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广
(河北省大名县畜牧水产局,河北 大名 056900)
小反刍兽疫诊治
潘文广
(河北省大名县畜牧水产局,河北 大名 056900)
小反刍兽疫是由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的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疾病。
小反刍兽疫主要感染山羊、绵羊、羚羊等小反刍动物,以山羊发病最为严重。本病主要通过直接、间接接触传染或通过飞沫传染,其传染源主要是患病动物和隐性感染动物,其中以亚临床型的病羊最为危险。患病动物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均含有大量病毒。
本病发病率高达100%,严重暴发时,患病动物死亡率为100%,轻度发生时,其死亡率不超过50%。本病幼年动物发病严重,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本病潜伏期为4~5d,最长的为21d。自然发病病例仅见于山羊和绵羊,绵羊发病一般较轻微,山羊发病则较严重,急性型病羊体温突然升高,发病第2~3d其体温达40~42℃,病羊口腔内膜轻度充血,继而出现糜烂,其下齿龈周围出现小面积坏死,严重病例坏死迅速扩展到齿垫、硬腭、颊以及舌部,坏死组织脱落后形成不规则的浅糜烂斑。病初患羊流水样鼻液,以后大量流黏脓性卡他样鼻液,鼻液阻塞鼻孔,造成羊呼吸困难。病羊鼻内膜发生坏死,眼流分泌物,出现结膜炎,多数病羊严重腹泻或下痢,其迅速脱水,并出现咳嗽、呼吸异常。怀孕病母羊可发生流产,一些康复山羊的唇部有口疮样病变。
患羊有结膜炎、坏死性口炎等病变,严重病例炎症可蔓延到硬腭及咽喉部。
病羊皱胃常出现病变,而瘤胃、网胃、瓣胃很少出现病变,病变部位常出现有规则、有轮廓的糜烂,其创面呈红色、出血。肠可见糜烂或出血,结肠直肠结合处有特征性线状出血或斑马样条纹。
病羊淋巴结肿大,脾有坏死,鼻甲、喉、气管等处有出血斑。
4.1 初步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依据实验室诊断。
4.2 实验室诊断 可采用病毒中和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诊断。病原可采用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免疫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流免疫电泳试验、组织培养和病毒分离进行检查。血清学方面可采用病毒中和试验、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检查。
5.1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饲养方式与疫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加强饲养管理是预防传染病的前提,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才能保证家畜处于最佳生长状态并具备良好的抗病能力。
5.2 加强消毒 小反刍兽疫病毒可随患病动物的排泄物及分泌物排出体外,并污染环境。小反刍兽疫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其对乙醚、氯仿等较为敏感,加强消毒对防控小反刍兽疫有重要作用。防控小反刍兽疫可选用无机氯制剂、季铵盐类、强酸、强碱、醛类消毒药品消毒,消毒环境则可选用可佳、百毒杀、火碱、过氧乙酸等,皮毛、仓库等可进行熏蒸消毒。
5.3 免疫接种 对小反刍兽疫应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注射小反刍兽疫疫苗(小反刍血抗配合刀豆素)是预防小反刍兽疫的有效方法。
发病前期可使用羊瘟清(羊免疫球蛋白)或羊血清免疫肽、刀豆素,配合头孢噻呋钠进行治疗。发病中后期可使用羊血清免疫肽、刀豆素并配合地塞米松进行治疗,一天一次,连用2 d,预防时用量减少。
治疗本病也可采用羊专用免疫球蛋白+地塞米松注射液+聚肌胞(聚肌胞用生理盐水稀释)混合后注射(多点注射的吸收效果较好),一般注射2次即可,病情严重的最多打3针,如有并发感染,可配合抗生素分点注射。■
S855.3
C
1001-8964(2016)04-0048-02
2016-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