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语境下武术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2016-11-28 06:20薛冬雪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武术传统文化

薛冬雪

文化自觉语境下武术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薛冬雪

(沈阳体育学院学生工作部,辽宁沈阳110102)

从武术传承在现代化进程中遭遇尴尬的现实出发,运用文献查阅、田野调查、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以文化自觉为研究思路,探索武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时代化、民族化、大众化、国际化的发展方略。提出武术传承与发展中传统化寻根与现代化趋向融合发展是武术文化自知的核心;历史的积淀与未来的绚烂在现实连接中的遗产保护是武术文化自省的基础;精英自觉与大众启蒙在教育场域互映的主体实践是武术文化自信的实质;诗性智慧与逻辑呈现在国际化进程中的共生共荣是武术文化自强的目标。

文化自觉;武术;传承与发展

文化是集历史存在可塑性与逻辑思维辩证性于一体的中性存在。文化通过对其所处时代的历史观照与文化主体的价值引导,实现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濡化及社会发展方向的制约。积极的文化推动社会良性发展,消极的文化阻滞历史车轮前行,文化发展的逻辑预设和主体特质内蕴了文化自觉的必然性。“文化自觉”概念最早出现在1986年,由许苏民先生提出。目前公认的文化自觉的定义是费孝通先生1997年在北京大学举办的第2届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闭幕式上提出的,他指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文化自觉”多出现于社会转型或变更的历史背景下的主动适应行为,是应对多元文化之间张力的积极思考,是社会发展的内在思想动力。从人类发展的历时态来看,文化自觉是继承、传播到择优、改进的过程,从社会交往的共时态来看,文化自觉是交流、碰撞到反思、整合的过程。其内蕴的价值目标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2]。

武术,中国传统体育的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民族特色、独有的东方魅力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既是体育现象也是文化形态。然而内蕴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武术,在势不可挡的现代化进程中却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资源的流失与传人绝迹的尴尬;教育场域的消亡与教育主体的退场;传播过程中武术本质与价值被伪化、异化、边缘化;文化内涵与道德价值被弱化等。现实的困境决定了武术文化自觉的必然性与紧迫性。

1 武术文化自知的核心:传统化寻根与现代化趋向融合发展的传承方向

武术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寻根”文化与现代化趋向的融合是武术发展的时代化要求与表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各有特色,共同作用于我国当前文化的繁荣,其关系犹如树之根枝、水之源流的关系。

“传统化”是武术传承的基础。传统“寻根”是指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为目的回溯到历史时空,挖掘那些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并且能够应对变化的优质的族群文化资源的历史记忆的方式[3]。武术是在传统文化长期氤氲滋养下成长的华夏文明的活化石,映射出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标准及心理结构等,因此有学者称“文化性是武术的灵魂”[4]。武术是传统文化的缩影,回到传统文化的视野才能真正解决武术发展传承中遭遇的现实瓶颈。1)回溯传统文化是武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回击,是武术存在与发展之根。武术承载的是中国哲学、中医学、伦理学、美学、兵法等文化的精髓。这些传统文化中的处世智慧恰好能够弥补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由资本逻辑导致的人本缺失与价值迷茫。2)重读传统文化是应对文化霸权的民族理论根基,是武术传承与发展的灵魂。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武术形成了自省、内敛、崇德的特点。经过无数次的社会变迁与发展流变,武术发展成为一个丰富、立体、生动的教育资源,同时也使武术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与在世界文化时空中的精彩绽放成为可能。3)在挖掘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在保持武术神秘性的同时,解蔽其被伪化、异化、神化的虚构。借助传统文化对武术的高超技艺有了客观的认识,正确理解武术作为身体活动带来的健身功能,有效克服影视武术的虚幻与夸张;对武术的养生功能有了科学的解释,正确理解武术特有哲学态度带来的生命智慧,有效应对了民间传说中的迷信与神化。用传统文化理论进行支撑与解读,才能够还原其发展与演变的历程,才能够科学地理解武术的技击本质与文化属性。

