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克强(河南大学体育部 河南开封 475001)
河南省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①
赵克强
(河南大学体育部 河南开封 475001)
摘 要:从高校体育社团的项目分布、社团成员的年级、性别、动机等方面的差异、社团经费来源、社团活动开展、社团指导教师、社团场地设施等方面分析了河南省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认为河南省高校需要对学生体育社团在思想上更加重视,切实加强对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业务指导和思想引领,并在实际行动上给予资金、场地、器材设施、发展政策与平台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才能促进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为进一步繁荣高校体育,推进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河南省 高校 体育社团 现状 对策
高校体育社团是高校学生自发组织、自主参与,以特定体育活动为载体的群众性体育组织。高校体育社团迎合了学生扩大交往,发展兴趣、锻炼身体等多方面需求,在高校得到了迅速发展。近年来,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推进和高校体育改革的深入,河南高校体育社团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环境,需要教师清晰地认识和把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采取更加切实可行的发展举措,促进学生体育社团,进而推动学校体育乃至学校教育的整体发展。
1.1 社团项目
河南省高校体育社团涉及的项目较多,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大球、武术、小球、操舞、棋牌及时尚类等方面。其中篮球、排球、足球社团是各高校中成立最多的社团,其次是武术和小球类社团。这与河南省高校所能提供的场地设施条件有明显关系,也与相关体育项目在河南高校的普及程度有关。特别是武术、太极等社团在河南各高校普遍存在,与中原的文化特色不无关系。网球社团由于受到相关场地条件的制约,只有部分学校拥有此类社团。此外,轮滑、跆拳道、登山、长跑和远足等社团在不少高校也有成立。
1.2 社团成员
河南省高校体育社团成员以低年级学生为主。刚进大学校门的新生对社团等陌生事物充满好奇,有着扩大社会交往的强烈欲望,加上学习压力的突然减轻和自由支配时间的充裕,对社团活动表现出了明显的参与意图。所以,大一新生在各类体育社团中所占的比例都比较高。随着年级增高,由于学习压力加大、好奇心减退等原因,部分学生开始撤离体育社团。大三之后,由于学习、就业、考研等方面压力进一步加大,课余时间减少,没有足够时间、心思和精力参与社团活动,导致学生参与体育社团人数的急剧减少。据李丹对河南省10所普通高校的调查显示,学生体育社团的成员中,一、二年级占64.28%,三、四年级占35.72%。[1]另一份调查发现,大学一年级学生占被调查社团总人数的41.7%,二年级占38.2%,大三和大四年级分别占16.1%和4%。研究生参加体育社团的更是微乎其微。[2]两份调查中,体育社团会员的人数都随年级增长呈递减趋势。
河南省高校体育社团的会员还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占社团总人数的68.2%,参与度明显比女生高。从参加体育社团的动机来看,男生依次为:提高自身运动能力、满足体育需求、体验成败感等方面。女生的动机依次为:强身健体、丰富生活、缓解压力。男生主要是出于娱乐性目的,女生则主要是目的性动机。[2]
此外,河南高校体育社团会员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成员的稳定性差,核心成员不足,成员流失严重。据对开封市高校体育社团的调研显示,32%的体育社团经常参加社团活动的人数在20%~40%之间,还有18%的社团经常参加活动的人数在20%以下。[4]有部分同学是出于好奇才加入体育社团的,加入之后并不积极参加活动。当然不同年级、学院和专业的课余时间不完全一致,以及学习任务重、社团活动与其他安排相冲突等也是影响社团成员参与社团活动的重要因素。此外,体育社团的活动缺乏吸引力、组织水平不高等也是影响社团成员参与社团活动的重要原因。导致的结果就是社团一方面在不断地补充新成员,另一方面已有成员的活跃度不高,并不断有会员流失。
1.3 社团经费
河南高校体育社团的经费来源渠道狭窄,主要有3个途径: 一是学校拨款;二是会员交纳的会费;三是有关方面提供的赞助和支持。 不过,各高校对体育社团的经费支持非常有限,也并非所有体育社团都能得到。一般是体育社团在承担学校的相应任务时,学校才会给一些经费。此外,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非常有限,且各高校对于学生社团的会费标准一般都有严格限定,成员会费的总额也比较少。至于社会赞助,由于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主要局限于校内,层次和水平都不高,影响较小,对企业的宣传作用有限,很难吸引到企业赞助,即便有也是象征性的资金或少量实物。这就导致了体育社团经费的极其短缺,使社团在开展活动、购置设备、聘请教练、开展宣传等方面受到了很大影响。会费使用方向主要是购买体育器材设施、活动奖品与文具、聘请教练等。
1.4 社团活动
河南高校体育社团积极组织会员开展共同锻炼、培训辅导、比赛交流等活动,为发展学生体育兴趣,培养锻炼习惯,增强体质做出了相应的贡献。在宋爽进行的调查中,近八成受访者认为参与体育社团活动对自身的身体健康有很大或一定的提高。[2]
