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法治化背景下体育赛事的“绿化”路径探析*

2016-11-28 03:02刘子龙
体育教育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绿色化体育赛事生态文明

刘子龙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生态文明法治化背景下体育赛事的“绿化”路径探析*

刘子龙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摘要:体育赛事是一种积极的人类行为,而这种积极的人类行为则是社会文明形象的一种体现。我国目前正在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建设,这为当下社会提出了一个实现文明转型的时代命题。体育赛事作为体育事业繁荣和发展的一个标志,将其纳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潮流中将决定未来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和繁荣程度。然而,目前体育赛事与生态文明建设还未有效地整合统一,这首先源于对体育赛事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不足,因此必需重新审视二者之间的相关性。针对体育赛事与生态文明在理念上以及制度上的断裂,探寻体育赛事的“绿色化”路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绿色化;体育赛事;绿色规制

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仅关系当代人的福祉,同时也关涉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我国目前严峻的环境危机,党的十八大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布局之中,从而形成“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在一定意义上表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各个领域,方方面面都应当对生态环境给予足够的考量和关切,并且这种考量和关切并非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义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其核心内涵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必须纳入到法治化的轨道之中,用法治为其保驾护航。由此可见,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仅要贯彻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同时也必须遵循法治化的路径选择。

体育事业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切,并且呈现一种持续繁荣的态势。伴随着这种繁荣态势,全国各地不断地主办或者承办各种体育赛事。而在体育赛事的承办过程中,政府以及社会更多地关注体育赛事所带来的社会效应以及经济效益,对于其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却鲜有人关注,甚至被人为的忽视,从而割裂了体育赛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违背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因此,欲实现体育赛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和谐共生,达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必须在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的背景下探寻体育赛事“绿化”的合理路径。

1体育赛事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再认知

在人类历史的早期,人类作为地球上多元物种中的一种,其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敬畏以及受制于生态环境的程度并不亚于其他任何物种。在一定意义上,彼时的人类是作为生态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生态环境的状况、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方式、认知水平以及思维模式。伴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摆脱生态环境的束缚和影响的能力愈来愈强,这导致人类社会日益从生态环境的整体中异化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存在实体。之所以这种独立是相对的,是因为从根源上追溯,人类社会是从生态环境中所延伸出来的,其存在无法完全摆脱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印记。与此同时,由于人类社会产生过程的异化本质,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持续存在,并且这种影响和印记伴随着异化程度的加深而不断强化。由此可见,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是一种共生依存的关系。但伴随着人类社会异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其对产生它的母体(生态环境)的负外部性却愈加明显,我国日益加剧的环境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二者间共生依存的和谐关系正日益被打破。

在人类社会活动的不同类型中,其中既能表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间的共生依存关系,也能揭示这种关系日益失衡的趋势的,就是当前日益频繁举办的体育赛事活动。从体育赛事的起源来看,各种竞技项目都来源于人类早期在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之中。人类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的生存和生活技能,这些技能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而渐渐丧失了其原有的功能,并逐渐地异化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娱乐方式,但这并不能否认其自然属性。

与此同时,体育赛事作为一种异化的人类社会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日益加剧。首先,体育赛事的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体育赛事的举办需要一定的空间和场地,因此在举办体育赛事前,通常会进行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这通常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例如滑雪场的建设,以及配套的交通设施、生活设施、娱乐设施的建设,都会对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其次,某些体育赛事活动本身对自然环境产生消极影响。例如汽车越野拉力赛、摩托车越野拉力赛等,这些赛事一方面造成能源大量消耗,废气大量排放,同时此类赛事也会导致地表植被的损坏,惊扰野生动物的栖息。此外,在城市所举办的大型赛事所带来的环境影响也是巨大的,会增加交通的运输量,产生大量的垃圾,废气污水排放增多,加大能源的消耗,光污染和噪声污染加剧等。第三,即使在体育赛事举办之后,由此所引发的环境问题也并未随之消逝,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可能是长久性的。例如大量场馆的闲置,所占用的土地无法恢复,所破坏的植被无法恢复,短期所产生的废弃物无法得到有效、科学、合理的处理等。

