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实践中的发展创新

2016-11-26 17:50侯远长姚巧华
中州学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发展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侯远+长姚+巧华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实践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实践中得以发展创新,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内容的创新,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法论的创新。这些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实践;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D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6)10-0001-08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实践阶段。新实践决定新理论、检验新理论、创新发展新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实践,呼唤与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布局、新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创新,具体体现在基本问题的创新、五大建设理论问题的创新和理论思维的创新三个方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国正在由“世界大国”向“世界强国”迈进。行进在这一历史新实践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丰富和发展,其突出体现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创新。基本问题的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1.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

理念是理论的“魂”。新发展理念决定理论的观念体系和结构框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他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引领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指向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指向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指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两型”社会建设,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道路;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指向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开放型经济,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指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共同富裕。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

统一体,统一于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措施。每一个“全面”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是方向,具有战略统领和目标牵引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推动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是保证、是支撑,依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驾护航;“全面从严治党”是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向一个新阶段。

3.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目标的新概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①中国梦的提出,成为中国走向未来的行动指南,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一面旗帜,它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升华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丰富发展和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其创新点有以下“三个首次”。一是首次把中国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总任务时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要“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②实现中国梦目标的历史过程需要四个阶段,即复兴准备阶段,1949年至1978年;初步复兴阶段,1978年至2020年建党100周年,初步复兴的标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复兴阶段,2020年至2050年建国100周年,基本复兴的标志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复兴阶段,2050年至本世纪末,全面复兴的标志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③。二是首次论述中国梦的社会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④三是首次揭示中国梦的本质及实现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⑤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把实现中国梦的路径概括为“四个必须”:“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和平发展”。⑥

4.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的新论述

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⑦习近平总书记对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有深刻理解。他强调指出:“这‘三个总的概括,高屋建瓴,提纲挈领,言简意赅。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个新概括,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和要义。”⑧对这个“真谛和要义”,习近平总书记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证。一是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总依据,概括为“最大国情、最大实际”。两个“最大”的概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还是第一次。他强调: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要立足“总依据”;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大建设中要立足初级阶段;不仅在经济总量低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经济总量提高后仍然要立足初级阶段;不仅在谋划长远发展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立足初级阶段。要立足初级阶段这个总依据,就要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措施。二是把党的使命、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国家的奋斗目标囊括在总任务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任务,它“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⑨。所以,“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我们国家的奋斗目标,都聚焦于这个总任务、归结于这个总任务。我们要紧紧扭住这个总任务,一代一代锲而不舍干下去”⑩。

5.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新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实践中的新特征,集中表现在“五个统一”上。一是“两个逻辑”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两个逻辑”的结合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背景经过了500年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它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二是“三个旗帜”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是“四个自信”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包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且特别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四是“三种存在形态”的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升华到一个新境界,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新形态,并进一步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特”的鲜明特征。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证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五是“五个必须”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做到“五个必须”,即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必须顺应世界大势,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五个必须”的统一,从本质上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6.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新阐释

全面深化改革是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动力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观点,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最新成果之一。它集中反映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等文件中。一是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的新部署。新就新在如下“五个首次”:首次提出改革总目标。《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次阐明改革的“三性”方法论,即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首次部署了“五位一体”的具体改革目标,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首次提出“三个让”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决定》在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基础上,首次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六个“紧紧围绕”的战略新任务。二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新举措。这些新举措体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五个方面。其鲜明特点是战略举措的制度化、体系化和战略举措组织机构的保障性。中央决定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建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从组织机构上为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党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就“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将加快改革创新,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着力解决发展进程中的难题,培育发展新动力,打造发展新优势,创造发展新机遇。他提出了“五个更加”的新要求,即更加注重效益质量、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公平公正、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更加注重对外开放,为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三是对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核心的新阐发。《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这是重大理论创新。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从三个方面突破。管好政府这只“闲不住的手”,把资源配置的决定权交给市场,使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起决定作用。打破行政垄断,消除市场间的障碍,形成公平开放透明良好的市场环境,让市场要素“自由流动”。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积极性,使政府“看得见的手”松不得,使市场“看不见的手”缺不得。“‘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

7.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问题的新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人在党,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就这个关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一是新形势下从严治党的新思路。其主要内容是:落实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严明党的纪律。新时期从严治党的新思路,丰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增添了新内容,为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指明了方向。二是关于从严治党方针的新阐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方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三是新形势下从严治吏的新要求。从严治吏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党的干部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主体。从严治吏,要求党的干部把功夫下在“四个做到”上:要对党忠诚,不能在政治方向上走岔、走偏,做到心中有党;要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民;要有责任、有担当,不能只当官不干事,做到心中有责;用权要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做到心中有戒。四是论述了好干部的标准、成长规律和任用新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干部的标准,大的方面说,就是德才兼备,“概括起来说,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好干部的成长是有规律的。“好干部不会自然而然产生。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条新路径,归纳起来是“三个用人得当”,即“用人得当,首先要知人”;“用人得当,就要坚持全面、历史、辨证看干部,注重一贯表现和全部工作”;“用人得当,就要科学合理使用干部,也就是说要用当其时、用其所长”。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大建设理论的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集中反映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理论创新。

1.关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论述

一是阐明了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思路。这一新思路包括“一个主题”“一个主线”“一个中心”“一个总基调”和“一个发展方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方针下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是首次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新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辩证法、两点论看待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双重作用。既发挥好政府的作用,又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说,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的成果,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三是深化认识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特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重要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政治优势,要以我们的政治优势来引领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地发展。四是指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战略路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径: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和要达到的目标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五是开辟了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途径。“一带一路”建设的原则和思路是,坚持共赢、共建、共享原则,形成一个自东向西横跨亚洲、直达非洲和欧洲地区发展合作框架,并以政策疏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沿线国家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为内容,以发展中国家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一带一路”建设是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史和经济理论上的新创造。

2.关于民主政治与依法治国的新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阐述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发展了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理论,创新了中国特色法治国家建设理论。一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回答了民主政治的六个基本问题。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根本,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目标,是“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正确政治方向,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政治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内容,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形成“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习近平总书记还明确提出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要构建合理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拓展协商渠道,深入开展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二是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创新了中国特色法治建设理论。其一,提出了法治中国的总体新思路。归纳起来是“一个指导原则”“四个法”的进程、“三个法”的要求。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原则;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其二,明确提出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其三,首次阐明法治中国建设的核心。法治中国建设的核心是让法治成为全民的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不能只是纸上的条文,而要写在公民心中,使法律成为一种全民信仰。法律只有被信仰,成为坚定的信念,才能内化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其四,首次提出法治中国建设的“生命”和“关键”命题。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保证法律的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他还强调,法治中国建设的关键是公平正义、严格执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也是政治工作的生命线。

3.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新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个主题,阐明和创新了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理论。一是首次提出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的新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二是进一步发展了“24个字”的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提出“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但并没有展开论述。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讲话中作了深刻而精辟的论述。其一,从内容结构上把核心价值观分为三个层面。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其二,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三者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体现着时代精神,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三是明确指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路径对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在“四个努力”上下功夫。即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

猜你喜欢
发展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品牌打造与发展创新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加快农村文化发展 助力新农村建设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