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视角下城市体育发展的路径选择∗

2016-11-27 23:30:50童建红曾丽芳广西科技大学体育学院广西柳州545006
体育科技 2016年1期
关键词:文化创意发展

童建红 曾丽芳(广西科技大学体育学院, 广西 柳州545006 )



文化创意视角下城市体育发展的路径选择∗

童建红曾丽芳
(广西科技大学体育学院, 广西 柳州545006 )

摘要:城市体育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市转型升级的催化剂。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文化创意理论,对城市体育发展社会背景、现状以及路径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城市体育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城市主体全面发展的需要;是现代城市转型升级的需要。从利用创意思维,改造和创新体育项目;开发自然资源,提高城市体育场地增量;采用新技术手段,创新城市体育组织形式等方面提出城市体育发展路径。

关键词:文化创意;城市体育;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建设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核心命题。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血脉,是城市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当前建设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是当前城市发展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城市体育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2014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为城市体育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由于我国城镇化水平还不高,采用传统模式发展城市体育存在诸多困境。当前,世界经济正经历深刻转型,正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创意经济转型过程中。文化创意是以文化为元素、融合多元文化、整理相关学科、利用不同载体而构建的再造与创新的文化现象[1]。在当前创意经济时代,通过文化创意视角发展城市体育不仅有利于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实现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有利于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实现现代城市转型升级的诉求。

1 城市体育发展的社会背景

1.1城市体育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这说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先必须建设人民体质健康的社会,因为健康是提高人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快速向城市集中,城市人口密度大, 居住环境差,并且城市生产方式的快速变迁所带来激烈竞争、紧张的生活节奏、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大量“亚健康”群体的出现, 高血压、糖尿病等现代“文明病”已成为笼罩在城市居民头上挥之不去的阴霾。在休闲时代, 人们渴望着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以消除或缓解现代生活所带来的各种不适,提高生活质量。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体育需求不断提高,只有那些休闲化、娱乐化、生活化的体育健身活动才能满足当前城市居民的体育需求。然而,当前群众体育的内容和形式不能满足当前城市居民的体育文化需求,群众体育场地设施不足、指导员匮乏、体育组织参与率低仍然是制约当前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文化创意,增加群众体育场地设施、加强体育指导、发展体育组织是推动当前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手段。

1.2城市体育发展是城市主体全面发展的需要

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城市居民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城市群众体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体育是一种基于“兴趣”的内生性、选择性需求,不同的社会群体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受到遗传、家庭环境、教育程度、年龄、职业、收入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对体育文化的需求具有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要求[2]。这些不同反映在群众体育活动方面就会在项目选择、参与形式、参与空间、参与时间和体育消费等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例如不同年龄对于运动项目的偏好性不同,青少年群体喜欢新颖、趣味性强、具有一定冒险性的运动项目;中年群体喜欢休闲健身娱乐性的运动项目;老年人喜欢健身养生交际性的运动项目。因此,要满足广大城市居民的体育文化需求,为他们创造机会均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从而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运用创意思维,对群众体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长期不断地创新。

1.3城市体育发展是现代城市转型升级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数量的增多,城市之间竞争愈加激烈。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城市数量从1978年的193个递增至2011年的657个,城镇化率从 19. 32% 发展到 51.27%[3]。同时,由于我国经济正步入“新常态”,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地,因此,在当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推动下,城市转型升级是城市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选择。体育具有提升城市影响力、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城市再生、拉动城市转型、带动城市旅游、增加城市就业等诸多作用,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众多地方政府将体育作为城市营销战略的重要手段和工具[4]。因此,不仅北京、上海等一线大都市将体育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杠杆,一些二三线城市(如厦门、宁波、柳州等)也尝试利用大型体育赛事促进城市发展,实现城市转型升级[5],如在全国遍地开花的城市马拉松赛、户外赛事等。因此,通过文化创意手段,提升大型赛事的文化含量和吸引力,从而使体育(赛事)真正成为城市转型升级的助推器,是当前城市体育发展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2 城市体育发展现状

