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晨明
摘 要:长期使用汉字作为正式的文字而只在短时期内使用喃字作为官方文字,是越南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显著特征。可以说,汉字以及越南人在汉字基础上创制的喃字,是越南古代文化大厦的基本构成因素和承重框架,而在越南吸收以儒学为主的古代中国文化的意义上,汉字起了关键的作用。越南的汉字直至20世纪50年代才被废除。本文介绍了华裔越南诗人莫天赐创作的汉文诗集《河仙什咏》,读者除了可以一睹诗人妙笔生花的汉文诗以外,还可以欣赏到昔日越南坚江省河仙市的美丽景色。
关键词:越南 莫天赐 汉文诗 河仙 景色
基金项目: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南亚西亚研究中心“越南古汉文诗歌研究”项目(项目编号: DY2015YB03)
引言
越南的古代传统,尤其是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汉字广泛而又长期的使用而得到继承和发展的。古代各个文化领域统一为一个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的文化总体,也有赖以汉字作为基础。正如越南著名的史学家陶维英所说的,汉字是“越南文化宝库”。[1] 这对越南古代文学而言,尤其如此。 [2]
本文研究的汉文诗集《河仙什咏》是莫天赐大约于1736年在越南创作的一部汉文诗集,并于1737年刻板印刷。越南著名文学家潘辉注评价此作品 “媚人、美丽、可读”。[3]
1 莫天赐家族简介
莫天赐(1718~1780)名琮,字士麟,号树德轩,母亲是越南人裴氏。越南河仙城总兵莫玖之子。康熙四十五年(1706)生于柬埔寨陇奇,后转居越南河仙。其父莫玖死后,袭父职,又提升为 “钦差都督琮德侯”,进一步开拓河仙。曾兴建“孔子庙”“招英阁”,办“义学”。有诗集《河仙什咏》传世。[4]
其父莫玖(1655~1735年)又名绍原,雷州市(古称海康县)白沙镇东岭村人。出身贫寒,胸怀大志。大约在17世纪70年代率领一批仁人志士从广东南逃到真腊 (柬埔寨)的南荣府,建立了七社村。居民相传有仙人出没于河上, 这个地方被当地人叫作“河仙”。[5]
雍正十三年(1735年),莫玖病逝,其子莫天赐继位, 子承父业, 继续开发河仙, 使河仙外贸更加发展,经济更为繁荣。莫玖子孙三代,为越南阮氏开疆拓土,立下殊勋,阮氏王朝特颁诏在河仙屏山麓修建 “忠义祠” 纪念。河仙后来成为越南南部的一个重要港口, 风物繁华, 商船辏集, 有“小广州”之称。[6]
2015年7月10~12日,河仙市举行 “开镇上柱国大将军武毅公莫玖(1735~2015)” 逝世280年祭祀大典。其目的是让越南民众重温整个建国和卫国的历程,从中接受民族优良道义的传统教育并发扬光大。同时,纪念莫玖开拓和发展河仙的伟大功绩,鼓励子孙后代继续建设和发展河仙,为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事业做贡献。[7]
2 越南坚江省河仙市简介
坚江省是位于越南版图最南端的省份之一,首府迪石市,属湄公河三角洲地区,面积6269平方千米,北与安江省、柬埔寨相邻,南接金瓯省,西邻泰国湾,东邻芹苴市。坚江外海还有100多个大小不一的岛屿。根据2012年的人口统计,坚江省人口近1,726,200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272人,其中城市人口近471,200人,农村人口1,255,000人。1975年后成立坚江省至今。坚江省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地处泰国湾区域,濒临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因此,坚江拥有许多便利的条件与本地区各国扩大经济往来,同时作为越南南部以西各省与外界联系的 “桥头堡”。
