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增长动力转换五大成功经验

2016-11-27 03:18IUD中国领导决策案例研究中心
领导决策信息 2016年18期
关键词:东莞企业

■IUD中国领导决策案例研究中心

东莞增长动力转换五大成功经验

■IUD中国领导决策案例研究中心

工厂倒闭?老板跑路?舆论中的东莞成为唱衰中国经济热频词。2015年,GDP达到6275.06亿元,迈入“千亿美元”俱乐部;同比增长8%,平稳过渡到中高速增长状态;实际利用外资53.2亿美元,增长17.5%……从3月22日开始,《人民日报》开设“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东莞调研行”专栏,对在新常态下东莞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进行了系列报道。从“东莞塞车、全球缺货”的“世界工厂”,到“东莞创造、销遍全球”的世界智造重镇,已经取得颇多成功经验。4月11日,省委书记胡春华赴东莞检查工作时强调,要采取有力措施稳定外贸增长,坚定不移推动外经贸转型升级。

东莞转型升级成效

转型升级四年重大项目预计新增产值11500亿元

增量优化 着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2012年以来,东莞纳入重大建设项目且投资在1亿美元或人民币6亿元以上的产业项目共171个,总投资约3760亿元,预计新增产值约11500亿元。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和“机器人智造”计划,培育发展云计算、物联网、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四新”经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存量提升 着力抓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举办加博会、台博会、漫博会等系列展会,推动加工贸易产品档次、企业形态和产业发展“三个高级化”。以实施“机器换人”为抓手,大力开展工业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引导民营资本发展实体经济,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发展、二次创业。

创新驱动 每年安排20亿元的“科技东莞”资金和10亿元的“人才东莞”资金,着力打造以松山湖高新区为龙头、以大学创新城为核心的区域创新体系。实施高新技术企业“育苗造林”行动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筑巢育凤”计划。促进科技金融产业融合,推动科技企业在境内外上市。

开放合作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构建海陆空跨境大通道,推动广东(石龙)铁路国际物流中心对外开放、中俄贸易产业园落地建设,支持企业“走出去”开拓新兴业市场。进一步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精准招商。东莞大力建设松山湖(生态园)、虎门港、长安新区等重点

区域协调 园区,加快建设松山湖大学创新城、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和银瓶合作创新区“三大增长极”,构建“一中心四组团”的城镇化格局。

●2015年,全市新型研发机构增加到27个。

1 从世界工厂到全球智造

■模式之变:从贴牌生产到打造自主品牌

从加工贸易到一般贸易,企业的生产自主性更强,最明显的变化是从贴牌生产到打造自主品牌,许多加工贸易企业也实现从OEM到ODM再到OBM的华丽转身。

●目前,东莞拥有自主品牌的加工贸易企业超过2000家,累计注册品牌已达11363个。东莞每出口100件产品,有74件是加工贸易企业自主研发、设计,比2008年金融危机前提高了40.5个百分点。

■产品之变:从主打服装等到“智造为王”

从主打服装、玩具、家具等代工制造到“智造为王”,一份名单的更替折射出产品的升级。2009年以前,东莞每年全市实际出口总额前20强长期被来料加工企业所占据。到了2015年,以生产手机显示屏为主的三星视界,以生产智能手机为主的华为终端稳居东莞实际出口总额前两位。

■市场之变:从出口欧美到“买卖全球”

从接欧美订单、代工生产到主动开拓市场、将莞货卖向全球。去年东莞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增长26.3%,“一带一路”市场已经超越欧盟和日本,成为东莞第三大出口市场。从东莞出发,跨境电商打开全球贸易的新通道,跨境电商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流水线,向个性化、定制化柔性生产方向发展。

●2015年东莞全市制造企业通过跨境电商平台预计实现交易规模超百亿美元。

●2015年,东莞进出口总额10407.7亿元,同比增长4.2%,增速连续两年排全国前五名城市第一。

“三互”通关新模式:护航外贸稳增长 为了缓解外贸下行压力、提升东莞投资“软环境”,以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东莞在全国率先构建起“陆、水、网”三位一体的“三互”大通关模式,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改革使企业通关效率倍增、成本减半。仅从水运“三互”通关改革来看,登临执法时间由过去的2至6个小时,压减到1至4个小时,集装箱的平均查验时间缩短了50%以上。

2 中小企业转型:既“傍科技大款”,也“练好内功”

