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播种方式对玉米播种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2016-11-28 01:58吕巨智钟昌松石达金范继征张玉
江苏农业科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直播玉米产量

吕巨智+钟昌松+石达金+范继征+张玉+程伟东+闫飞燕+刘永红+王兵伟

摘要:以桂单0810为供试玉米品种,设2种整地方式(免耕、条带旋耕)和3种播种方式(单行播种机直播、双行播种机直播、人工开沟直播),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山地玉米播种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方式对玉米生育期、株高、穗位高和茎粗等生长指标均无显著影响;整地方式对出苗率、播种效率和播种质量的影响是旋耕优于免耕,双行播种机直播>单行播种机直播>人工开沟播种;而机械化播种处理的玉米其穗长、穗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质量等产量构成因素均较对照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在研究设定的6种不同播种方式中,以旋耕的双行机播种为最优组合。

关键词:玉米;播种方式;播种质量;产量;机械化播种;直播

中图分类号: S513.0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9-0100-02

玉米在广西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是广西养殖业的重要原料,也是山区人民的重要粮食,常年种植面积为55万~58万hm2,占广西粮食总播种面积的 14%~16%,常年总产量250万t左右[ 1-2],85%种植在山坡地,地块小,坡度大,土壤黏重。特殊的地理条件和种植方式是发展机械化生产长年难以突破的瓶颈。目前,广西玉米机播技术一直处于零状态。研究表明,机械化播种提高种植密度是玉米增产的有效途径,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协调个体发育是玉米密植高产的基础[3-5]。本试验通过设置2种整地方式、3种播种方式,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山地玉米播种质量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在广西丘陵地区大面积推广和加速玉米机械化步伐提供理论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4年在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试验地进行。供试土壤为褐土,土壤的基本化学性状为有机质15.33 g/kg,全氮0.09 g/kg,全磷0.13 g/kg,速效钾30.47 g/kg,pH值为6.33。供试玉米品种为桂单0810。

1.2 试验设计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整地方式为主处理,播种方式为副处理,共设6个处理,3次重复,12行区。行长18 m,行距0.7 m,重复间留走道1.0 m,小区行间不留走道。试验田四周设保护行4~6行。种植与管理方式同当地大田生产。试验因素及水平如下:主处理为免耕和条带旋耕,免耕为播前对玉米播种带进行灭茬整理,不耕整;条带旋耕为播前仅对玉米播种带使用微耕机旋耕1~2次,标准达到深度不低于12 cm,耕层内直径大于4 cm的土块不超过5%,表土细碎,地面平整。副处理为2BF型单行播种机直播、BYM-2型双行播种机直播、人工开沟直播。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播种效率:单位时间播种面积。

重播率和漏播率:根据每穴播种数的调查,以单穴2粒、0.27 m穴距为标准,计算重播个数和漏播个数,与总测定数的比值百分率分别为重播率和漏播率。

田间调查播种效率、重播漏播率和田间出苗率,记载生育期、株高、穗位高。

1.4 收获测产与考种

灌浆期每个小区选取有代表性的植株10株,测定株高、穗位高和茎粗。在玉米完全成熟时测产,每点测产20 m2,收获时每小区选取代表性果穗10穗进行室内考种,测定穗长、穗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质量等农艺性状。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玉米生育期及出苗的影响

田间调查(表1)结果表明,不同整地方式和播种方式下的玉米生育期基本相同,总生育期为138~142 d。从播种到出苗所需天数,基本在 15 d,只有免耕处理的玉米受土地板结影响,出苗偏晚且效果不佳。不同处理间拔节时间也不尽一致,除免耕处理的玉米较晚,机播较人工直播玉米晚1 d 拔节;在抽雄、吐丝期机播玉米较人工直播玉米晚1~2 d,成熟期机播玉米较人工直播玉米晚2~3 d,机播玉米生育期延长,使得后期灌浆结实时间更长,对籽粒形成有直接意义。

从表2可以看出,旋耕的出苗率好于免耕,可见旋耕灭茬处理有利于玉米出苗。经旋耕机播过的处理, 平均出苗率高于人工播种,这是由于机播均匀,深度一致,覆土镇压受力一致均匀,出苗比人工播种健壮整齐;但由于土质板结,免耕之后机播的效果不佳。而免耕人工直播在播种时受人为践踏,加之人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对播种质量有一定的影响,造成玉米落种不均匀,偏离行向,有的与肥料落入一堆,形成弱苗,甚至难以出土,造成了缺窝断垄。