“现代化”是武术发展的方向。“现代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尤其是转型期的必然经历,其影响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现代化对当前中国来说是民族群体诉求,是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历史选择的前进方向。武术只有实现现代化,才能克服传统文化的局限,才能理性审视、科学对待异质文化,才能深化现象背后的武术本质的研究,使武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实现联接。武术也只有开始现代化,才能使其内蕴的传统文化鲜活有力,有效消解现代化带给人们的工具理性凸显、价值理性弱化、人本意识缺失等现实问题。武术只有参与现代化,遵循文化生成的实践逻辑,才能对自身进行文化自觉,克服文化自大心理和文化自卑情节,整顿“文化失序”现状,重构武术当代价值功能。武术只有走进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武术及武术文化的繁荣发展,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输出,创设具有典范性、引导性、普适性的人类共享的道德价值,贡献全球文化繁荣及人类发展。在武术现代化的进程中,要明确武术的现代化不等于西化,更不可能是与传统的断层或隔离,是武术发展从传统走向现代、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过程,是现代文化多元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融合发展关键在融合,目的在发展。武术在文化寻根过程中加深民族文化自信,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民族文化自觉,在传统与现代的整合与创新的历程中实现民族文化自强。传统文化是武术传承过程中的基础支撑,使武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再迷茫、无根、摇曳。现代化是武术创新过程中的动力源泉,使武术在时代的洗礼中更加清晰、坚强、焕发生机。因此在武术的传承中,一方面要理解“一种文化的活力不是抛弃传统,而是能在何种程度上吸收传统、再铸传统”[5];另一方面要践行“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6]。唯有从武术发展的现实出发,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的矛盾与张力、生成与改造、规约与突破的双向互动过程中调和、斡旋、整合,才能永葆武术之树常青。

2 武术文化自省的基础:历史的积淀与未来的绚烂在现实连接中的遗产保护

武术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遗产保护是武术民族化的要求与前提。任何文化的传承都会经历流失的风险。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文化既是脆弱的也是坚强的。脆弱在于它与特定的历史时空休戚相关,一旦脱离生存的土壤就会走向衰亡,这是文化的自然属性;而文化的坚强在于它可以以另一种形式死而复生,当然这是需要向往和珍惜它的族群集体反思和觉悟才能得以实现,这是文化的社会属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积下来的武术文化,有些已经或正在脱离原始土壤呈现出式微态势。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武术,在当今文化强国的历史背景下,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凸显。在武术文化中虽然也有器械设施等物质文化,但最重要、最核心的还是那些文化内容、形式、仪式、空间等“非物质文化”,因此本文讲的文化保护也是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尽管历史上国家和社会曾经对武术文化做过一定的保护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是出现了边保护边衰退或边消失的现象。一方面是社会转型带来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也存在保护不当反而催生了快速濒危的现象。因此,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是武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也是武术文化自省的必要举措。

以文化遗产保护为切入点的文化自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在文化保护过程中防止“异化”,保证“原生态”。防止异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传统文化本身的原真性,确保武术文化是所在区域的原生品,防止为获得保护权或保护利益而制造濒危文化区域。在保护对象的选择上,要关注那些确实有文化内涵和传承价值的武术文化,不能被活动开展得是否如火如荼、经济效益是否明显提升等速食文化效应所迷惑。另一方面是保护的程序和效果要忠于初心,不被“异化”。保护过程中避免文化保护被过多地行政干预,保证传承人等专业人士的话语权,防止出现保护者也是毁灭者的悖论。确保保护内容及保护过程合情、合理、合法,不被“异化”。2)将文化的“活态”保护与“静态”保护相结合,保证完整性。武术传人是武术文化遗产的活态载体,而文化空间、文化典藏、文化仪式都属于静态载体。由于武术文化师徒传承和口传心授的形式,使得武术传人在武术传承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因此,真正的文化保护一定要关注最基层、最核心、最珍贵的传人的生存境况,倾听他们的诉求,了解他们的意愿,给予他们相应的资金支持与待遇保障,凸显传人的主体地位。在武术文化的静态载体中,武术文化时空的保护尤为重要。文化时空是指有价值的文化空间或时间,是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活动、民间文化活动得以举行的空间或时间。这些空间是有规律的、约定俗成的文化活动场所[10]。中国传统武术的诞生,是在天时地利人和基础上的文化内容和文化时空的综合体。对武术静态文化空间的保护是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内容与武术传承的物质保障。3)建立外界推动与自身发展相结合的保护机制。拯救民族文化遗产不能一蹴而就,对于武术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的主导、教育的支持、法规的保障、市场的配合。但是必须明确的是,这些都是武术文化遗产保护的外力,只有对武术文化自身进行自觉自为完善,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才能保证在未来的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唯有此,才能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共同完成武术文化资源的完整性的维护与保护,发挥其在当代社会宇宙观、生命观、价值观的引领功能,维护国家在世界一体化和文化全球化历史阶段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从而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3 武术文化自信的实质:精英自觉与大众启蒙在教育场域互映的主体实践

武术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反思是武术大众化的要求与必然。文化自觉归根结底是人的自觉。文化自觉作为历史文化形态背后的精神支撑是一种理性非理性纵横交错、地理民风圈性限制、政治经济隐形操控的文化合力[7]。武术的文化自觉是在中国文化自觉大历史背景下开始的,主体性(即处于文化自觉中的现实的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文化自觉的理论起点,实践(即在文化自觉的历史环境下的人的感性活动)是文化自觉的现实起点。

