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的“高价培训班”
在追求盈利和保障教育质量的权衡中,内地部分高校继续教育培训渐渐失去了平衡点。
浙江大学现拥有紫金港、玉泉、华家池、西溪、之江、舟山六个校区,继续教育培训班几乎遍布各个校区。校内为学生服务的食堂、超市等服务设施本来就不多,大量涌进的继续教育学员常常令这些设施内拥挤不堪。
“这群人是浩浩荡荡占领学生食堂的人群之一,也是学校超市内采购的主力军。吃饭被抢,电梯被抢,上课期间使用扩音喇叭、音响,干扰同层教室上课。”浙大西溪校区学生多有怨言。
校方网站显示,该校每年大约有3570个培训项目,教育培训学员每年达16万余人次,平均每天生产400多名浙大校友。而全日制本、硕、博学生入学量每年却不足1万人。浙大继续教育项目主要针对各类民企老板、公司高管、投资人等展开。
不独浙江大学,包括总裁班在内,高校各类继续教育培训班过多过滥的现象已非短期行为。而在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吴晓刚看来,过度招收MBA等继续教育学员使用公共资源设施类似于学校滥用私利,因为国内很多学生是通过教育部组织的考试招进来的。当初政府给学校分配资源,例如拨款,也是依据招生人数而定的。
在香港,不同类型的学生分得很明确。比如非政府资助的授课型研究生,因为学校是香港的纳税人建的,所以授课型研究生的学费要转到另外一个账户上,公私分得非常明确。
类似国内继续教育的香港高校各种授课型研究生培训现在也放开了。香港规定可以利用高校的一些闲置资源做一些事情,但利用闲置资源也有非常清楚的规定。
“像我们学校,控制还是蛮严的。不能影响本科生学习,因为学校知道招得越多越赚钱,但学校资源所能满足的学生容量有限,而且还要保证学生教学质量。”吴晓刚说,继续教育原则上来说是不能用学校资源的,“但在内地,只要放开了招生,这些就不管了。”
(文/钟坚范李据《凤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