2.1体育活动蓬勃兴起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居民需求逐渐升级,体育作为发展和享受需求已经得到城市居民的普遍青睐。从城市发展角度,以大型体育赛事为载体,满足城市居民观赏型需求,提高城市知名度已成为我国各类城市发展的普遍营销策略。以北京、上海等为代表的国际大都市,相继提出“国际体育赛事之都的目标”,竞相举办各类国际体育赛事,如北京每年一度的“国际马拉松赛”、“中国网球公开赛”,上海定期举办的“F1汽车大奖赛”、“网球大师杯”、“国际田径邀请赛”等。另外,从满足城市居民参与需求,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也日益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上海市每年举办的以普通市民为服务对象的市民大联赛,每年吸引数以百万人次参赛。如2014年,共举办各类赛事3810场,吸引了1478915名市民参赛[6]。柳州市每年国庆节期间举办的“国际水上狂欢节”,也得到市民的普遍认可和欢迎。2012年第二届狂欢节期间,广西柳州市接待游客总人数181.62万人次[7]。

2.2体育组织建设稳步推进

体育组织有利于城市居民体育活动的参与,也是其参与社会活动的有效载体。在政府体育行政组织方面,我国城市已经初步构建了市-区-街道的体育组织网络。十二五期间,我国 80%以上的城市街道,60%以上的城市社区,普遍建有体育健身站(点)。这些体育行政组织为城市公共体育服务提供了包括制度、人力、物力、资金等方面的保障。在体育社会组织方面,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各类体育社团、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体育基金会建设快速推进。民政部统计资料显示, 截至 2012 年底,我国共有社会团体 27.1万个,体育类团体15060个;共有民办非企业单位22.5万个,体育类单位8490个;共有基金会3029个,体育基金会37个[8]。在当前公共体育服务治理主体多元化背景下,这些体育社会组织是城市公共体育服务的重要供给主体,对于满足城市居民体育需求,提供多样化体育服务,保障城市居民体育权利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3体育场地建设加快发展

场地设施是城市居民观赏体育赛事和参与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体育场地设施也在加快发展。国家体育总局《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体育场地共计169.46万个,每万人平均拥有体育场地12.45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46平方米。在近10年来,我国54个主要城市都建有高标准的体育中心(包括了2馆1场),甚至建设了能够承担国际大赛的专项类体育场馆;有26个城市已有2个以上体育中心。另外,我国其他二三线城市的体育场馆建设数量也一直处于稳定发展状态, 65%以上的地级市至少都建有1个体育场馆(中心)[9]。这些体育场地设施为城市居民参与体育文化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也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3 文化创意视角下城市体育发展的路径选择

3.1利用创意思维,改造和创新体育项目

总体上看,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相比,我国城市居民体育参与率较低。相关调查表明,2011年,我国城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为38.6%[10]。相关研究表明,虽然有诸多因素阻碍城市居民参与体育,但是运动项目本身也是其中因素之一。这主要体现为有些运动项目难度大、要求高,普通城市居民难以掌握。因此,通过创意方法,对体育项目进行创新或改造,从而使不同年龄、性别、职业、身体状况、阶层的城市社会成员都能随时随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例如,针对硬排球硬、手臂容易受伤、难以控制、网高、很难打出多回合等特点,呼和浩特铁路老职工对这球体、场地、规则进行了创意改造,发明了“气排球”。改造后的气排球简单易学,娱乐性和安全性大大增强,受到城市居民的普遍欢迎,目前已经成为广西城市居民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之一。另外,我国还有很多经过创意改造后的运动项目得到城市居民的普遍认可和欢迎,如场地高尔夫、花样跳绳、海派秧歌、手杖操等。

