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和剑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图书馆,广东珠海519090)
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研究∗——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
余和剑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图书馆,广东珠海519090)
以问卷、面谈为主要调查方式,以信息素养教育涉及的主要内容进行数据调查,共访问了197名高职院校在读大学生。从调查数据可获悉:①网络已成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②信息利用率与创造性略显不足;③对信息素养教育认识不足;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伦理与法律意识。针对上述现状,提出4点建议:①图书馆仍是承担该课程的主体机构;②信息素养课程应该进行全面有效营销;③信息素养课程教学模式应进行改革;④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内容应突出高职特色。
高职院校信息素养信息伦理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不断变迁的教学环境,高校图书馆正面临着各种机遇与挑战。以高校图书馆开设的《信息素养》课程为例,从传统的《文献检索和利用》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基于Web2.0开发的网络课程《信息素养》课程,可见该主题一直在发展之中。但各阶段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前者,则多表现为: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简单,手段落后,知识陈旧,与实践有较大脱轨,故而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学生的信息素养没有得到显著提升,与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1];而后者则表现为:信息素养教育平台或者网站的媒体格式多为Word、PPT、PDF、静态网页或者课堂录像形式,用户体验性不强,吸引力不够,在实时性和交互性方面显得单薄。在此背景下,对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进行分析,获悉其问题要点,是对其课程进行改革的前提。鉴于此,作者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通过问卷、面对面访问等方式,进行了一次现状调查,希望所获结论能为该课题的深层次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the US Information Industry Association)主席Paul Zurkowski首次提出了“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IL)”概念:人们在经过培训后,能够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及重要信息源为其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决策提供信息参考的一项技术和技能,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及信息技能3个层次[2]。直到1989年,由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的一份名为《美国图书馆主席委员会关于信息素养的报告》(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Final Report)将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IL)定义为:具备一定信息素养的人,能够适时判断自身的信息需求从而开展搜索信息、组织信息、开发信息并能够有效地利用所需的信息资源。随后,Spitzer Kathleen L等学者认为:日异月新的信息时代意味着教育的方法和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并做相应调整,信息素养必然成为各级教育机构的发展重点。其教育内容是需要持有一个终身学习的决心,并需要不断地创新才能跟上时代步伐甚至超过现今水平,才可能真正实现“信息素养”教育。2015年2月5日,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理事会正式批准通过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英文版),作为其2000年制定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更新文件。《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设想信息素养将延伸学生学业中的学习范围,并与其他学术和社会学习目标相融合,所以这里给出的是信息素养的扩展定义,以强调动态性、灵活性、个人成长和团体学习。信息素养是指包括对信息的反思性发现,对信息如何产生和评价的理解,以及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并合理参与学习团体的一组综合能力。[5]近年,不少专家学者结合网络时代发展的特征,同时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信息素养”的新含义提出了新的观点。如黄如花认为:大数据时代数据素养是信息素养的一种扩展;杨鹤林认为:信息素养是一个面向WEB2.0环境的综合素养框架。
由上述可见,对“信息素养”的探索一直是热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信息素养”有了更多的含义延伸。但笔者认为:无论其含义如何阐述,其核心主题不会变——信息素养是一种基本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
当前,信息素养研究,特别是高校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研究日益迫切,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网络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创新以及网络商务传播技能的掌握,最终将终生影响学生科研和创业活动。对高职院校而言,这种情况则更为迫切。在我国相当部分高职院校的前身多为中专学校、技校和成人教育学校等升格或者改制而成,如本案例馆也是改制而成的高职院校。在升格或改制之前,很多学校对图书馆并没有投入过多关注,甚至可能被忽略,因此一直以来多由图书馆承担的《信息素养》课程则更显薄弱,从而影响着广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水平。
2.1调查样本说明
课题组设计问卷,在案例馆内对广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方式以问卷为主,问卷共设置12个问题,问题包含了文化素养、信息意识、信息技能、网络信息环境、信息伦理等内容,问卷的派发方式是“随机”和“点定”相结合。其中“定点填写”设置在案例馆的书籍借阅处,由课题组的老师辅助接受访问的学生完成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共发出250份,回收197份,回收率约达80%,有效率达90%以上,专业范围涵盖案例馆8个二级学院(含文理类专业)。
2.2网络成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随着网络时代的普及,移动设备的广泛应用,高职院校的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有所变化,而同时也引起新的命题。在本次调查中,设置了“信息获取渠道的选择”,包括:图书馆、百度、Google。调查获悉数据显示:相对以往单一的“图书馆”获取信息模式而言,当前,大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则更显多样化。
