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永生(肃州区文化馆,甘肃酒泉735000)
河西民间口头文学娱乐性特征初探——以膏药词、绞儿、囔白话、谣词等为例
单永生
(肃州区文化馆,甘肃酒泉735000)
甘肃河西所有形式或体裁的民间文学,口头性无疑是其显著的特征之一;而在民间口头文学中,娱乐性特征更是其突出的特点之一。为娱乐而创作的别样的民间口头文学,除去歇后语、打油诗、谚语、谜语、民间笑话、绕口令、顺口溜之外,还有膏药词、囔白话、绞儿、谣词等几种河西特有的民间口头文学样式,娱乐性是它们创作、产生、流传和演变的唯一宗旨。
河西地区;民间文学;文学特征;民俗文化
口头文学是一切民间文学的源流,这是不争的事实,口头性是其最基本最原始的特征。正是这种口头性决定了它的群体性、流传过程中的变异性,而群体性则直接催生了民间口头文学的娱乐性。
事实上,民间文学在实现它的口头性和群体性时才最富有魅力和感染力,恰恰是因为其娱乐性特征在起作用。记录在册或裒辑成书而捧读时,哪还有此一乐?虽然这是保存保护这一民间文化遗产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至于长篇的民间叙事文学,何以演变为说书、评弹等说唱文学,实现或完成其受众在审美当中的娱乐性特征,大抵是其主要的目的和功能。
在民间口头文学的众多形式中,特别是打油诗、谚语、谜语、歇后语、民间歌谣、小故事、民间对联等最适宜口耳相传的短制,其娱乐性特征十分明显,至于民间笑话、绕口令、顺口溜等,就是专门为了娱乐而集体创作,口口相传,不断变异加工而积淀下来的。纵然如此,它们从来登不上大雅之堂,只属于普通民众,难以确定也不需要确定具体作者,是群众的集体创作,是原生态的,也是一种最生动最活泼的文学样式。
河西走廊自西汉以来就是沟通西域的咽喉要道,著名的丝绸之路就从这里经过。在整个走廊地区,以祁连山冰雪融水所灌溉的绿洲农业较为兴盛,孕育了以农耕文化为主、多样文化杂糅的河西文化。大体相似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生产特点在民间文学中都有所反映,细细考究,又有着许多不同。但因为是口头流传,流传当中失落的民间文学实在为数不少,要做文本对照就有相当的难度。可是只就娱乐性特征而言,则有着完全一致的面貎。况且,走廊内交通的相对畅通,人们交往的相对频繁,文化生活的相对贫乏,都为民间口头文学的创作、流传、变异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人们聚集一起就要娱乐,于是民间口头文学应运而生,那些娱乐性特征便自然而然地隐含其中。后来,索性专为娱乐而创作了别样的民间口头文学,除去歇后语、打油诗、谚语、谜语、民间笑话、绕口令、顺口溜之外,还有膏药词、囔白话、绞儿、谣词等河西特有的民间口头文学样式。
(一)膏药词
河西五地市中的酒泉有一种流传了近两千年的古老社火叫地蹦子,它是一种有说有唱,边歌边舞,有二十多种队形变化,有近十种角色的民间集体舞,其中有一个类似军师的膏药匠,他或唱或说的词里,大多就是为了娱乐以取悦民众。他所“卖”(表演)的歌与词为了图个吉祥和快乐,从内容到形式大多都好听且顺口顺耳,为引起围观者的注意又多吹嘘自已的“膏药词”神奇无比,于是被民间称为“卖膏药”。酒泉的地蹦子膏药词和民歌中常有“卖排”这样的方言,是夸耀、炫耀的意思,大抵与此有关。例如有一段膏药词就是为了搞笑,他用当地方言说:
歇哈(下),歇哈(下),
我老大夫给你们卖一段膏约(药),
我地(的)这膏约(药),
配地(的)是三十六汤,七十二方,
用地(的)东海沿上地(的)高丽参,
西海沿上地(的)勺约(芍药)根,
