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营利能力

2016-11-27 05:39张新建
北京观察 2016年6期
关键词:产学国际标准中关村

文 张新建

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营利能力

文 张新建

在知识产权转化方面,数据显示,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实现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呈稳定增长走势,但占产品销售总收入比例下滑趋势明显。说明园区企业的知识产权转化不足问题依然存在。

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我国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创新中心。为提升园区企业、特别是新兴战略产业企业的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中关村管委会及北京市相关委办局相继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得中关村示范区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逐年递增,创新效率持续提升;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彰显,专利质量明显提升。

不过,在园区企业的知识产权增长因素中,政策拉动特征明显,而市场驱动创新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在知识产权转化方面,数据显示,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实现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呈稳定增长走势,但占产品销售总收入比例下滑趋势明显。说明园区企业的知识产权转化不足问题依然存在。

政策引导+市场驱动

进一步提高企业知识产权质量,需要在推动创新促进政策的同时,引导企业在市场因素驱动下开展创新。首先,知识产权只有经过产业化、商业化转化后,才能提升企业市场占有率,形成企业营利能力。由此知识产权政策应当引导企业通过研发高质量知识产权,成功实施技术转化、回收创新投资,而非仅限于专利数量的增加。其次,知识产权质量的优劣最终也要依靠市场需求来检验。知识产权通过优先给予发明人商业垄断权,保障发明人获取创新收益。但发明人在获得知识产权后,能否获利,还取决于很多外部条件。只有得到市场认可的知识产权才具有价值。此外,依靠市场驱动实现高质量知识产权增长,可以避开“技术至上”的创新陷阱。否则,花费大量投资研发的知识产权成果,可能由于得不到商业转化而闲置,或者由于缺乏足够的顾客群而束之高阁,不仅影响创新的可持续性,也会造成创新资源的低效使用。因此,知识产权政策应当鼓励企业将知识产权申请与产业发展规划及技术未来走向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实现市场驱动的创新机制,敦促企业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鉴于企业性质、所属行业和技术发展阶段千差万别,知识产权政策也需要随着创新需求、市场环境的变化而调整。为此,政府部门应当开展定期、不定期企业调研,跟踪企业需求变化,不断修订、完善相关措施,并积累开展企业大样本问卷调研的实践经验,探索有效的中关村企业调研模式。

加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势在必行。为了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诸如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匮乏、知识产权维权费用过高等问题,应在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一站式服务窗口、减免其知识产权申请和审查费用、简化知识产权授权手续等的同时,专门设置为中小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管理、应用服务的机构,如配备法律顾问提供免费咨询、协助中小企业以专利为标的办理银行信托等。

推动产学合作

推动产学合作,有助于提高知识产权转化效率。企业大多在贴近商业化阶段的区域开展创新活动,因而希望借助产学合作,从高校得到基础研究方面的技术和专利信息,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或服务。相比之下,高校进行产学合作的动机不足,许多大学的研究人员不愿深入探讨企业领域的问题。为促进产学合作,应规定在政府资助开展的产学合作研究中,必须按照企业需求选择科研题目,并以实现知识产权成果商业化为科研目标。在高校申请专利时,要求企业提供有助于实现转化的信息,获得专利后,授予该企业优先使用权。将高校科研项目与企业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增加知识产权成果的实用性。

高校的科研力量是不容忽视的重要资源。充分调动高校将研发成果与企业对接,为高校产学合作活动提供补贴,并在高校的评价标准中将产学合作相关内容列为考核指标,也是实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有效方法。

同时,开展知识产权交易是促进知识产权转化的主要途径。知识产权交易,可以促成休眠专利的技术引进,避免资源浪费,实现科技成果的充分利用。对此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应进一步明确专利管理部门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的职责,对实现较高经济效益的知识产权交易行为予以奖励;培育交易中介机构,加强知识产权运用转化平台建设,建立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以降低交易成本,保障交易顺利进行。二是进一步推行知识产权融资模式。加强专利质押贷款工作,探索风险投资、证券化等多层次的知识产权融资体系;推动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形成政府部门引导多方参与的专利运营资金形式。三是在加强保护专利授让方的同时,也要从承让方角度出发,引入例外原则和强制执行原则,避免过度保护造成额外的社会福利损失。

国际标准化战略

尽管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创制的国际标准项数快速增长,但从总量上看,国际标准在园区企业创制标准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偏低。还需要进一步推行国际标准化战略实施。

实施国际标准化战略具有两方面作用:一是敦促行业协会在国际标准基础上建立国家标准,规范企业生产,帮助企业赢得世界市场;二是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壁垒。发达国家一直致力于将本国技术标准转变为国际标准,再通过设置技术标准壁垒阻挡他国产品准入。实施国际标准化战略,可以及时了解国际相关信息,防患于未然,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开发国际标准。

在创制国际标准过程中,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牵头,汇集各个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专家支援小组,给予援助;对于重要标准的创制,由政府提供补贴,鼓励企业完成。如果单纯依靠企业,即便拥有领先技术,并且技术物化的产品已经占领国际市场,一旦未能获得国际标准化机构认可,国际社会采用其他企业的技术方案作为国际标准,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将企业从国际市场挤走。

从事标准创制的人员,必须是全球化人才,还要懂技术,具备高度判断力。这样才能够准确搜集全球标准化信息,从中提炼出精髓反映到企业产品中,再将体现新标准的创新产品成功推销到世界市场。应当敦促示范区企业将培养这类实施国际标准化战略的人才作为知识产权教育的重要目标。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北京市委原专职副主委

责任编辑 郭隆

猜你喜欢
产学国际标准中关村
戎子酒庄 搭起产学平台
基于产学协同的融媒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首个中文版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标准发布
中关村产业孵化链发布
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的“产学”融合教育模式探究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中国电信4G与5G互操作项目获3GPP立项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产学”结合模式探讨
物联网安全关键技术成为ISO/IEC 29167—16:2015国际标准
图数解说中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