●培育更多高新技术企业等内源型企业。对于大的企业而言,鼓励其设立研发机构。

●对于外源型企业,也在促进他们建立自身的研发机构,打造自己的品牌和商标。

创新驱动发展是广东省的核心战略。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东莞首先提出了“傍科技大款”的思路,市领导兵分两路,到中部和华东地区引入一流大学,到东莞设立研发机构,促进东莞优先发展的产业与高校领先发展的学科进行对接合作。通过“傍科技大款”,解决了大量中小微企业对技术的需求和研发的难题,为这些新型研发机构成果产业化提供转化平台。

数说东莞结构调整

2711.09亿元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2711.09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先进制造业增长8.5%、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0.2%,两者增速均高于规上工业平均增速。

36.6%2015年,一般贸易占比已达36.6%,同比增长了8.9%。

7.93%4年来,东莞经济总体而言是稳的,平均增长速度为7.93%。

986家2015年东莞还净增了30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省的16.7%,现总数为986家,稳居全省第三。50%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外来务工人员占了70%,经过一轮产业调整后,降到了50%左右,高中及以上的占比则增大了。27个2014年,全市新型研发机构已翻倍至24个,2015年增加到了27个。

1万个2015年,全市拥有自主品牌的加工贸易企业数量超过2000家,累计注册品牌突破1万个。

40.5%自有品牌产品出口比重占到74%,比金融危机前提高了40.5个百分点。40.5%

3 绿色发展:水乡整治、引退“两高一低”企业

■节能减排:核减年能耗134万吨标准煤

将53家造纸企业纳入减排核算,并予以关停,核减年能耗134万吨标准煤,形成化学需氧量减排量4510吨、氨氮减排量127吨、二氧化硫减排量 8282吨、氮氧化物减排量2799吨,占2015年全市创建国家节能减排综合示范城市减排任务的比例分别为84%、6%、39%、10%,为东莞市创建国家节能减排综合示范城市、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作出了重大贡献。

■环境质量:去年空气质量达标率为84.4%

水乡经济区2015年的SO2、NO2、PM10、PM2.5平均浓度值比2014年同期分别下降30.3%、15.1%、12.7%、15.6%,全年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308天,达标率为84.4%,比上一年同期上升15.2%,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79,比上一年改善0.97。水体质量明显改善,据2016年1月监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14条主要河流水质Ⅰ—Ⅲ类水质同比上升17.7%,劣Ⅴ类水质同比下降29.4%,断面达标率同比上升29.4%。

■产业升级:腾出土地4355亩厂房156万平方米

加快淘汰落后产业,大力清退“两高一低”企业,逐步腾挪出优质产业发展的空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生态文明建设力促产业转型升级。2015年,“两高一低”企业共腾出土地4355亩和厂房156万平方米,麻涌、洪梅、道滘、中堂等镇街成功借力,10余家企业

实现转型升级,项目建成后预计贡献年总税收达21亿元。

4 项目投资“直接落地”:助推产业高端化

从2014年8月起,启动项目投资建设直接落地改革试点,打造出了一条项目投资建设审批的高速通道。改革以“宽进严管”为主要思路,通过建立企业依法承诺制、备案制和事后监管制,最大限度简化审批内容、优化审批流程。通过改革,把多项程序变串联为并联,使项目投资建设整体审批时间减少3-6个月,改革厘清了政府与企业的责任,企业承诺书向社会公开,企业主体责任更明确,政府服务监管更到位。

●2015年东莞重大项目完成投资397.5亿元,同比增长15.7%;2016年重大建设项目198个,总投资425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70.1亿元,其中现代产业项目达148个。在重大项目的带动下,东莞市智能装备、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已达47.9%。

5 首创集群注册制:打造“零边际成本”发展平台

2015年7月,东莞在全国首创企业集群注册改革,降低创客公司注册登记门槛。改革针对一些新业态企业无固定办公场所导致办照难的问题,允许托管公司以自己的住所(经营场所)作为多个集群企业的住所登记,集群企业无需住所即可开展经营,为新业态企业、初创企业、小微企业创建了“零边际成本”发展平台。新政推开短短半年多时间,全市已成立托管公司431户,登记集群企业2873户。另外,东莞还在全国首创了市场主体“住所信息申报+负面清单”登记管理改革,成为服务创业创新的新引擎;在全国地级市率先推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让经营者足不出户,就可以轻松办理营业执照。

●截至2015年底,市场主体总量突破70万大关,比改革前的2012年增长31.8%。

猜你喜欢
东莞企业
探秘东莞国药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英文摘要
东莞,东莞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福彩公益金 传递温暖情(东莞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