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平艺
说服教育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是最常用的一种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运用得是否得当和恰如其分,直接决定我们教师是否了解事实真相,改变犯错学生的态度,使他认识到错误并改正过来。大量事实证明:教师是否掌握说服教育艺术,对一个班级的班风的形成、教育质量的好坏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发现,许多教师在工作中缺乏说服教育艺术,结果是工作没少做,好话没少说,可是效果却不甚显著,甚至会话得其反,部分同学和老师产生敌对态度。笔者认为:教师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说服教育要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
教师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过程中,教师决不能凭个人的喜好和感受去教育学生,不能因为犯错误的同学学习好、父母地位高等其他因素,而有所偏颇,如果这样,同学就会认为,老师有失公正,从内心里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无论老师说得如何动听,他都听不进去,甚至公开和老师作对,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经常给老师找麻烦,所以我们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一定要弄清事实真相,把学生犯错误的根源调查清楚,决不对任何人有所偏向。
二、在说服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教师应最具有人类文明和美德,用自己的行动和语言教育、感染学生,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教师自身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教师为同学做出的榜样会使学生对其产生认同感,进而会模仿教师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的过程中,起作用的是教师的良好道德和高尚动机。如果—位教师公正无私,与学生为善,处处关心学生,他的言行就特别令学生信服。但是我们有的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有时也表现了不文明的一面,语言粗俗,有的则说话尖刻,讽刺挖苦,侮辱学生人格,刺伤学生的自尊心。语言是一种传递思想的信号,对人的心理、生理都起到很大的作用。甚至做出不顾后果的行为来,人为地激化师生之间的矛盾。因此当老师说服教育学生时一定注意语言文明,杜绝粗俗语言和讽刺挖苦。
三、在说服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与同学情感沟通
情感是人们普遍共有的,是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的,它具有很强的感染断口巨大的调节作用。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可塑性很大的青少年,他们虽社会阅历浅,知识面窄,幼稚天真,但终究是有着人格尊严,有着思维,有着丰富心理内涵和情感的人。他们不仅需要知识甘泉的浇灌,更需要情感雨露的滋润。在说服教育过程中,情感的投入彼此沟通了思想的桥梁,启开了教育对象内心的阀门,唯有如此,学生有话愿意和你说,有苦闷就会向你倾诉。如果缺乏“情”,整天板着面孔阴着脸,学生就会惧而远之,心怀戒备,不愿讲心里话,不愿听或听不进你讲的道理,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四、说服教育要注意环境场合
应当说,任何说服教育都是在某种环境中进行的。教师在说服教育时不可忽视环境的因素,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环境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如学生早恋,这种情况就不适合当众说服教育,如果老师毫不留情把事情公开化,本来心理比较脆弱的青少年就可能破罐子破摔,这样—来,结果适得其反。当然该在全班或全校说清楚的事情,若私下解决,就不能伸张正义,集体的正义就树立不起来,对其他的同学有害,就犯错误的同学本人也无好处。
五、说服教育要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办法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对人或对事的态度是否容易改变,这与他的性格、气质、能力等个性特征都有一定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的时候,要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像高年级的学生已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念,开始具备自我教育的基础,因此说服教育要作更多的理性分析,讲清道理,尽量避免“声色俱厉”;低年级的学生,其行为主要是以情绪、临时动机为基础,因此说服教育要具体就势,应该怎样,不应怎样,要形象具体,不可笼而统之;对于“吃软不吃硬”或脾气倔强的学生,教师要力求心平气和、耐心细致,多作鼓励,切勿顶牛。总之,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要采取不同的说服教育方法,提高说服教育的艺术。那种千篇一律的做法,在工作中确实应该摒弃。
六、说服教育时要注意时机
青少年的思想是非常活跃的,情感也是非常丰富的。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性格特点,来创造和抓住这些说教机会,广泛开展说服教育工作。教育时机的把握,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多注意观察,多思考,要从平常中看出不平常,从正常中看出异常,从可预见的变化中看出施加教育的契机。使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所以,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发现和把握教育时机,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