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利(宿迁学院 江苏宿迁 223800)
大学生体育消费价值取向与行为指向的调研分析
王大利
(宿迁学院 江苏宿迁 223800)
摘 要:运用问卷调查、定量与定性分析的方法,对经济发达地区江苏、浙江籍大学生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安徽、宁夏、山西籍的在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进行比较探析。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地区、不同年级、不同消费支出的大学生,在体育消费价值取向与行为指向中,有各自不同,且存4个显著性差异(P<0.05)。
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消费 价值取向 行为指向
体育消费作为文化消费的内容之一,不仅日趋成为社会消费的热点,显现出较大的经济潜能,且已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那么,体育消费在我国大学生这一特定人群中,其消费价值取向和行为指向的状况,从某种角度上反映出他们对体育的亲和力,甚至折射出他们参与体育的程度。为了探讨这个问题,运用有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不同地区、不同年级、不同消费支出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价值取向、动机趋向和行为指向进行调研,对我国大学生体育消费提出理性思考。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经济发达地区江苏、浙江籍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安徽、宁夏、山西籍的1 000名大学生。
2.2研究方法
依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查阅了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和综合,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高校学生体育消费价值取向及其动机与行为状况调查问卷。在调查过程中发放问卷1 000份,收回问卷781份,有效问卷717份,有效回收率91.81%。该研究除对调查问卷进行效率、信度检验之外,还运用专家咨询、访问、逻辑推理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加以补充完善。调查结果的数据处理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3.1大学生体育消费价值取向的比较
3.1.1不同地域学生的差异
通过对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生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体育消费价值取向的调查与统计结果显示:江苏、浙江籍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价值取向其变量的负荷强度,由潮流与时尚、炫耀与攀比、享受与享乐、认同与成就、融合与交往、休闲与自娱、健身与健美、实惠与方便、应试与学业、求知与充电呈依次渐弱,在这些变量中分别占被调查学生的19.59%、17.25%、12.86%、11.40%、11.11%、8.19%、7.31%、4.39%、4.39%和3.51%。而安徽、宁夏和山西籍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价值取向其变量的负荷强度则按实惠与方便、应试与学业、健身与健美、休闲与自娱、融合与交往、认同与成就、新潮与时尚、炫耀与攀比、求知与充电、享受与享乐排列并递减,在上述变量中,分别占被调查学生的23.20%、16.53%、15.20%、12.00%、11.20%、8.27%、5.33%、4.27%、2.13%和1.87%。其中江苏、浙江与安徽、宁夏和山西籍大学生的1、2、7、8项的变量,经χ2检验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实质上反映出不同地区学生消费观念的差异,而消费观念的形成与人们生活所在地的社会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方式等大环境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讲,经济较具活力的地区不仅能保持社会持续发展,而且也给当地财政提供大量税收,使得人们的收入不断提高。当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必然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从而导致人们的消费观随之发生变化。当然,这种观念上的差异也同样会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显现出来。因此,这也反映了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具有社会色彩。
3.1.2不同年级学生的差异
调查与统计得出的结果显示,1~2年级学生的体育消费价值取向侧重于休闲与自娱、应试与学业项等方面,而3~4年级学生的体育消费价值取向则侧重于认同与成就、融合与交往项等方面,经χ2检验两者在认同与成就、融合与交往、休闲与自娱、应试与学业项等方面的变量中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这表明大一和大二低年级学生的体育消费具有以张扬个性,凸现自我,追崇时尚为主流的价值取向特征。大三和大四高年级学生的体育消费相对而言,则表现出以追求时尚与实用并重为主流的价值取向特征。产生这一差别的原因:一方面,大学低年级学生,入校时间不长,从中学阶段受教师、家长严管的学习、生活状态一下变成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独立生活尚不习惯,因而处在“断乳”期;另一方面,对于大学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对大学的生活已习惯并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他们内心深处多了一份理性也是很自然的。由此可见,这些客观上的原因是造成不同年级之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3.2体育消费行为指向的比较