虮子地(的)肝花,虱子地(的)心,
癞蛤蟆地(的)眉毛用半斤,
北海沿上地(的)的灵芝草,
南海沿上地(的)燕窝心。
王母娘娘地(的)搽脸粉,
老龙王地(的)胡子两三根,
不用泡,不用炒,
几十样搁在马勺里熬,
熬了七七四十九天,
我地(的)膏药就熬成了。
未等听完,围观的众人已经笑得不可开交。从膏药词的内容可以看出,全然就是为了搞笑,是为了娱乐而即兴创作的,一切都是口头的,有心人记下来,换一个场合说笑,仍然可以引来众人轻松地嬉笑。
(二)囔白话
在河西,大家在田间地头忙农活时,或冬日里群集闲居时,更是大家说笑的时节,许多口头文学就是此时流传或产生的。例如囔一段帛(白)话:
且罢,且罢,
听我老大夫给你囔几句帛(白)话:
人若不说帛(白)话,枉活了几冬几夏。
人若不当油子嘴,枉在世上溜一回。
葫芦头、茄子把,见啥人、说啥话。
说帛(白)话地(的)福分大,
穿绸挂缎,吃香喝辣。
沟子嘴,说鬼话,
里吹外打,人人信他。
只有我老大夫说地(的)是实话,
窝窝囊囊活在人家地(的)屋哈(下)。
大家你说一段他说几句,往往前面说过的和后面再重新说的又不一样,变化很大,也不会有人较真,但轻松娱乐搞笑中忘记劳累,或对化解平时的纷争与矛盾都提供了机会和氛围。
何以称作囔白话?因为在一句话里,或所说的事根本不可能发生,或自相矛盾,或自相调侃,就是为了搞笑取乐。可见其中所蕴含的民间智慧和特有的幽默。
(三)绞儿
河西的乡间还有一种叫做绞儿的民间口头文学,有着极其明显的娱乐性特点。它与快板、顺口溜相似,自解放前就有人在说。也叫说杂话,是以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诙谐幽默的语言,用相同的句式和合辙的韵脚现编现说,所说之事前后矛盾,一句之内,能说出不可能的事来,主要是搞笑,以调侃生活。靠口耳相传,心灵默记,其内容多涉及风土人情、历史传说、当今时事、身边故事、生产经验等,十分逗人,亦很受欢迎。
所以称为“绞儿”,是因为开口说时,为引起围观者的注意,或起强调作用,或为打头方便,将上下门齿轻轻咬一下舌尖,当气流冲出口腔的同时将舌尖和舌两侧很快地向上卷起,这样就会发出类似“得雷了儿”或“嘟噜吆”的声音,仿佛舌头在口腔中绞在一块了。这需要一些技巧,口拙的人是不容易学会的。一句或两句话中所说之事常常前后矛盾,所刻画的事象变形夸张,不可能真实,以幽默诙谐见多,全是为了搞笑。有人非常有才,能够临场即兴创编绞儿。有的民间艺人能够说一段绞儿,唱一段民歌,说一段故事,再唱一段民歌,最后再说一段绞儿,无论说、唱、讲,衔接都非常自然顺畅,其积累十分丰富,可以随口就来。
在酒泉民间流行的经典绞儿有《钟鼓楼》、《明哥儿》、《夸姑娘》、《新媳妇尿床》等。如绞儿《钟鼓楼》:
嘟噜吆,打一绞,
同志让我给大家打个绞,
绞了我就绞一绞。
酒泉城,四角平,七扇格子八扇门;
鼓楼修在城当中,出了南门一溜风。
塔尔寺修得雄,宫邦后堂吊死了个人。
黄草坝沿上挖锁阳,锁阳挖了个锁勃勃,
锅头上蹲的个蒜窝窝,饮一口,灰却却。
枣溜马儿,膘儿圆,走云南,下四川。
铺的毡,盖的毡,两头拿上扇子扇。
扇出火,冒出烟,把油房点着了七八间。
我说叫你占(住),你不占(住),
一趟子跑到米粮川。
米粮川,进门吃得臊子面,
一连吃了七八碗,出门就把裤袋绳挣了个断。
绞儿的内容,所说故事没有明晰的线索和情节,就是以声韵、滑稽、不知所云,夹杂些口技的成分而造成搞笑的效果,以取悦他人,其娱乐性不言自明。
(四)谣词与宝卷
其他形式的民间口头文学如民间谣词、河西宝卷里也有为娱乐而创作的作品,虽然不多,好在还有一些可做标本性的作品流传了下来。如流行在河西的民歌谣曲对口词:
问唱:什么上来照高楼?什么人高兴什么人愁?
什么人吃肉又喝酒?什么人让在门外头?