因此,从历史的角度看,体育赛事从人与生态环境的交互过程中产生,并逐渐异化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人类社会活动,而这种异化了的体育赛事活动又反过来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从而打破了体育赛事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

2体育赛事与生态文明间的理念断裂与制度断裂

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体育赛事日渐成为人类社会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并且在其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和理念。但在体育赛事内涵和理念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绿色”与“法治”的内涵和理念却没有真正地融入到体育赛事中。

2.1“绿色”理念在体育赛事中的体现缺乏普遍性

伴随着体育赛事的内涵、外延不断扩展,价值理念不断丰富的发展趋势,以及在生态恶化、环境危机的时代背景下,“绿色”理念也日渐成为体育赛事所考虑和关切的内容,并逐渐成为体育赛事的核心理念之一。但对“绿色”理念的考虑和关切仅仅体现在比较大型的体育赛事的举办中,例如北京申办第27届奥运会的失败经历,以及申办第29届奥运会的成功经验。北京在申办第27届奥运会时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在于环境保护问题成为奥委会考虑的重要因素。而在申办第29届奥运会时,北京则吸取教训,将“绿色奥运”列为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三大理念之首,并作出不断改善北京生态环境的承诺。事实证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也全面落实并践行了“绿色奥运”的理念。

但除了诸如奥运会这类比较大型的体育赛事以外,其他一般性的、区域性的、专项性的体育赛事仍然缺乏对“绿色”理念的考虑和关切,在这类体育赛事的举办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价值理念并没有被完整地吸纳和践行。总而言之,目前体育赛事对“绿色”理念的关切缺乏普遍性,缺乏对“绿色”理念的践行和落实。

2.2体育赛事的“绿色规制”制度缺位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上世纪60年代所提出的,是基于人类的生态环境保护需要而产生的。它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这些作用主要表现为预测作用、降低环境损害风险等方面。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旨在建设项目、规划等人类活动实施之前,通过对其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加以分析、预测和评估,论证其实施的正当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替代性的实施方案,并对其进行跟踪监测的制度。该制度的目的在于对一定类型的人类活动进行事前规制,以实现其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

我国于2002年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法》,从而在我国正式确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防范环境风险、保护自然生态的手段。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该制度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和功能。在一定意义上,该项制度是我国目前最为有效的环境保护制度,理应得到广泛的适用和强化,但在实然层面上,该项制度的实施却受到极大的制约,功能的发挥也仅仅局限在规划与建设项目领域。而造成这一适用上的局限性问题的根源在于其评价对象过于狭窄。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第二条中,明确规定了只有规划和建设项目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这也就排除了该制度在其他人类活动领域的适用。因此体育赛事作为一项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人类活动也自然被排除在该项制度的规制范围之外。

反观主要对体育赛事进行规范的《体育法》,共有八章,其中对体育赛事有相应规定的主要集中在第四章(竞技体育)。而在第四章的具体规定中,也主要是针对运动员、体育竞技比赛的管理方面,对于体育赛事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危害的制度规制却没有任何提及。与此同时,在该法第一条的立法目的中,仅仅强调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显得过于笼统,忽视了体育事业与生态文明的逻辑联系。

由此可见,在面对体育赛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时,一方面我国拥有最为有效的环境保护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缺乏对体育赛事的绿色规制;另一方面,作为规范体育事业发展的《体育法》,其具体的内容则缺乏对生态环境的考虑和关切,这导致了本具有极大关联性的两个领域却缺乏必要的相互关切,进而影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进程。