从调查与统计的结果看,总体上讲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体育的物化消费——以购买运动服装(鞋)、小型体育器材等为主流;二是体育的文化消费——以购买体育报刊和进行运动健身培训等为主流。这基本反映了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指向。但是对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地域、不同消费支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就其体育消费行为而言也还有较大差别。
3.2.1不同地域的差别
虽说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其体育消费行为倾向于物化消费,但他们在运动服(鞋)和小型体育器材的实物消费中对知名品牌产品的购买相对比较热衷。除了该地区学生自身的经济状况普遍较好之外,当然学生中的“示范效应”也不可忽视——当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在学生中有号召力的学生都做同一件事或保持某种状态时,就会产生一种群体压力,其他学生会受这种压力影响,迫使自己模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紧追潮流。否则,就会感到“己不如人”或感觉自己被排斥于群体之外,产生不协调感。在调查对象中,有187人拥有耐克、阿迪达斯、锐步、李宁等知名牌运动服(鞋),占调查人数的41.28%,这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在体育实物消费方面相比,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别。产生这种差异,与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关系,据有关研究对近年区域发展状态评价显示:浙江、江苏在恩格尔系数和消费剩余(实际收入——支出)综合衡量生活水平中被列为最高组(R≥1.26),而安徽列为中下组(0.86 ≤R≤1.07),宁夏、山西则被列为最低组(0.73≤R≤0.84)。由于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呈不平衡状态(或态势),势必影响着人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尤其江浙地区的居民收入较中西部地区相对要高,人们的消费已不再仅局限于为了温饱这种基本需求,而是在向“活得更好”这方面的需求转变。加之,大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人,思想比较开放,对新生事物又有好奇心。因此,当生活达到一定水准时,他们自然不会满足于原先的生活状态。
3.2.2不同年级学生的差别
在对运动服装(鞋)、运动健身培训、体育课业辅导、小型运动器材、体育书报杂志、体育运动欣赏、自助性体育活动和户外休闲运动等8项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指向的调查统计结果,经χ2检验显示,1~2年级学生对体育课业辅导和运动健身培训等方面的体育消费比较热衷,而3~4年级则比较热衷自助性体育活动消费,且他们在这些方面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这种消费行为的差别,主要源于大学1~2年级的学生,在这一学段以公共基础课学习为主,其学习压力和负荷较高中学段要小得多,不过作为必修课之一——体育课程的学习对一些学生来讲就并非是件易事。虽说高校体育课的考核标准与要求并不是太高,但由于学生在高中学段忙于高考,对体育课的学习只是应付而已,故在客观上仍有部分学生难以过关,以致对个人的今后发展埋下隐患,从而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而不得不在此方面加大投入。当然,在一到二年级的学生中也不乏部分学生由于空闲时间相对较多,想借助体育锻炼来释放自身体内聚集的生理能量和自主实现以前想做而无暇去做的愿望。大学3~4年级的学生则与之有些不同,随着学生转入专业课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使学习生活变得有些“单调”,尤其是临近毕业,择业与就业的压力不断增大。为了调剂生活和缓解心理压力,使得这些学生的体育消费心理产生一些变化,从而影响其体育消费行为的指向。
3.2.3不同消费支出学生的差别
对于不同消费支出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存在的差异,笔者认为它并非是固有的。在其表面的背后,实际上它反映出体育消费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只有可支配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人们才能由“收入决定消费”转向“需要决定消费”,也才能追求那种更高层次的“发展”型或者“享受”型体育消费。
综上所述,消费价值取向和消费行为指向映射和显现出的是人们的消费理念和消费心理。就总体而言,不同地域、不同消费支出和不同年级学生的体育消费价值取向与消费行为指向,既有追求时尚的共同方面,也有攀比、享受与务实的不同之处。这一现状的显现,它折射出了大学生这一群体在体育消费中不成熟的心理状况和消费行为特征。就学生个体而言,其体育消费价值取向与消费行为指向往往是不一致的,这种偏差的存在,恰恰反映出了大学生在体育消费中存在的问题:“理性消费”与“盲目消费”并存的不成熟的消费心理;“物化消费”与“文化消费”失衡的从众缺主的消费行为。
参考文献
[1]陈天仁.高校研究生体育消费活动的初步研究[J].体育与科学,1993(3):45-46.
[2]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3]尹世杰.消费需要论[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
[4]徐萍.消费心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5]陆大道,刘毅,樊杰,等.2000中国区域发展报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中图分类号:G8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6(b)-0090-02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7.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