2.2 不同处理对播种效率和质量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和传统人工播种方式相比,BYM-2型双行播种机的播种效率大幅提高,播种用工量明显减少。而人工播种无论效率、用工还是成本都明显高于其他方式。以播种粒数2粒为标准,抽样调查机械直播的漏播率。漏播率范围在3.52%~5.26%。由此可见,当前的播种机械尚较粗糙,漏播率极高,难以满足当前每穴播种粒数2粒的保苗需求。同时,当前播种机较高的漏播率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种子企业需要进一步提高种子质量,做到精量播种。

2.3 不同处理对植株农艺性状的影响

玉米抽雄吐丝后,不同整地方式和播种方式对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逐渐减小,不同处理之间的株高、穗位高和茎粗变化较小。人工开沟直播的株高、穗位和茎粗要高于机械播种,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的株高、穗位高和茎粗等指标差异均不显著(表4)。

2.4 不同处理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实收测产及考种结果(表5)表明,不同整合播种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显著影响。由于5—6月份阴雨天偏多,光照不足,不利于玉米授粉和灌浆的顺利进行,从而严重制约了玉米产量的提高。不同处理玉米产量为5 821.40~6 158.25 kg/hm2。其中,旋耕处理的平均产量为6 033.67 kg/hm2,免耕处理的平均产量为5 938.3 kg/hm2,较前者减产1.61%,两者间差异不显著。双行播种机的平均产量为6 092.15 kg/hm2,单行播种机的平均产量为6 016.88 kg/hm2,人工开沟直播的平均产量为5 848.92 kg/hm2,较前两者下降4.1%和2.80%,三者间差异显著。在构成因素上,机械化播种处理玉米的穗长、穗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质量等产量构成因素均较人工开沟直播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旋耕处理的双行播种机的穗长最长,行数和行粒数最多;各处理在穗粗和百粒质量等方面均未出现显著差异。

3 结论与讨论

不同播种方式种植模式是协调高密度条件下个体通风受光条件、营养状况并最终作用于产量的因素之一[6-8]。机播玉米播种深浅一致、均匀有序,在苗期易形成壮苗,在其生育期内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等指标均高出传统种植的玉米[9-12]。播前机器翻耕1次土地,改变了土壤板结,提高了根系的发生速度,为植株生长打好了基础。机耕机播节省了时间和劳动力,在整个生育期内玉米长势状况优于传统耕作玉米,产量有一定提高。

传统玉米播种技术用工量大,单产和效益偏低,影响了农民的种玉米积极性, 因此必须对传统的播种技术进行改造升级,以稳定本区玉米种植面积。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广西,操作BYM-2型双行播种机,可以提高玉米的生产效率和改善玉米的播种质量,对高产、稳产的形成十分有利。机耕机播节省了时间和劳动力,在整个生育期内玉米长势状况优于传统耕作玉米,产量有一定提高。加快发展玉米机械化生产是进一步增加玉米产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农民劳动强度的必然选择。同时,机械化生产代替传统的玉米生产方式,是未来玉米生产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闫飞燕,程伟东. 广西蔬菜型玉米无公害栽培技术[M]. 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罗培敏. 广西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策略[J]. 作物杂志,2001(1):6-8.

[3]杨利华,张丽华,张全国,等. 种植样式对高密度夏玉米产量和株高整齐度的影响[J]. 玉米科学,2006,14(6):122-124.

[4]张 旭. 玉米机械化密植增产种植模式试验研究[J]. 农业科技与装备,2012(11):21-22,25.

[5]李 猛,陈现平,张 建,等. 不同密度与行距配置对紧凑型玉米产量效应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8):132-136.

[6]谭福春. 玉米生产全过程实现机械化的调查与分析[J]. 农业技术与装备,2008(6):9-10.

[7]曹庆利. 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前景与展望[J]. 农业与技术,2012,32(8):42-43.

[8]宋小琴,路战远,于传宗. 关于加快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的认识与思考[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27(6):15-16.

[9]姚海杰. 合理密植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措施[J]. 农业科技与装备,2010(6):86-87.

[10]杨吉顺,高辉远,刘 鹏,等. 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超高产夏玉米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J]. 作物学报,2010,36(7):1226-1233.

[11]于振文. 作物栽培学各论[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2]王 斌,李 宏,李爱军,等. 普通株型玉米不同密度下种植模式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4):122-125.

猜你喜欢
直播玉米产量
2022年11月份我国锌产量同比增长2.9% 铅产量同比增长5.6%
收玉米啦!
今年前7个月北海道鱼糜产量同比减少37%
海水稻产量测评平均产量逐年递增
2018上半年我国PVC产量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