3生态文明法治化背景下体育赛事的“绿化”路径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和法治化是新时期我国欲实现“大国崛起”以及可持续发展所必须面对的宏观命题。如何将这两个宏观命题合理融入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将关系到我国能否顺利、成功地实现社会转型、发展转型、文明转型。体育赛事作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和繁荣离不开生态文明和法治化这两个宏观命题和背景。因此,在面对长久以来所形成的体育赛事与生态文明间在理念和制度上的断裂局面,必须要探索一条能够弥合这种双重断裂的路径,将生态文明和法治化的理念要求和制度要求融合到体育赛事的过程中,为体育赛事的繁荣发展开辟一条更加科学、更加健康、更有活力、更具前景的道路。当然,这种路径的选择必须尊重体育赛事原有的一些合理性的价值追求、理念目标和运作制度,并非对原有体育赛事的再造,而是对原有体育赛事在理念和制度方面的改进和完善。因此,该路径应当是一条尊重原有架构的“绿化”路径,并且这一“绿化”过程应当是有一定限度的。

3.1“绿色”理念在体育赛事中全面归位

在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背景下,“绿色化”不应局限于有限的领域,体育赛事作为与自然环境具有高度相关性的领域,应当使其“绿色”理念归位。同时党中央、国务院日前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也首次提出了“绿色化”的发展要求。这实质上为体育赛事的“绿色”理念归位开辟了一条合理化的路径。同时世界范围内相关的具体实践也为体育赛事的“绿色化”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例如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其所提出的“绿色奥运”的理念被广泛的接受和认可。因此,当今的体育赛事不再单纯的是体育精神的展现,而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环境理念宗旨的展现和传播,并且体育赛事也是环境保护理念传播的非常有效的途径。因此,应当将“绿色”理念纳入到体育赛事的举办过程中,并且应当成为一种常态。通过理念的“绿色化”将体育赛事统摄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背景下,使其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本质性要求。当然体育赛事理念的“绿色化”是有限度的,其“绿色化”路径应当是一种理念的多元化路径,强调体育赛事原有的理念内涵吸纳环境保护理念并内化之,而非“绿色”的霸权。应当尊重体育赛事原有理念架构和基础。

此外,由于目前问题的核心不在于体育赛事是否应当纳入“绿色”理念,而在于“绿色”理念应当普遍纳入到各种类型的体育赛事中。因此,无论举办多大规模、何种类型的体育赛事,都应当将“绿色”理念作为其核心的价值追求以及践行目标,将目前大型体育赛事的“绿色”理念进行普世化,从而推进“绿色”理念在各类体育赛事中得以普遍践行。

3.2将体育赛事纳入到《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制范围

我国自2002年颁布《环境影响评价法》,确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至今已有10多年之久,该项制度在环境风险的规制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控制影响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源头方面拥有“守门人”的地位。但反观现实环境状况,环境的恶化趋势并没有得到缓解,而是日渐加剧,这使得人们开始反思已经确立的环境保护制度的现实有效性。对1989年《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与其说是对旧法的修改,不如说是进行了一次全新的立法。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作为环境保护领域的基础性法律——“新环保法”的修改,将会引起其他相关法律的变动。《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改就是对“新环保法”的一种回应,而这种回应应当会随着法律冲突的不断显现而越来越多。而《环境影响评价法》与“新环保法”就在环评范围上存在明显的法律冲突,这为修改《环境影响评价法》提供了契机。学界以及社会对修改《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呼声也日渐高涨。

由于我国现行《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关于环评的范围过窄,导致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其源头控制的功能发挥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使得大量的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人类活动游离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规制范围之外。目前,随着体育赛事举办的日渐频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应当将体育赛事这类社会活动纳入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规制范围内,以《环境影响评价法》的修改为契机,把体育赛事纳入到环评范围中,实现对体育赛事的“绿色规制”。

