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琦(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漳州 363000)
浅谈高校学生职业体能评价体系的研究①
王文琦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漳州 363000)
摘 要:高校学生的职业体能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第一线生产、服务、管理或者建设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上述岗位均需要参与者或者劳动者具有一定的职业体能,随着职业体能的概念被广泛熟知,职业体能评价体系应运而生。
关键词:高校学生 职业体能 评价体系 深入研究
学生体能主要是指学生在后天生活环境中或者先天遗传中影响到学生适应生活的能力:身体机能能力、生存适应能力[1]。简而言之,学生体能是一个复合型的结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学生形态;(2)学生机能;(3)学生素质。从学生形态角度来看,主要包括充实度、宽度、长度、用度以及高度等元素;从学生机能角度来看,主要包括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元素;从学生素质角度来看,主要包括灵敏度、柔韧度、速度、耐力以及力量等元素。
高等学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一方面既具有职业教育的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高等教育的属性[2]。教师如何根据社会需求以及职业特征等培养社会上真正所需要的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办学出发点。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决定着高职院校是否能够长远生存,人才质量关系着高等学校的内涵发展。简而言之,高素质的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及专业的职业精神。职业活动环境以及工作方式具有其特殊性所在,加强以就业为导向并且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原则符合高校学府的办学宗旨和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笔者认为,在把不同的职业定义为不同的身体/心理需求,可以称之为职业体能。随着职业体能教育在全国各大高校广泛开展,高校职业体能评价体系应运而生。
职业体能评价主要是指通过诊断高校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体能现状,并且根据学生是所学专业的特点明确学生锻炼的方向;与此同时,学校也需要合理监控高职院校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的体能变化情况,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锻炼。在此过程中,还能够不断培养学生评价自己的体能良好习惯,并且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在未来自己的工作岗位中所需要使用的职业体能技巧。
2.1评价目的不够明确
目前来看,我国高校体育学习评价仍然侧重于对基础理论知识以及运动技术技能方面,在体育兴趣方面和学生所学专业、运动参与与交往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方面的评价却被忽略,更为重要的是在运动成绩的考核中,忽视了对个体发展与高校学生就业方向相互结合的评价[3-4]。运动考核基本上都是流于形式,走马观花罢了,在此背景下,学生只能是将自己的精力花在应付考试中,难以真正实现体育教育教学木匾,相关体育价值也被埋没。
2.2职业体能评价过分重视结果
目前来看,全国各地大部分高校对体育教育教学视角逐渐转向了职业体能,并且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来开展相关体育课程,但是,在职业体能评价方面过于量化[5]。量化评价从整体上来说是指摒弃主观情感以及主观导向,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诸多情况转化成数据进行评价,基于此,对学生的各项体育成绩进行分析和比较。此形式的出现使得高校学生对职业体能的评价均着眼于运动成绩方面,强调最终的评价结果,而不是学生在体育锻炼时所取得的成果,没有及时向学生反馈出体育变化中的具体情况,评价方式也过于古板化,与学生的职业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互为脱节。
2.3评价内容过于单一
高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并非简单概括成技能,学生的职业能力中还应该强调学生所需要从事的基本工作。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过程中需要将以下几个内容作为评价指标:(1)运动素质指标;(2)身体健康指标;(3)技术动作完成能力[6-7]。 一旦只是从上述内容的某一个方面进行评价势必会影响职业体能评价的最终目的,因此,高校学生职业体能评价需要将职业性质与健康性质综合起来。但是,事实上,全国高校的体育评价均局限于与健康相关的评价指标,在安排相关课程时并未结合学生的职业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指导职业体能需求。
教育的根本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获得自我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为社会做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贡献,不拉社会或者国家的后腿。而教育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教师的思想观念,为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实施相应的教学评价手段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职业教育相当于就业教育,以培养不同专业学生的能力为主要目标。 在我国教育部门所颁发的学校体育课程指导要求中曾明确指出:“掌握好高效的且能够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知识与技巧非常重要,与此同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健康营养食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运动习惯,具有一具健康的身体和灵魂”[8]。从上述相关要求来看,评价学生职业体能既能够满足高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目标,又能够满足教学技术层面的相关需求。