对唱:月亮上来照高楼,新姐夫高兴新娘子愁。
送亲客吃肉又喝酒,让床的让在门外头,
所唱谣词里没有爱恨情仇,更没有矛盾冲突,就是一些生动、形象而机智的俏皮话,通过一问一答,抓住特征而解开谜底,说到底就是为了搞笑、为了娱乐,充分体现出民间口头文学的娱乐性特征。
为娱乐而创作的宝卷作品较为少见,大抵与其劝化说教气太浓厚有关。河西流行的众多宝卷中,《吕洞宾买药宝卷》是一本娱乐性非常鲜明且有着轻喜剧色彩的宝卷。
《吕洞宾买药宝卷》说的是唐代的吕洞宾受汉钟离点化成为上八仙以后,于某年三月三日晨赴罢西王母的早宴,与先师汉钟离一同出来,因凡心未死,迟迟不肯回归自已的洞府继续修行。路途中贪恋下界红尘,便下凡游到一家当地有名的药铺,仗着自已是神仙,自以为修练到家,使性子为难药铺主人要买“家和散”、“顺气丸”、“消毒引”、“化气丹”4副药。老中医不解其意,便认真地为其找药。此时宝卷中有一段54句的七字韵文,内嵌51味中草药,写意般地描画出人间俗世景象的一角:
打开药包是豆蔻,谁知药中有大黄。
桃仁怀抱杏仁眠,睡卧防风牙床上。
鼓打三更交半夏,胆大木贼越过墙。
冰片伙里查着看,偷去水银四十两。
又盗龙胆好几串,拐带巴豆几十双。
首乌听着是不好,羌活一旁擦龙眼。
黄莲听着是不好,苍耳伙里闹嚷嚷。
雄黄听着是不好,天麻树上去乘凉。
酒曲麦芽心胆战,当归黄芪好凄惶。
头戴枳壳帽一顶,穿山甲胄披身上。
腰系一根黄精带,骑马一心赶良姜。
荜茇听着是不好,长松桥下摆战场。
贝母听着是不好,赶到薄荷两岸上。
蛤蚧听着是不好,砂仁汤中对刀枪。
捉住无名子两个,拿到丹桂大堂上。
上面坐着白附子,麦冬下边诉冤枉。
牙皂下边制甘草。棍棍打在人参上。
打破陈皮血满面,桔红落在地黄上。
远志下在监禁内,气杀桔梗红娘娘。
木兰念起夫妻情,召集丁香赎槟榔。
急得红娘眼落泪,合欢木瓜四十双。
打发茯苓头里走,杨梅手拉野茴香。
……
忠厚的老中医从药柜内自然无法找到疗救人们精神疾病的“四种配药”,自觉羞愧,随躲在后边去了。吕洞宾的轻薄刁难和老中医的笃厚诚挚引起驾云赶路的观音菩萨的注意,便决意下凡打抱不平。观音菩萨化作老中医年轻美丽的女儿来到吕洞宾面前,首先回答了他关于“天地人三宝”的问题:
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
人有三宝精气神,仙长定要记心中。
又回答了他关于“天地人周流”的问题:
青气为天包元带,日月星辰为周流。浊气为地包元带,江河湖海为周流。
人的皮肉包元带,血行上下为周流。
女儿(菩萨)看出这样还是没能让吕洞宾心服,她又提出帮“父亲”为吕洞宾寻药。却又遭到了吕洞宾的嘲笑。
女儿(菩萨)从容敬告:
人不在大小,有才者为妙;
水不在深浅,渔盛者方好;
山不在高低,出神仙者为贵;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枉活百岁。
吕洞宾只好拿出他的“杀手锏”:“一买家和散,二买顺气丸,三买消毒引,四买化气丹。”
菩萨说:“有方必有病,有病必有方。”医治上述八般内症尚有药可用——“老实头一个”、“好肚肠一条”、“慈悲心一片”、“信心半斤”、“孝顺八两”、“温柔十分”、“道理三分”、“忠厚八分”、“忍耐三分”、“勤俭为本”,“阴德要全”,“方便不拘多少”。
还告诉他买药的地方、熬煮的方法、如何服用和所忌讳等事项:“容人铺内去买药,让人铺内去配,公平秤上秤,宽心锅内熬,一炉婆罗火,存性而炒,不用焦了,用智慧切细,用波罗密为丸,丸如菩提子,大小不论,每日用三分和气汤送下,时常服之;同时要忌讳四口:骂人口、恶人口、是非口,多开口(诲人不倦)。”
菩萨离去之时,又赠给吕洞宾八副有名无材之药,终于使他幡然醒悟,回洞闭门潜心修行而去。正所谓“灵山只在你心头,何必灵山塔下修”,讲的是提升个人情操加强自身修心养性从而自觉自悟的要诀。
《洞宾买药宝卷》说教劝化的目的隐含在非常自然而艺术的方式中,还不失其轻松的娱乐搞笑,是宝卷里将民间口头文学的娱乐性完美融合与体现的优秀而经典的卷本。
甘肃河西的民间文学,口头性无疑是其显著的特征之一,而在民间口头文学中,娱乐性特征更是其突出的特点之一。为适应当地特定的生活习俗和生产方式的需要,融入了当地的方言和方音,因而便有了浓郁的地方风味。而这恰恰又是为了适应群体娱乐的需求。甘肃河西的农村民众专为娱乐而创作的别样的民间口头文学,除去歇后语、打油诗、谚语、谜语、民间笑话、绕口令、顺口溜这些全国各地都有的类似的口头文学体裁外,还产生了膏药词、囔白话、绞儿、谣曲对口词、宝卷等几种河西特有的民间口头文学样式。它们是甘肃河西民间文学的奇葩,始终闪烁着民间智慧的光芒,而它们鲜明的娱乐性更加赋予了河西人民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乐观主义色彩。
K872.94
A
1005-3115(2016)16-00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