而欲将体育赛事纳入到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之内,需明确对体育赛事进行环评的具体内涵,以及对其进行环评的界限。在一些大型体育赛事举办之前,通常会进行大规模的场馆建设以及其他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而此类场馆及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应当纳入到体育赛事环评的范围之内,对此的回答应当是否定的,因为此类永久性的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可以纳入到建设项目环评的范围之内的,无需将其单独纳入到体育赛事环评中。因此,体育赛事的环评界限应当限定于体育赛事举办本身,而环评的具体内容则应当综合考量体育赛事的性质、形式、规模、举办时间、期限、地点、过程等因素与所处地域的生态环境状况、环境承载力、生态恢复能力等要素间的相关性,进而做出是否应当举办该体育赛事的结论,或者对体育赛事规划应当提出如何修改等意见。同时应当明确并审查体育赛事的环境应急计划及事后修复责任。对体育赛事进行环评的实质在于将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镶嵌入体育赛事举办的过程之中,使其既能满足社会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契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客观上,对体育赛事进行环评可以实现两个目标。其一,对体育赛事中“绿色理念”的体现和落实做出制度性的安排,意味着无论何种类型的体育赛事都应当对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事先考量和关切。其二,对体育赛事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绿色审查”,确保了“绿色”理念的实际践行。

3.3实现《体育法》的“绿色化”

《体育法》是我国规范包括体育赛事在内的体育事业的基础性法律。由于体育赛事与生态环境的高度相关性,应当对《体育法》进行“绿色化”。首先,在其第一章第一条的立法目的中应当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其表述中,明确体育事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共生性。其次,构建约束体育赛事举办的环境规制制度,限制在生态脆弱区域、环境敏感地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并将这种限制转变为一种制度化的安排。第三,在《体育法》中,应当对体育赛事举办完毕之后的环境修复做出安排和规定。根据新《环境保护法》中“损害担责原则”,应当在《体育法》中明确环境损害责任主体、环境修复主体。同时对于因体育赛事的举办而所得的收益,应当规定划分相应的收益部分用于环境保护。

此外,对于体育赛事举办的时间、地点的选定,应当考虑自然环境的生态规律,避免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这种考虑应当由《体育法》进行规定,以实现其制度约束性。总之,《体育法》除了应当推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以外,还应当考虑环境保护的现实需要,统合体育事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断裂,实现理念上的整合,以及制度上的相互关照。进而将以体育赛事为代表的体育事业发展纳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背景之下。

参考文献:

[1] 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2] 李斌,郭成杰,吕利平.中国近代体育哲学的奠基人——严复[J].中国体育科技,2006(3):31-32.

[3] 杨裴.论大型体育赛事承办中生态环境的保护[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35-37.

[4] 马岳良.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对奥林匹克新格言文化内涵的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3(1):24- 26.

[5] 陈莉,佘军.刍议体育与环境保护协调论[J].体育与科学,2008(4):18-23.

[6] 罗刚.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生态体育的构建[J].湖北体育科技,2011(1):33-37.

[7] 王云岗.论生态文明意蕴中的生态体育建构[J].科教导刊,2010(5):88-89.

[8] 楚丽娜.生态体育的内涵、特征与建设思路[J].前沿,2012(9):7-8.

[9] 龚建林.生态文明视域中的生态体育[J].体育学刊,2008(7):17-21.

Green Path of Sports Events under Background of Law Rul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IU Zilong

(Law School, South Central Financial and Law Univ., Wuhan 430073, China)

Abstract:The sports event is an active human activity which is also embodiment of social civilization.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dvocated in China has raised the time issue of social transform. Sports event is a symbol of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sports undertaking. The way of integrating sports event into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decides the developing orientation and prosperity degree of the future sports undertaking.however, the current sports event and ecological culture are not integrated well because of the lack of recognit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sports event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paper proposes the green path of the sports event to make up the gap between the sport event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green; sports event; green design

(收稿日期:2015-11-14)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8X(2016)01-0035-04

*基金项目: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2014095)。

猜你喜欢
绿色化体育赛事生态文明
体育赛事项目管理对体育赛事形象及其管理的影响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以绿色化理念引领城乡林业发展转型升级
河北经济发展绿色化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研究
化学实验教学中尝试“绿色化”观念
中学化学实验绿色化途径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