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蕾
(黑龙江省图书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90)
“互联网+图书馆”的理论框架及创新发展战略
花蕾
(黑龙江省图书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90)
“互联网+”对图书馆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分析“互联网+图书馆”理论框架与实施原则的基础上,探索了“互联网+图书馆”的总体发展思路,以及“互联网+图书馆”的创新发展战略。
图书馆“互联网+”理论框架发展战略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不仅引发了广泛的技术变革,也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思维方式。2012年于扬首次提出“互联网+”的概念,指出未来所有行业、产品和服务都将实现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指出“互联网+”的战略目标,就是促进物联网、大数据、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结合,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创新环境的形成创造条件。从我国图书馆行业的发展历程来看,任何一项新技术、新理念,都会引起图情界的广泛关注,并且对图书馆的管理服务带来影响。“互联网+”思维的应用,有望从理论、技术层面解决图书馆长期存在的难题,突破图书馆的发展瓶颈[1]。设计完善的“互联网+图书馆”规划方案,是保障“互联网+”在图书馆领域应用的必要措施。目前我国已经开展了“互联网+图书馆”顶层设计工作,但是由于对“互联网+图书馆”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需要解决资源整合、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图书馆人要顺应时代潮流,尽快引入“互联网+”这一创新驱动引擎为图书馆服务,深入研究“互联网+图书馆”的理论框架,制定可行的创新发展战略,真正实现图书馆服务的转型升级。
1.1改变信息传播环境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规模与速度空前增长,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和交流方式,实现了全球信息的交互共享。根据我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6年3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底,我国网民规模突破6.5亿,同比增长超过6.2%。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大量数据的产生、存储与传播,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不同行业的深度融合。图书馆传统的服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纸质图书转化为可供在线传播的数字化资源,具备扩展性、操作性的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它使得各类馆藏资源被制成文本内容,借助搜索引擎为读者提供高效信息服务,也融合了信息咨询等全新功能。
1.2促进图书馆空间再造
“互联网+”的本质为创新发展,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实质就是通过异质融合实现多赢[2]。“互联网+”时代图书馆不再将互联网作为单纯的技术工具,而是关注新技术、新媒体对精准用户服务的作用。“互联网+”具备的技术兼容性,以及不同行业融合的利他性,有助于图书馆选择最有利的发展模式,也有助于图书馆树立空间合作共赢的新理念,全面改善和提升技术、资源、管理、服务系统,形成协同合作、优势互补的全新空间形态。同时“互联网+”思维融入图书馆,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为图书馆空间结构变革提供了平台,也衍生出全新的服务内容。
1.3催生智慧图书馆研究与实践
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卫星通信、智能传感、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突破了信息传播的空间和时间阻碍,催生了“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等新概念。2004年加拿大部分图书馆构建以“智慧图书馆”命名的图书馆联盟,引发图书馆界对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与关注。“互联网+”时代不同行业的互通互联,使得图书馆的各项业务更为智能化,也为智慧图书馆研究的深化提供了条件。我国近年来虽然建立了普遍的网络图书馆,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智慧图书馆研究与实践上还存在差距,如何更好地利用智能化技术是现阶段图书馆研究的主题。
“互联网+图书馆”为图书馆发展插上了翅膀,创造了以用户为中心的全新业态。“互联网+图书馆”的规划实施,应该结合相应的理论框架和基本原则,以不同体系与机构的协同创新,确保“互联网+图书馆”目标的实现。
