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水木 于龙广
“四项帮扶” 柑橘产业重焕生机
□本刊记者 水木 于龙广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是中国老百姓千百年来赖以生存的基本法则。“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位于武夷山和九连山余脉交界处的寻乌县是赣南地区典型的山沟沟县。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寻乌长久以来和赣南其他地区一样,山坡地头以种植柑橘为主。
曾几何时,种植柑橘、脐橙是寻乌县的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最大法宝,寻乌也被称为“蜜桔之乡”、“脐橙之乡”。然而在“十三五”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寻乌县的这一支柱产业却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灭顶之灾,从2014年开始,柑橘黄龙病在寻乌县大范围爆发,柑橘黄龙病是世界柑橘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为防止疫情进一步扩大,只有将病树全部砍掉一种办法。
被迫砍去自家赖以生存的柑橘、脐橙等果树实属无奈,许多农户甚至因此导致返贫,家住留车镇的村民刘长瑞就是其中一位,“原本我家种了1000多棵蜜桔树,将近20年了一直没什么问题,没想到去年黄龙病爆发,现在砍得差不多了”。望着门前光秃秃的山丘,刘长瑞难掩心中的悲痛,脸上透露出的是无奈与慌张。据了解,留车镇最多时种有1000多亩蜜桔和脐橙,这两年因病害严重已砍去了800亩。
与留车镇不同的是位于寻乌县北部的吉潭镇,这里地处北部,受病害程度相对南部的乡镇而言要稍微轻一些,因此,这里的柑橘种植仍在坚守着。
记者走访了吉潭镇桔都果业合作社。该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3月,是以果品种植、加工、储藏、销售、技术指导和咨询为主的农民合作社,下设办公室、财务组、技术信息组和供销组。现有果园面积10000多亩,2014年度实现销售收入达5600万元,净利润790万。由理事长徐钰铣牵头建设的寻乌县桔都果业有限公司果品加工厂,年加工处理果品达到6万吨,销售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6100万。合作社员通过二次分配,每人每年平均分红收入达10000多元。
据了解,近年来桔都果业合作社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主动作为,致力于帮扶引领农户增产增收,通过帮扶产业、帮扶技能、帮扶合作、帮扶就业,帮助贫困农户脱贫致富,走上小康之路。现有社员183户(其中53户为在册贫困户),共帮扶489户贫困户进行低产园改造,带动998人就业。
菖蒲乡罗汉果种植基地
帮扶产业,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方式鼓励贫困户加入合作社,提供资金和技术,帮助贫困户种植果树发家致富。刘俊钦是黎坑村的党员,又是一名贫困户,在合业社的帮扶下,种了1600多株果树,还建立了果品储藏库,由合作社定点加工。他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收入越来越高,现已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路子。
帮扶技能,积极主动与赣南师范大学生物工程学院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姻,采取“合作社+高校+贫困户”方式,定期组织专家博士授课指导,深入田间地头,向贫困果农开展技术指导和疾病预防,并邀请农民培训学院、扶贫办、果业局、就业局等专家、技术人员开展技能培训,推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致富。2013年以来,组织开展了14次果技培训,累计培训1538人次,免费发放科技知识读本3312册,先后开展送课到果园活动613次,“点对点”指导了贫困农户果业生产,帮助增产增收。
帮扶合作,利用自身品牌影响力,采取“合作社+贫困户”方式,组织贫困农户统一采购化肥、农药,降低了生产成本。在果品销售季节,主动牵线搭桥,介绍经销商订购贫困果农果品,解决了他们找市场门路少的后顾之忧。
帮扶就业,采取“合作社+企业+贫困户”的方式,充分发挥合作社优势,累计解决300多名贫困户就业。贫困户李慧娇,只有小学文化,其子女正在就读高中,因家里果树收入不多,生活压力比较大,在合作社的帮助下,安排其进入合作社厂车间装果打蜡,实现月收入稳定在3000元以上,有力地助推其早日脱贫致富。
寻乌县扶贫和移民办主任刘文丙说:“扶贫工作要长短结合,长远效益与短时间的收益相结合,对于传统主导产业的坚守就是要让贫困户有一个长远的收入保障。”
■责任编辑:上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