学生要想能够胜任这份工作,就要在实际过程中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提高,还要积极参与到相关的健身指导活动中去。学校是城区文化发展的主阵地,其应积极为学生打造相关的实践平台,组织学生参与指导校内教职工健身活动,让学生熟悉社会体育工作的特点,从而为学生制定出相关的健身锻炼目标,并适时了解最新的健美需求。此外,学校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广场的健身操表演活动中去,因为广场健身操表演是一种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认可和喜爱的群体健身形式,学生如果能够多参与这类活动,也能够大大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因此,体育表演专业教学应该让学生不仅学习理论知识,更要学会实际导演与编排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与服务社会。具体来说,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随机按人数进行分组,并利用课内和课外时间来编排队形和造型变化,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城区文化和健身锻炼的社会公益性活动中去,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实践锻炼兴趣,从而强化他们指导社会实践健身活动的能力。
(4)强化专业学生参与竞赛活动的组织与裁判实践能力。作为体育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其未来的职业更多的是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因此,他们不仅要懂得做操,教操,还要懂得如何组织竞赛活动。当今社会的物质文化水平日益提高,使得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烈。因此,学生应该很好地掌握基层比赛表演类项目的组织和裁判方法,而学校则应该针对这种社会实际需求,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多项竞赛裁判实践活动中去,可以让学生参与校内选修课期末考试及全校性艺术类表演赛裁判实践锻炼,参加市、县及社区表演或比赛活动的组织与裁判工作,从而为学生今后适应学校开展竞赛或表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更好地适应大众健美操比赛的组织与裁判工作需求,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竞赛活动的组织与裁判实践能力。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体育表演专业学生,其毕业后往往是作为社会体育艺术类人才或者健身中心的指导员,除了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以外,更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体育表演专业课程教学要重视对于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其中包含了培养示范能力,培养讲解能力,培养学习教法的能力,还要进行创编能力的培养。除了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竞赛组织与裁判能力,还要重视学生适应社会城区文化发展能力的培养,安排学生参与城区文化发展活动,从而打造一个以“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传授知识与健身教育”为切入点的课程教学方式,突出并切实强化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1]何荣,孔宁宁.面向就业的高等体育院系健美操(专选)教学内容的再构建[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24(3):41-45.
[2]吕烁,陈春华.如何培养高校健美操专项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8):206.
[3]肖丽.高师社会体育专业健美操课程的教学程式[J].盐城师范学院体育学院,2006(12):447.
[4]张晓莹,王立红,王德华.在健美操专项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104-106.
G807.02
A
2095-2813(2016)12(c)-0076-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6.076
张子濛(1997,12—),男,河北邢台人,本科,研究方向:体育表演专业,健美操。
涂运玉(1971—),女,江西信丰人,本科,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操、健美操和街舞的教研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