2.1“互联网+图书馆”的内涵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图书馆与互联网的融合成为业界研究的重点[3]。“互联网+图书馆”属于“互联网+服务+创新”的模式,是“互联网+”与行业领域结合的分支,也是“互联网+”思维在图书馆服务中的体现,有助于突破图书馆领域的发展瓶颈。“互联网+图书馆”不仅体现在技术、管理和服务方式的革新上,更体现在多学科融合、文化结构重塑和坚持以人为本方面。近年来,我国图书馆界举办了多场学术研讨会议,如由华中科技大学主办的“互联网+下的图书馆知识空间建设”研讨会,[4]倡导以开放、共享的思维,建设用户可以自主、有序选择阅读资源的知识空间。我国部分图书馆也制定了相应的“互联网+图书馆”行动计划,尝试从信息共享、业务重组、跨界融合等层面提供创新服务。
2.2“互联网+图书馆”的理论框架
自国务院推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各级政府与行业协会从顶层设计角度考虑,制定了相应的“互联网+”行动方案,促进了我国“互联网+”事业的发展。“互联网+图书馆”属于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从知识服务、文化建设、管理制度、资源整合等方面,基于顶层设计理论进行统一规划部署,结合图书馆发展实际,凸显其在资源储备和信息服务方面的优势。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应该明确现阶段的发展目标与要求,实现与企业、用户、政府部门的密切合作,保障资源、服务、管理、文化等方面的协同发展,实现技术、法制、理念与方法等多项因素的有机结合。根据我国行业协会制定的“互联网+”顶层设计理论,笔者从整体性战略规划的角度,设计了“互联网+图书馆”的理论框架(见图1),结合科学、系统的保障体系与功能体系,以不同体系之间的协同作用,推动图书馆服务与管理创新。
图1 “互联网+图书馆”的理论框架
2.3“互联网+图书馆”的实施原则
结合我国图书馆的服务理念与发展要求,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基于“互联网+”重构图书馆关系结构和业务流程,将“互联网+”作为图书馆创新发展的突破口,实现图书馆产学研协同创新。“互联网+图书馆”的规划实施,必须紧密结合时代脉搏,结合图书馆中长期发展目标,集中解决“互联网+”建设中存在的关键问题[5]。而“互联网+图书馆”计划的实施,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用户参与、协同创新、智慧互联的原则。在当前“互联网+”理论体系尚不成熟的条件下,图书馆必须围绕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服务项目,制定阶段性发展规划,选择合适的创新发展试点,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积累经验。在实践过程中注重用户参与和用户体验,以开放互联、协同整合的方式,实现多行业、多领域的有效信息交互,保障图书馆服务的智能化与个性化。
“互联网+”促进了生产生活要素的变革,图书馆的服务形态、技术方式与资源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结合“互联网+”的“开放、互联、创新、共享”特征,笔者认为“互联网+图书馆”的发展应该遵循以下思路。
3.1实现图书馆业务创新重构
“互联网+”实现了不同行业领域已有模式、流程与关系的重构,实现了传统行业突破性的结构调整,也促进了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互联网+图书馆”本身也属于对图书馆业务进行重构的过程,需要图书馆大胆设想、放开思路,通过对已有资源、服务、管理等进行重新定义,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以更好地推行“互联网+”,形成全新的图书馆生态。图书馆一方面应该改变固有的服务模式,由被动服务向研究性服务转型,实现服务流程、服务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另一方面,图书馆应该积极引入新技术,通过技术研发提升信息检索、系统互联等方面的创造力,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易用的体验。
3.2积极推进跨界交流合作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跨区域、跨行业融合,不同机构之间可以通过数据共享、信息互通实现深度融合。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机构,在信息收集、文献管理与知识服务方面,与其他机构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然而搜索引擎、信息传播工具的出现,使得图书馆服务逐渐边缘化[6]。这就需要图书馆利用“互联网+”思维重新进行功能定位,以开放共享的理念,引入先进技术与设备,实现不同行业、不同机构的平台衔接和数据共享,联合图书供应商、移动运营商等共同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实现跨领域、跨专业资源融合,进一步拓展图书馆的发展空间。
3.3以集约发展开创新格局
易观国际于扬曾经指出“当前所有的传统服务都将被互联网所改变”。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提升了信息传播速度,改变了信息交流环境,也倒逼图书馆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7]。“互联网+图书馆”本身属于一场盛大的变革,重点在于改变图书馆不适应新环境的领域,拓展信息服务范围。目前图书馆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应该以服务模式转变为核心,以融合创新为主导,通过结构优化、资源整合、空间重构提升核心竞争力。“互联网+”为图书馆与其他领域的协同合作提供了条件,也要求图书馆依托集约式发展,综合不同行业、学科的信息资源,创造互补、优化、和谐的全新知识服务格局。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增加了信息获取渠道,弱化了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现阶段图书馆应该把握“互联网+”发展趋势,树立适应“互联网+”需求的思维模式,积极建设融合图书馆,培养符合创新服务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全面提升图书馆的综合竞争实力。