武术文化自觉主体始于时代精英,因为即使在同一历史时期下,文化自觉的进程也不可能是整个族群的齐一式推进,因此精英的先知先觉就显得尤为重要。武术文化自觉进程中精英的作用:1)把握武术发展的历史规律,并在规律中探索符合当代要求的发展思路,觉察武术发展的历史到未来的趋势,从而清晰勾勒出武术发展的周期性规律,并架构应对现实瓶颈的发展方略,这是精英在学理研究方面的责任。2)突破理论局限,对武术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进行精准定位,从而进行武术传承与发展的顶层设计,干预政策导向,参与行政管理,把握武术发展方向,推进武术大众化。3)精英对武术的传承与发展的历史高度要有充分的认识,要具有强烈的家国意识。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代表,一方面向世人展现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另一方面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显扬民族士气、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精英对民族、对国家的情怀与责任将武术推向可持续发展。但是,精英自觉如果不能转化为大众实践行为,也只能是一种空中楼阁式的反思、批判和创造。

武术文化自觉的主体成于大众。由精英转向大众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教育。将精英自觉在大众启蒙后进行教育转化主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在教育方略上要根据武术传承与发展的目标进行总体设计与规划。一方面尊重武术自身的特点,实施分区域、分拳种、分层次、分类别教育;另一方面根据武术受众的年龄、特点、目的、需求开展针对性教育。2)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服务于人是武术文化的根本旨归、终极意义及存在价值确证。武术教育关注的是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意义,武术文化教育是“人为的”和“为人的”统一。3)在教育功能发挥的过程中要具备大教育功能的视野。将武术放在弘扬中华文化,凝聚民族力量、增强“三个自信”、执行四个战略布局的宏观视野,将满足群众的身心需求、充实奥运文化、丰富大众业余文化、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功能在教育中坐稳落实。4)构建学校武术、大众武术、竞技武术协同发展的武术教育目标体系,实现武术练为健、练为善、练为变、练为看、练为战、练为赚等全方位教育功能。在武术教育普及的过程中实现武术传承与发展由政府、社会、市场三位一体综合管理。教育过程中关注青少年群体,这是武术传承与发展的未来主体;依托学校教育尤其是高等学校教育,这是武术传承与发展的教育主导;保障大众武术和竞技武术比翼双飞,这是武术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两翼。教育是武术大众化的根本途径,武术教育也是由精英与大众共同完成。当然,大众化不是由精英到大众的单向灌输,而是在双方的互动中生成。精英需要俯下身进行大众日常生活的场景、视野、需求的真实、全面的了解,而大众也需在生活中不断提升精神文化高度,将精英文化自觉内化为自觉自由的行为,形成精英与大众共同推动武术繁荣发展的互映态势。

4 武术文化自强的目标:诗性智慧与逻辑呈现在国际传播中的共生共荣

武术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拓展是武术全球化的要求与目标。文化安全是拓展的基本原则,因此,在武术尤其是武术文化输出的过程中,首先保证的是立足本土、背靠传统、放眼世界。面对跨文化的异域传播,要对武术文化进行系统梳理,从而明确什么可以输出、什么不可以输出、由谁来完成输出、向谁输出、以什么样的方式输出的问题。

1)对武术文化自身进行认识层面的自觉,保障文化输出的先进性。武术文化发源于传统农业文明社会,由于农耕文化的持久稳定和相对发达,直接影响到传统文化的局限,而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不可避免地受顽固不化的经验性文化模式及渗透到生活各个领域的人情化文化模式的影响,发展成瑕瑜互现体,因此不可能所有的武术文化都可以对外输出,输出前必须进行文化的甄别与筛选。同时,还要对武术文化进行技术祛魅与文化附魅,匡正对武术的错误认识。中国武术确实具备古老而神秘的东方色彩,加之一些文学、影视作品夸张、激进的表达,给人很多武术有超能力的错误认知。其实,武术技术讲的是求真、求健,武术文化讲的是传道、向善,对外输出过程中要将武术技术的实力与文化的魅力完美结合。要向世界传播的是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价值原则、忧患图强的民族气质、内圣外王的人格修养、忠恕诚信的交往原则、参赞化育的生态情怀”[8],以保证武术文化输出的科学性、伦理性。