3.1高校体能评价的指标
3.1.1广东省某高校学生体能评价终选指标
以广东省某高校学生体能为例,其体能指标体系由生理机能、学生素质以及学生形态为指标,反映出学生体能的11个要素,主要体现在:(1)体重/身高×1000;(2)胸围/身高×100;(3)肺活量/体重;(4)50m起跑计时;(5)台阶试验;(6)男子1000m/女子800m;(7)握力/体重×100;(8)立定跳远;(9)1 min女子仰卧起坐;(10)1 min男子引体向上;(11)20 s反复横跨。
3.1.2广东省某高校学生体能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采用R型因子分析法确定学生体能评价指标权重,其中男子在胸围/身高×100的权重为7.03%、女子为5.97%;男子肺活量/体重的权重为13.35%,女子肺活量/体重的权重为11.46%;男子克托莱指数权重为7.03%,女子克托莱指数权重为5.97%;男子台阶指数权重为12.00%,女子台阶指数权重为10.99%;男子50m/s起跑计时权重为12.20%,女子50m/s起跑计时权重为10.61%;男子1 000m/s权重为12.91%,女子800m/s权重为11.82%;男子握力/体重权重为8.01%,女子握力/体重权重为7.73%;男子立定跳远权重为9.70%,女子立定跳远权重为9.65%;1min女子仰卧起坐权重为8.58%;1 min男子引体向上权重为8.86%;男子20 s反复横跨权重为11.19%,女子20 s反复横跨权重为7.16%。
3.1.3制定高校学生单项评分标准
为了能够更为客观地反映出广东省某高校学生的体能水平,采取%法制定评分标准,具体步骤如下。
(1)列出频数分布表。
(2)找出其中最大值与最小值。
(3)分贝计算出第2百分位,第6百分位、第10百分位、第14百分位、第18百分位……第96百分位的指标数值。
(4)将各个指标值中的最小值定义为0分,并且将第第2百分位至第96百分位的数值定在1~15分,最大值定位16分,按照此归类,制定出适合高校学生的体能指标单项评分标准。
3.2高校职业技能评价的目标
我国高等教育学校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更有用的社会型人才,高校学生应该具备走向未来 岗位之后的主专业技能,使用自身所学知识来适应社会的发展。一般来说,体育课程一直被列为学校的公共基础知识课程,仅从健康目标角度上来看,需要适当提高其体育方面的技能水平;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学生走向社会之后从事的工作大多是与上产管理等相关的技术型行业,而现阶段我国社会的发展正需要此类人才。 在评价其体能目的方面应该落足于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监控高校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的体能变化,对学生进行适当鼓励,提高其积极性与主动性;(2)通过诊断学生的现状发展,结合学生的专业进行专业地体育锻炼指导;(3)培养学生能够进行自我评价,结合自己专业所学,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
3.3高校职业体能的主要评价内容
高校教育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主要任务,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在体育学习活动中的职业体能需要。举例来说,会计人员、行政秘书等需要锻炼其坐姿,酒店接待、收银员等需要的锻炼其站姿,机械生产类人员则需要锻炼其工场操作姿态,电力水力人员等需要培养其攀爬能力,旅游行业或者地质行业人员则需要锻炼其野外生存能力。
3.4高校职业体能的评价标准
高校体育课程的主要目的培养健康的人才,该文曾提到过广东省某高校的职业体能评价指标,笔者将以其他各省市高校也可以进行相应参考。各个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对标准,让学生能够清楚自身的体能状况在同龄阶段学生中的具体位置,了解自身的不足,继而定位好锻炼的主要方向。
综上所述,以广东省某高校学生体能指标体系、体能评价体系以及体能结构特征模型为例,从高校学生的评价内容(兼顾职业方向)、评价标准(必须全面)以及评价目的(促进学生职业体能发展)等方面深入研究,分析完善职业体能评价体系能够有利于高校职业体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于蕴,龚江泳.基于AHP下的江苏省高校体育课程学生评价体系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5(2):72-75.
[2]樊卫兵,马耘.影响新疆高校学生篮球裁判员临场判罚因素及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19):215,217.
[3]易雄物.广东省民办高校学生体能水平评价体系的构建[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20(11):101-103.
[4]拜荔州,王岳洲.基于AHP下的西安某高中学生体育成绩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1(16):2316-2317.
[5]宋国良.高校学生体育健身网络咨询系统的可行性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15(15):103.
[6]葛庆英.高校学生脑力和心力素质培养的体育教学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0,29(3):101-103.
[7]张菁燕.共同主体性理论视阈下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4(10):119-120.
[8]张晓通.针对我国高校学生体能素质下降的因素及对策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4(26):53,56.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6(b)-0110-02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7.110
基金项目:①福建省教育厅A类课题“基于学生专业发展需要创建职业实用体育特色课程”(项目编号:JAS14835)。
作者简介:王文琦(1982—),男,汉,福建漳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