河仙市位于越南南部以西沿海地区,在17世纪,莫玖开拓越南南方时,属于河仙镇地盘,18世纪初莫玖归顺阮主。明命时期,河仙是南圻(南方)六省之一。
现在的河仙是越南最南边的一座美丽城市。从前,越南封建王朝曾把河仙列为越南美景之一,如今,莫天赐描述的《河仙什景》当中的许多景物已经发生了改变或不复存在,但自然造物依然赋予河仙诸如父子石、石立山、石洞、东湖、玉山、鹿角浴场、三宝寺、四株椰树、莫玖陵等许多秀丽的景点。
3 从《河仙什咏》欣赏河仙昔日景色
《河仙什咏》是由莫天赐大约于1736年在越南创作的一部汉文诗集,并于1737年刻板印刷。莫天赐随后在《河仙什咏》的基础上用喃字又创作了一部《河仙什景曲咏》,有11首喃字诗共422句。《河仙什景曲咏》与越南黎朝著名文学家邓陈琨创作的412句的《征妇吟曲》齐名,并且比越南后黎朝诗人阮嘉韶的代表作品——356句的《宫怨吟曲》还长。《河仙什景曲咏》当时没有得到刻板印刷,后来被诗人东湖发现,经过在民间的收集和整理,于1960年公诸于众。本文主要对莫天赐的《河仙什咏》中的十首汉文诗进行研究。
莫天赐《河仙什咏》汉文诗的第一首是“金屿拦涛”:
一岛推嵬奠碧连,横流奇胜壮河仙。
波涛势截东南海,日月光回上下天。
得水鱼龙随变化,傍崖树石自联翻。
风声浪迹应长据,浓淡山川异国悬。
诗中描述了古时候河仙十大胜景之一的金屿岛,高大的岛礁,阻拦了来势汹汹的惊涛骇浪。金屿岛今属坚江省河仙市炮台坊。“金屿拦涛”这四个字寓意河仙虽然是一个小地方,但是却对阻挡当年阮氏王朝的扩张起到重要作用。
1831年保大皇帝下令修建岛上营垒,设置重炮。因此,该岛又名炮台。大金屿岛位于河仙镇以南的海滩上,周长193丈5尺,站立岛屿之巅,可以观赏海上景色,望见东湖和河仙市。岁月悠悠,古营垒已经变成一片废墟。现在,此处建起了一座豪华的炮台宾馆。2003年,该岛已经修建连接河仙港口的混凝土结构桥梁。
莫天赐《河仙什咏》汉文诗的第二首是“屏山叠翠”:
笼葱草木自岧嶢,叠岭屏开紫翠娇。
云霭匝光山势近,雨余夹丽物华饶。
老同天地钟灵久,荣共烟霞属望遥。
敢道河仙风景异,岚堆郁郁树萧萧。
屏山似一面屏风几乎遮住了古时候河仙城的西面。此山也称“陵山”,因为山上葬有莫玖和其子孙之墓以及其他文武官员之墓。
屏山是“河仙什景”的第二个景点,此诗的题目与“金屿拦涛”相呼应,金屿为战略要地,屏山是安闲、清秀之处。诗中前四句描绘了屏山绿草如茵,树木郁郁葱葱、枝繁叶茂,云雾缥缈,重峦叠嶂之景色,五六句体现了作者为自己的权势而感到自豪,同时期盼自己的权利能如山冈一般牢固久远。
七八句作者想说屏山虽然无法与其他名胜相媲美,但是仅这一座小小的山冈和一片淡淡的绿色已足以。
莫天赐《河仙什咏》汉文诗的第三首是“萧寺晨钟”:
残星寥落向天抛,戊夜鲸音远寺敲。
净境人缘醒世界,孤声清越出江郊。
忽惊鹤唳绕风树,又促乌啼倚月稍。
顿觉千家欹枕后,鸡传晓信亦寥寥。
根据张明达的《河仙研究》一书,1737年刻印的 《河仙什咏》 中 “萧寺晨钟” 又名 “萧寺晓钟”。1753年为 《河仙什咏》 十首诗和韵时,阮居征改为 “萧寺晨钟”。关于萧寺的说法现在有三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萧寺在地藏山。根据《嘉定城通志》记载,地藏山位于河仙镇以北,距芙蓉山5里。山上有地藏寺,因此称作地藏山。第二种意见认为萧寺即现在的三宝寺,现坐落在河仙市屏山坊方城路莲花村2组328号。第三种意见认为萧寺是古时候的芙蓉寺,《河仙研究》的作者张明达通过研究肯定地认为萧寺就是芙蓉寺。张明达表示《嘉定城通志》《大南一统志》均准确地描述了萧寺的位置,但是却错记为地藏寺。[8]遗憾的是芙蓉寺如今只遗留下一片残存的地基。
