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旭
新疆大学
习近平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探析
康 旭
新疆大学
自习近平任总书记以来,在他的讲话和著作中,高度重视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本文旨在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探析,而形成了一系列他自己的治国理政思想的具体阐述,从而得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习近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治国理政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定义为: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晚清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则可以定义为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晚清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中的“精华部分”。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地位。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地位,指出:“中国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具体来讲习近平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定位主要表现在:第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第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反腐倡廉提供有益的经验与借鉴。第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治国理政提供丰厚的思想滋养。第四,凝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化政治认同,保持社会稳定。第五,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德治思想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地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礼记·大学》中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意是指核心价值观,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闻名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二)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对传统革新思想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周易·益卦》中的“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从哲学上看,就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只有把握现实脉搏、跟上时代发展,才能始终走在前列,立于不败之地。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的新一代党的领导集体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中国未来的改革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具体来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从反腐败出发重塑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形象。第二,重构中国的发展方式,提出“市场决定论”。第三,拓展发展新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
(三)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视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都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国自古就提出了很多和平理念,如《司马法·仁本》提出“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天下和平国泰民安”、“睦邻友邦”、“天下和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具体做法包括:第一,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第二,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好中国特色的外交道路;第三,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现代“社会治理”理念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要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根本坐标,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是对传统“以民为本”思想的社会治理理念的发展、完善、创新,在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上,综合开展,多方面其抓共管,形成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之下的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方式、理念。
具体来讲,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第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第二,精准发力抓好就业工作。第三,形成更加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第四,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第五,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五)现代生态观对传统生态观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中华文明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孔子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些关于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都蕴含着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中华传统文明的滋养,为当代中国开启了尊重自然、面向未来的智慧之门。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千年未有之巨变,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习近平依据中国社会新形势下的国情、党情,在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有着更深入的思考,因此对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助于更好地发展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2.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
[3]王征国.习近平三维思维的传统文化观[J].理论学习,2014-11;(4).
[3]李净,谢霄男.浅谈习近平中国传统文化观[J]人民论坛,2015-3:179
[4]冯思淇.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初探[J]实事求是,2015-1;(89).
康旭,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