2)对武术文化输出进行操作层面的自觉,保障输出的精准性。依据文化移动理论,通常情况下文化的移动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即处于优势地位文化通常向处于弱势地位的文化输出,文化影响较为深刻和稳定的区域向相对浅薄和脆弱的区域输出,这是文化输出地域的精准性。依据文化传播中受者为中心的原理,应充分了解受众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接收程度等特质,从而确定文化输出的对象、途径,并找到差异背后的通约性,以此对输出策略进行科学定位,这是输出对象的精准性。而最关键的在于输出文化自身的精准性。因此,在文化输出过程中务必加强本土科学研究,克服传统文化阐释焦虑。武术承载中国传统文化,内蕴多学科理论精华,这也是武术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存在语言或理论误读风险的原因。例如,武术讲究的精、气、神翻译成外语时如何能够精准表达出其内涵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天人合一的解释,“天”是指什么?是“道”?是“自然界”?还是“内心的信仰”?这些在输出过程中都要有一个明晰的、准确的、一致的表达。在技术层面,比如技法,做到每一招一式都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都能讲出背后支撑的原理与文化。加深对东西方文化的理解,尤其在武术传播中东西方观念带来的差异。关于“我”的文化,中国武术中强调有机整体,“我”在其中,“我”不是独立个体,而是融入在“我”周围的场域之中,融于自然、融于精神、融于关系。而西方的“我”在中心,“我”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之外的场域都是为了彰显“我”的存在。因此,文化输出前要进行细致深刻的文化研究。在对东西方文化差异了解的基础上,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实质与伦理境界清晰地界定与传出。

只有在武术文化对外输出的进程中保证先进性和精准性,才能有效克服泛逻辑化的理性主义叙事,才能在武术传播过程中首先筑牢民族文化根基。民族文化载体是武术的身份,也是武术的特色,武术在传播过程中一旦失去了民族文化的滋养,就难以健康生长,武术的传播过程中显扬文化民族性尤为重要。当然,在夯实民族文化基础的同时,也要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加强文化间的交流与学习。对于文化间的博弈,既不能保守也不能激进,而应注重在给予东西方文化差异理解和诠释的基础上平等对话,以开放的胸襟迎接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意表达与西方标准化的逻辑表达之间的碰撞。因此,在武术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应当加强武术的国际表达能力,将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结晶以受众接受的方式表达、将技术与文化在科学的基础上阐释、将古老的东方文明用现代的方式呈现,才能保证传播的有效性与广泛性,避免为了对方的理解与接受而简化、量化、歪曲、割舍民族文化的本真和内涵。文化传播尤其是跨文化传播,只有站在构建国家形象的战略高度,才能发挥其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空间凝聚力、产业创造力、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功能,从而传承民族生命力[9]。

武术既有内生化育的实践哲学性质,又具备伦理真义的价值导向。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是当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内在需求的积极回应。武术的现代化发展、民族化保护、大众化普及、国际化传播是武术文化自我超越本质内驱力的外现,是提高人的生存基础与价值追求的现实保障,是弘扬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实践载体,是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重要组成。

[1]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15-22.

[2]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14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196.

[3]葛兆光.思想史写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01.

[4]邱丕相,王国志.武术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J].体育文化导刊,2005(4):1-3.

[5]陈先达.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6):2-6.

[6]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2).

[7]蔡后奇,洪晓楠.文化自觉的主体性维度——对文化自觉“时间轴”的哲学反思[J].学术研究,2014(3):18-25.

[8]孙利.文化自觉与传统的超越[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2):63-66.

[9]郭玉成,范铜钢.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的战略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2013(5):80.

[10]张赐东,李士英.文化空间视野下客家土楼对客家武术影响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11):56.

责任编辑:郭长寿

W ushu’s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in Context of Cultural Awareness

XUE Dongxue
(Students’Affairs Department,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Shenyang 110102,Liaoning,China)

Starting from the embarrassed reality ofW ushu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using literature review,field research,expert interviews,logical analysis and so on,based on culturalawareness research idea,the author explored Wushu’s development strategy on epoch,nationalization,popular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The author pointed outseveral specific issues that should be clear in Wushu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interm ingling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direction with traditional searching roots,which is the core ofWushu cultural insight;interconnected historical accumulations and future gloriously on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in reality,which is the basis of Wushu cultural interspection;interacting elite awareness and mass enlightenment on subject practice in education fields,which is the essence of Wushu cultural confidence;interrelating poetic w isdo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logic expression present on co-existence and prosperity in the process ofWushu internationalization,which is the goal of Wushu cultural self-strengthening.

cultural awareness;W ushu;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ing

G80-054

A

1004-0560(2016)03-0136-05

2016-03-17;

2016-04-21

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第一层次(WR2014015)。

薛冬雪(1975—),女,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体育文化。

猜你喜欢
武术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