3.2开发自然资源,提高城市体育场地增量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加,人地矛盾突出,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偏少。随着经济社会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加大了体育场馆的建设力度,人均场地面积从2010年的1.05平方米上升到2015年的1.46平方米,但体育场馆设施不足仍然是制约我国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创意手段,发挥城市自然条件优势,合理开发城市各种资源,提高体育场馆增量,是促进城市体育发展的有效手段。如利用每个城市所独有的山川、河流、森林、草原资源,开发亲山、亲水、亲空类体育场地,发展划船、游泳、爬山、攀岩、滑翔、滑冰、滑雪等户外体育运动。在体育赛事方面,如上海利用黄浦江开展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利用金茂大厦国际开展高楼跳伞表演;甘肃张掖通过利用本地独特高山峡谷、祁连溪流、草原雪山、松林沟壑等优质地理资源,打造山地户外挑战赛;青海利用美丽的青海湖举办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全民健身方面,很多城市也利用其资源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如上海市利用商务楼层多的特点,整合商务楼宇内的资源,在楼宇开发健身室和建设屋顶运动场,受到白领阶层的普遍欢迎;广州利用其“山、水、城、田、海”的自然格局和人文历史资源,发展绿道体育;广西桂林利用其喀斯特地貌,大力开发攀岩、漂流等户外体育场地,开展全民健身,取得良好效果。

3.3采用新技术,创新城市体育组织形式

国外相关研究表明:与个体性体育活动相比,群体性体育活动更有利于保持体育活动的持续和发挥体育的社会功能[11]。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城市体育组织主要是各级体育行政组织网络,体育社会组织数量少,行政色彩浓厚,城市体育一直由单位、行业、系统组织开展。改革开放后,特别是90年代后我国城市由单位制向社区制转型后,城市社会体育组织才开始兴起。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城市社会体育组织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很大差距。相关调查表明,截止2012年底,目前我国拥有体育社团15000多个,而网络体育组织则超过80万[12],我国平均每 57490 人拥有1个正式登记的体育社会组织[13]。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采用网络手段和新技术,创新城市体育组织形式,是促进城市体育发展的有效手段。因此,大力培育和发展网络体育组织,如QQ体育群、微信体育群等,并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可以有效促进我国城市体育组织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庆祥,李宇红著.文化创意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01:08.

[2]王凯,乔泽波.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约束与创新[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04:6-10.

[3]童建红.体育赛事与中小型城市营销——以广西柳州为例[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3,04:18-22.

[4]鲍明晓.论体育在促进城市发展中的作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1-8.

[5]黄海燕.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J].体育科研,2010,01:15-17.

[6]2014上海市民体育大联赛闭幕,超147万市民参赛[EB /OL].

http://sports.eastday.com/s/20141216/u1ai8493699.ht ml.

[7]童建红.城市体育节庆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广西柳州水上狂欢节为例[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4,03:19-22.

[8]郭修金,戴健.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公共体育服务的实践、问题与措施——以上海市、广东省为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03:7-12.

[9][10]黄卓,周美芳,章盈,曲炳屹,高海鸥.我国城市体育文化发展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4,03:25-28.

[11][13]裴立新.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 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一)[J].青少年体育,2014,01:7-10.

[12]全国体育社团总数超过 15000个 网络体育组织达 80多万.新华网[EBOL].http://news.xinhuanet.com/sports/2014-06/26/c_12667 5832.htm.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一般项目资助(项目编号:YB2014222);2010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立项(项目编号:2010JGA053)。

作者简介:童建红(1981-),湖北武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The Choice of Urban Sports Development Pa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reativity

TONG Jian-hong
(Guang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science, Liuzhou 545006, Guangxi, China)

Abstract:Urban spor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the catalyst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cit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based on the cultural creativity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the social background, status quo and path of urban sports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 e development of urban sports is the need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 round way;the need of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s main body, and the need of the modern urba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herefore, in order topromote urban sports, the methods of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of sports, exploit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adoption of new technologyshould be used.

Keywords:cultural creativity; urban sports;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文化创意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科技资讯(2016年18期)2016-11-15 20:48:02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9:19:12
浅析各级大剧院的发展状况
浅析传统工艺对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启示
基于熵权—TOPSIS法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2:25:27
巧借“文化创意”实现转型升级
中国民商(2016年10期)2016-10-14 13:4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