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山青(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 湖北武汉 430079)
舞蹈啦啦操课堂训练内容的研究①
徐山青
(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 湖北武汉 430079)
该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对舞蹈啦啦操课堂训练内容进行研究,从形体训练、体能训练、技术动作训练、团队配合训练、编排能力训练五个方面分别进行剖析,能使教师在舞蹈啦啦操教学中更有侧重点,从而保障每一个学生能进行科学有效的训练,来提高舞蹈啦啦操课堂的教学效果,为舞蹈啦啦操课堂训练内容提供一定的依据。
舞蹈啦啦操 训练 课堂 教学内容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1.024
舞蹈啦啦操是指在音乐伴奏下,运用多种舞蹈元素的动作组合,结合转体、跳步、平衡与柔韧等难度动作以及舞蹈的过渡连接技巧的竞赛项目。啦啦操运动在我国开展的如火如荼,因其具有很高的运动价值,又与我国体育教育改革的要求相符合,属于前沿性的健身项目,可满足学生的健身和娱乐双向需求,现在各级学校都增设了舞蹈啦啦操课程,但由于该运动项开展教学课程的时间不长,课堂教学训练还在摸索阶段。该文通过对舞蹈啦啦操训练内容的研究,旨在为学校课堂教学出谋献策,为舞蹈啦啦操课堂的训练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分别从图书馆查阅以及通过计算机网络百度、中国知网等进行文件检索和文献资料的搜集工作,并对其进行综述、分析。
1.2 访谈法
通过对啦啦操教学相关方面的专家进行访谈,对谈话内容进行整理。
1.3 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综合等逻辑分析法,对舞蹈啦啦操运动项目特点等各种信息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并运用理性的思维对该论文中的问题论证有关的结论。
2.1 形体训练
舞蹈啦啦操运动对学生的形体美要求严格,要求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强健的身材、匀称的体型。课堂进行力量练习时,教师可以通过针对身体各部分的不同练习手段,减少身体各部分多余的脂肪,塑造一个良好健美的身体型态。同时增加一定的基本站立姿势训练,使腰部得到更好的锻炼,形成有力的肌肉夹板,使脊柱保持挺拔的体态,再辅以手位脚位的练习和把杆及垫上一系列的基本功训练,能使得学生的骨骼肌肉发育健康,体现出一个匀称的肌肉线条。
2.2 体能训练
舞蹈啦啦操比赛的竞赛时间为2 min30s左右,在这期间啦啦操队员需要进行高强度的运动。所以,在舞蹈啦啦操中加入专项化的体能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随着功能性体能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发展与应用,舞蹈啦啦操功能性体能训练方与手段日益丰富,主要有核心力量训练、振动训练、平衡能力训练、悬吊训练与本体感觉功能训练等方法。主要的手段可分为四类:(1)简单的徒手练习,如直臂或臂俯卧撑、仰卧起坐、侧姿臂撑、平板支撑、仰卧举腿、仰卧举腿提臀起与侧姿臂撑提腿等;(2)使用单一器械克服自身体重进行不稳定的练习,如瑜伽球、弹力带等不固定的器械和哑铃、壶铃等自由重量的器械,通过这些器械辅助练习,可以有效动员学生身体深层肌群;(3)借助特定的器械进行身体的平衡与稳定性的练习,如平衡踏板、瑜伽球、核心板、泡沫滚轴等,这些练习可以增强学生身体的本体感觉与控制能力;(4)综合性练习,增强身体功能的连贯性、系统性与完整性,如坐瑞士球拉弹力绳,锻炼舞蹈啦啦操运动员的身体平衡与控制能力,动态中运动技能的完成质量更加接近专项特点。
2.3 技术动作训练
2.3.1 旋转技术训练
旋转类动作是舞蹈啦啦操主要的技术难度动作之一, 其艺术性、观赏性在舞蹈啦啦操项目中具有一定价值。舞蹈啦啦操旋转动作表现为原地、移动、各种大小舞姿和连续的旋转。舞蹈啦啦操成套动作对旋转类动作完成的最低要求是:转体度数必须完整、转体时支撑腿始终与地面保持接触、转体时身体未失去重心。决定旋转的速度、数量、质量、成功和失败的两个主要因素是人体中心和旋转动力。在舞蹈啦啦操成套的动作中,几乎所有形式的旋转都要以推地起踵提立踝关节为基础。因此,在旋转技术训练时,可着重踝关节力量的练习,多进行提踵训练。同时,注重脊椎旋转平衡直立的练习。