这首诗的破题 “残星寥落” 四个字十分得当。承题句立刻点明五更时分洪亮的钟声从远处的萧寺传来。上实句写内心清净的境界已逾越尘世之缘,下实句写清脆的钟声响彻远郊的江岸。两句立论句借用鹤唳与乌啼声,隐喻结论句梦境突然被搅扰,刚刚惊醒还在枕边迷迷糊糊、魂散未定时,忽然听到拂晓鸡鸣茫然惆怅的心境。
莫天赐《河仙什咏》汉文诗第四首是“江城夜鼓”:
天风回绕冻云高,锁钥长江将气豪。
一片楼船寒水月,三更鼓角定波涛。
客仍竟夜锁金甲,人正干城拥锦袍。
武略深承英主眷,日南境宇赖安牢。
江城河发源于柬埔寨王国,古时候高棉人称此河为 “普列克仙(Prekten)”,因为河边有一个名叫 “达仙(Taten)”的村子而得名。此河流自北向南流入越南,全长约23千米,流经河仙市的东湖海湾后汇入泰国湾。江城河与永济渠相连,是从珠督市至河仙市一条重要的水路。此河流亦是从后江输送生产生活用水至坚江省的运河。江城河与永济渠交汇处叫江城三岔口,此处正是古河仙镇的一处胜景,莫天赐曾以此作为诗歌的题目。
莫天赐管辖河仙镇时期,他下令沿江城河畔至珠岩山脚修建一条宽约1米,长约17千米的土垒,并部署几处屯堡以防真腊军队入侵。
“江城夜鼓”与“萧寺晨钟”是两首意义相似的诗歌,诗人东湖分析作者的心理:除了萧寺的钟声对江城屯堡的鼓声外,莫天赐还想说明:一景反映寺院的道德准则,一景反映堡垒的军事意识。这两首诗均刻画了河畔、营屯夜半三更的钟鼓声,凭借此钟鼓声警告敌人不得来犯,使家园能够稳固、民众安居乐业。
莫天赐《河仙什咏》汉文诗第五首是“石洞吞雲”:
山峰耸翠砥星河,洞室玲珑蕴碧珂。
不意烟云由去往,无垠草木共婆娑。
风霜久历文章异,乌兔频移气色多。
最是精华高绝处, 随风呼吸自嵯峨。
“石洞吞雲”是古时候河仙的十大胜景之一,今属河仙市美德乡。“石洞”还被称为“云山”,是立在沙石岗上的一块巨大石灰岩。
从河仙市中心沿柏油路向西南边境方向行驶约3千米,在通往柬埔寨的道路旁将会遇到耸立路旁杂草绿树丛中的“石洞”。沿阶梯往上走到达一个高大的洞口,可以看到许多奇形怪状的钟乳石。洞内有个不知什么年代形成的深入地下的岔洞和石壁上若隐若现的少女形象,已经成为“石生斩夜叉”神话故事的发源地。此外,洞内还有“仙山”古寺。相传古寺出现以前,莫玖时期此处是黄风真人道士修行的道观(后来修佛,改名黄风和尚)。“石洞”有东西两个洞口,因此洞内通风凉爽。凭借此山门可以观赏到云村全貌及远处口岸和鹿角的景色。
诗人东湖评论道:诗人借人间景色描述自然景观,“石洞”是一个天然景点,周边经常烟云缭绕,洞中有石乳,水甜溪清使人们联想到中国的桃源、天台、洞庭、岳阳等地,全是梦幻般的自然之景。诗境缥缈朦胧,半虚半实,半真半假;语言也因此变得玄妙模糊,致使人们无法分清明亮清晰的笔画,好似身处云封雾锁的境界。
莫天赐《河仙什咏》汉文诗第六首是“珠岩落鹭”:
绿荫幽云缀暮霞,灵岩飞出白禽斜。
晚排天阵罗芳树,晴落平崖写玉花。
瀑影共翻明月岫,云光齐匝夕阳沙。
狂情世路将施计,碌碌栖迟水石涯。
郑怀德的《嘉定城通志》是这样描绘珠岩山的:珠岩俗称辣椒滩,距离河仙镇以西22里半,山顶浑圆,山石嶙峋,一直延绵至海边。珠岩山礁石高峻突兀,有深水坑围绕在珠岩山左右两旁。水中有荧光石,还有许多红斑的蚶蛤。相传莫玖在创业初期来到珠岩山脚下拾到一粒直径约3.3厘米的大珍珠,价值连城,莫玖把大珍珠敬献给了皇上。珠岩海边有深渊,是鱼虾的栖息之地,成群的鹭鸶常常在水面觅食。
诗人东湖评论道:与第五首“石洞吞雲”相比,虽然都是石洞,“石洞吞雲”显得模糊,“珠岩落鹭”显得明亮、清晰。“石洞”之景注重写“吞雲”,“珠岩”之景注重写“落鹭”。尤其在黄昏时分,鹭鸶白色的羽翼更加明显。在这首诗中,作者借群鸟归巢之景比喻人们对祖国、家乡的思念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