当然,河南高校体育社团在活动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活动方式较为单一枯燥,缺乏新意,仅有相约锻炼、培训辅导、比赛交流等少数形式,并且这些交流主要在体育社团内部进行,社团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与外校社团和社会有关方面的交流更少。二是体育社团的活动频次不高,大多数体育社团每学期开展2~3次集体活动。极个别体育社团甚至只有招新活动,招新之后就再无安排,很容易让成员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三是社团活动策划不周,组织水平不高等。这些问题,严重挫伤了会员参与社团活动的热情,影响社团的凝聚力。
1.5 社团场地设施
体育社团对场地器材的依赖程度明显要高于其他类型的社团。河南高校体育社团的活动场所使用主要有4种情况,使用学校的免费场地、租用校内场地、使用校外免费场地、租用校外场地。其中,使用学校的免费场地是最为常见的情况。如篮、排、足等普及程度高、场地相对充裕的项目,一般都是使用学校的免费场地。羽毛球、轮滑、舞蹈、武术等项目的开展也主要集中在学校田径场或篮排球场等空旷场地上。由于河南各高校室内场地设施普遍匮乏,一般都在课余时间进行商业开发。由于学生体育社团经费紧张,往往只有极少数体育社团有偿使用室内场地设施。羽毛球、乒乓球协会也只是在举办比较正规的比赛或天气异常时才考虑有偿使用室内场地设施。场地设施的不足和使用的门槛较高,影响了相关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
1.6 指导教师
河南高校体育社团普遍存在指导不足的问题。体育社团的指导老师一般由体育教师、辅导员、团委书记等学生工作者、相关学生出任。指导老师对社团的指导多是顾问形式。有些学校规定指导老师必须是学校在岗职工,但由于老师们工作繁忙,且指导学生社团纯属义务,无任何报酬,所以挂名指导现象较为普遍,很多社团只是寻求一个名义上的指导教师,实际上并未进行相应的指导或指导工作流于形式。辅导员和团委书记往往并不具备相应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无法对社团活动进行科学指导。所以,不少社团都是由学生实际承担着指导老师的职能。有体育专业或高水平运动队的学校还好些,这些学生在很大程度上能对社团进行指导。而在没有体育专业或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往往由那些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承担指导任务,这就容易出现技术动作指导错误、指导方法不科学等问题,从而影响会员的技术提高和兴趣发展,也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2.1 对学生体育社团要在思想上更加重视
体育社团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不能把体育社团仅仅作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一种形式,也应把体育社团发展作为学校推进立德树人,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身心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内容来看待。只有在思想上重视了,态度上才能表现出重视,行动上才能真正支持。
2.2 要切实加强对学生体育社团的业务指导和思想引领
学生体育社团虽然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意味着学校和老师就能完全放手。学生体育社团要发展壮大,发挥作用,学校和老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各高校要加强体育社团指导老师的遴选和管理,引导符合条件、责任心强、工作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社团指导老师,承认指导老师在社团工作中的付出,并给予相应报酬。指导教师要切实发挥业务指导和思想上引领的作用,保障社团健康发展,坚决杜绝仅挂名不指导的现象。对表现优秀的指导老师,还应进行相应表彰和奖励,对未起到应有作用的要及时更换。通过加强教师的指导与引领,使学生既得到身体上的科学锻炼,也得到思想认识和能力水平上的提升,进而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学校体育和教育事业发展。
2.3 对学生体育社团发展要给予行动上的支持
学生体育社团开展的多是简便易行的体育活动,一般不需投入太多资金,高校应设立专项经费,针对各社团的项目特点和活动情况予以相应支持。学校的体育场馆、器材设施也应向学生体育社团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此外,学校也应为体育社团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发展机会与平台,为体育社团的组建和开展活动发展减少不必要的限制和环节。通过切实的支持,为学生体育社团营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为繁荣高校体育,推进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李丹.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4(10):165.
[2]宋爽.河南省高校体育社团现状调查[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6):43-48.
[3]张鸿涛.开封市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4.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3(c)-0066-02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9.066
基金项目:①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142400410927)。
作者简介:赵克强(1976—),男,河南驻马店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管理和体育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