2.3.2 平衡技术训练
课堂基础训练时可采用单脚静态平衡,着重在稳定性及身体的排列,让学生能在身体有动作时能稳定下肢。为了更符合舞蹈啦啦操运动的属性,教师可以在静态平衡的基础上慢慢加大训练的难度,逐渐采用动态平衡锻炼的方法,具体是身体在有外在或是自身“扰动”的方式来挑战动态平衡,予许学生身体在一个符合舞蹈啦啦操专项技术的动态方式来尝试稳定住自身。比方说,让学生练习单脚站立去接一物体或者是手有持物体进行跳跃的动作等。
2.3.3 跳跃技术训练
舞蹈啦啦操中的跳跃动作有很多种类可以进行选择,如:最基本的小跳、中跳、大跳;还有反身跨跳、双飞跳、屈膝跳、跨栏跳等等。首先反复进行单一类型跳跃动作的练习,然后将几个不同类型的跳跃动作组合成小套路进行练习。练习时遵从由简到难的练习顺序,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以免拉伤。跳跃技巧要严格经过蹲、推地、绷脚来完成起跳动作,因此它对脚踝力量要求很高,教师在课堂训练中应有意识的加强学生踝关节的力量练习。同时注意,跳跃属于快速表演动作,练习时需要选择节奏分明的音乐,是学生更具有节奏感。
2.4 团队配合训练
啦啦操是一项团体运动,这就要求学生除了要具备坚实的技术基础,更应该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素质能力。所以,这一需求不仅要求每一位舞蹈啦啦操队员要有饱满的精神状态,舞蹈热情能充分的体现,也要求舞蹈啦啦操队员表演时队形在空间层次上能流畅的多加以变化,以及舞蹈啦啦操团队之间默契的配合。因此,在日常的训练比赛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技术技能的训练,同时,也应当强调学生动作完成的一致性和队形变换中的配合能力,课堂上可以通过一些培养默契程度的小游戏来增进队员彼此之间的配合能力。
2.5 编排能力训练
啦啦操对动作的要求十分严格,三维空间跌宕起伏、层次变化多,设计的动作一般比较复杂多样化。教师在舞蹈动作的编排上要做到难度适宜,适合绝大部分学生练习,同时要求新颖和连贯,可以激发啦啦队员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传授啦啦操的知识及技能时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作为引导,如所编套路是否有更好的动作编排、何种方法可以更快的掌握复杂的动作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主动进行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此外,可以以创编一段舞蹈啦啦操作为平时或期末考核的形式,从主题的选择、音乐的选用、舞蹈的形式、队形的变换、难度动作的编排布局等方面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对创编能新颖独特,编排能合理流畅,难度分布可以均衡适中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鼓励他们的创造性。
在最新的舞蹈啦啦操规则下,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要求都普遍提高,各方面专项技能训练应相辅相成,协同发展。因此,练就一个健美、挺拔的形体姿态,能熟练完成不同难度的旋转、平衡、跳跃等技术技巧动作,辅以充沛的体能与默契的团队配合,并拥有纵观全局的编排能力,这些都缺一不可。所以,在课堂训练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这五方面的训练,以科学的方法和全面的手段提升学生的能力。
[1]钟海明.啦啦操人才培养的探索[J].经营管理者,2012(18):335.
[2]崔天博.影响中国高校舞蹈啦啦操运动员竞技能力因素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
[3]李雅文.啦啦操运动的形式美[J].当代体育科技,2015,5(5):215-216.
G831.3
A
2095-2813(2016)07(c)-0024-02
①徐山青(1993—),女,汉,山西忻州人,硕士,研究方向:体育舞蹈方向运动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