4.1树立全新思维模式
图书馆应该紧随时代发展脉搏,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积极树立全新的思维理念与模式,全面提高知识服务效能,满足互联网时代用户的多元化需求。一方面,图书馆应该树立跨界思维,突破不同专业、不同学科背景的界限,加强与出版社、书商的合作交流,通过多方资源整合创新业务流程。图书馆必须树立平台思维,打造用户之间可以自由交流、分享的知识平台,保障图书馆各项业务与读者需求的关联,通过对用户潜在需求的深入挖掘,形成互利共赢的生态圈。另一方面,图书馆应该树立人本思维,坚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注重图书馆不同服务环节与用户需求的匹配度,在与用户深入交流的基础上为他们其个性化服务。
4.2建立融合图书馆
“互联网+”与图书馆的融合,促使图书馆更加注重数据资源的整合,更加注重基于用户需求的资源管理,以及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的智能化。融合图书馆就是以数据资源融合为主要特征,以信息交互、人人互联为基础,以不同类型信息服务机构的智慧联通,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新形态。构建融合图书馆利用了物联网、云计算、智能感知等技术,能够嵌入到用户需求产生、分析、解决的全过程,基于用户驱动与数据挖掘,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个性化、专业化需求,其基本架构如图2所示。它是结合云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的特点,将“互联网+”作为战略目标演变而来的,坚持协同创新、互通互联的原则,能够保障图书馆各项业务的一体化,也是智慧化、高品质、即时性的全新图书馆服务模式。
图2 基于“互联网+”的融合图书馆架构
4.3培养创新型人才
“互联网+”时代图书馆用户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图书馆员必须紧跟新思维的发展,掌握必要的业务知识与技能,成为适应“互联网+图书馆”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图书馆首先需要建设完善的培训体系,开展有针对性的业务技能培训,要求图书馆员加强学习与实践,结合用户需求改进服务方式,以适应读者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其次,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各类互联网平台,提升宣传推广力度,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4]根据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实际需求,广泛征求馆员与用户意见,制定科学的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结合工作绩效、业务水平等对图书馆员进行综合考量,挑选真正符合要求的专业人才,为“互联网+图书馆”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互联网+”融合互联的强大功能,以泛在网络为基础,为图书馆用户提供了信息交流共享的新途径。信息载体与信息环境的变化,更加要求图书馆借助“互联网+”思维,改善空间结构与业务流程,以开放、创新、共享的原则,为用户提供及时、交互的信息服务,提升用户服务体验。图书馆不仅需要借助互联网做加法,也需要制定合理的“互联网+图书馆”发展战略,加快向智慧图书馆方向发展,真正提升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地位。
[1]文毅.中国国家图书馆与美国国会图书馆推进全民阅读比较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23):83-89.
[2]姜继业,张黎.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研究与对策[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9):39-40.
[3]邓新梅.“互联网+图书馆”的智慧化服务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98-100.
[4]刘芳.“互联网+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与转型发展[J].图书馆杂志,2016(8):42-48.
[5]贾西兰,李书宁,吴英梅.“互联网+图书馆”思维下的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J].图书与情报,2016(1):44-48.
[6]黄传慧.互联网+图书馆情景化用户偏好的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2016(4):78-81.
[7]杨三方.“互联网+”下图书馆服务变革与创新探讨[J].晋图学刊,2016(1):28-31.
花蕾女,1982年生。本科学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书目数据质量控制。
G250.7
(2016-08-11;责编:王天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