表1 高职院校学生获取信息途径情况
上述数据显示,图书馆不再是高职学生的信息获取唯一渠道,也不是重要渠道,而更为熟悉的则是“百度”。在调查过程中,课题组老师对受访者进行了面谈,受访者均表示:百度更方便,直接上网即可,其搜索方式比较简单——想什么就搜索什么(自然语言检索)!“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的信息,也成为了受访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此外,超过一半受访者在检索信息时,使用了两种渠道或更多。
总体而言,“百度”的被选择率最高,从而可见,网络已经成为了高职院校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2.3信息利用率与创造性不足
“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并合理参与学习团体的一组综合能力”是新的信息素养的含义的重点之一,即用户在检索到信息后,还需能够真正地利用信息帮助自身解决一定的问题;同时还能够重组信息,创造出新的知识点。高职院校学生所检索的信息内容则在某程度上反映出该问题的现状。课题组在问卷和访谈中设置了“利用网络查找哪些信息?”及“从习惯使用渠道所获得的信息是你所需的吗?”问题。如表2和表3所示。
表2 高职院校学生信息内容需求情况
注:“其他”选项是受访者填写的内容,或是访谈中进行笔录的内容(下同)。
表2显示,高职院校学生使用网络更多的是为了“课程作业”,其次是“生活娱乐”“新闻报道”,该情况和普通本科大学生的情况大致相同——“大学生使用网络更多的是为了休闲、娱乐”。“其他”的一些内容包括了:生活知识、工作信息、自己所需信息等。
表3 高职院校学生信息利用情况
表3显示,高职院校学生认为“从习惯使用的渠道所获取的信息”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访问过程中,这些“实际问题”包括:兼职信息、考证信息、交通信息等生活、工作相关问题,但是用于学术科研或学习备考的有效信息则不多。同时,还对受访者进行了随机访问——是否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或加工?是否会使用一种或以上软件进行信息或数据分析?随机受访者对上述两大问题均表示没有接触。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学生的信息利用情况并不理想,虽然有七成受访者表示利用网络检索信息的目的是“课程作业”,但却只认为“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显然两者存在一定的排斥。换言之,尽管网络信息检索更方便,但是其信息的有效性与判断是需要学生们自身具备的一定“信息素养”才能进行有效的筛选,即“对信息的反思性发现,对信息如何产生和评价的理解”。同时,高职院校学生与传统本科大学生相比较,信息创造性能力则更显不足,相关的研究中显示:本科大学生有近四成(指样本总数的比例)使用3种软件处理已获取信息。但在本次调查过程中,随机受访者均对该问题表示没有接触,从网络渠道所获取的信息实际利用率并不高。
2.4对信息素养教育认识不足
信息素养教育的主体是大学生、研究生与科研人员。高职院校大学生是《信息素养》课教育的主体之一,该课程是一门提高综合素质的课程,但同时也具备了专业性特点,已经形成一定的课程体系。从调查情况看,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信息素养教育的认识略显不足,体现在《信息素养课程》、课程专业性及课程内容三大方面:
第一,对《信息素养课程》的认识不足。表4数据显示,超过六成受访者表示:“从未听说”。但案例馆从2011年开始,已经开展了《信息检索与实践》的教学工作,制定了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每年均作为选修课供学生学习,但仅一成多的受访学生曾经选修过。如表4所示。
表4 对《信息素养课程》的认识情况
第二,对信息素养教育的专业性认识不足。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用户需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才能在海量的信息中寻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信息,信息的价值才能更好地被利用。在调查过程中,更多的受访者倾向于“百度的简单检索”,对需具备一定信息检索能力的“数字图书馆”的使用则不多,表5显示,近四成受访者表示“从未使用过”,尽管也有四成受访者表示使用过,但深入访问后,他们的应用主要在“书籍续借”“书籍查找”“读书活动”,对专业性的数据库则没有更多的认识,而专业性数据库的利用能力恰恰是反映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标准之一。
表5 数字图书馆使用情况
第三,对信息素养课程内容的认识不足。本问卷调查中设置了“你希望从信息素养课程学到哪方面的内容?”。表6显示,超过五成的受访者表示能够与“毕业论文的设计”。同时,对受访者进行访谈,他们均表示:希望从课程中能够获得信息获取渠道,这些渠道能够最快找到他们所需的信息;但对信息的思考与判断则没有过多的重视,同时,对信息的二次开发和挖掘问题并不感兴趣。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学生对信息素养课程的认识只是一门简单的学习课程,能够解决学习的问题,从而忽略了该课程的全部含义。
表6 信息素养课程内容的认识
信息素养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及信息技能3个层次,“简单学习信息的获取与加工”只是该课程的内容之一。该课程的核心是一种信息意识与技能的综合培养,而广大学生对其认识的不足,不利于高职院校信息素养课程的开展,从而影响着学生们的信息素养的培养。
2.5具备一定的信息伦理与法律意识
曾有相关研究指出,大学生受教育程度与知悉版权法成正相关性,被问及“是否知道版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时,47%(指相关研究样本数据,下同。)选择了“是”;30%的大学生“不知道版权保护方面的具体法律”,23%的大学生“表示从未关注过”。该研究结果和本次课题组的调查结果大致相同,问卷设置了“信息(包括网络资源和纸版资源)使用时的考虑因素”选项,七成的受访者选择了“分享信息与知识”,65%以上的学生选择了“合理合法使用信息”,超过五成学生选择了“不传播虚假信息”。同时,两个以上选择的学生则达64.5%。此外,还有部分学生表示使用信息时,会注重“信息的正确性”“信息的有效性”等因素。如表7所示。
表7 信息伦理与法律意识情况
上述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相对传统本科生而言,起步较迟(教育部1982年2月发出《印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各方面均显不足。但在网络时代、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素养”已经与广大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据此,笔者提出以下4点建议,希望能够为高职院校的信息素养课程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3.1图书馆仍是承担该课程的主体
调查数据发现,网络虽然已经成为了高职院校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但是仍有超过五成的受访者认可图书馆作为信息来源的渠道。由此可见,“图书馆”仍是学校的主要信息服务中心。信息素养教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机构ACRL认为最好是由图书馆员讲授信息素养课程。图书馆比任何一个学术机构都适于实施这种训练。鉴于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图书馆是承担《信息素养》课程的授课主体,图书馆自身具备了这种能力。
3.2信息素养课程的营销
“从未听过”“从未使用过图书馆数据库”等,从这些受访者的选项看,高职院校虽然已经开设了信息素养课程,甚至已经有一定的时间,如本案馆2011年已经开始至今已经5年,但调查结果仍是不乐观。因此,若要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水平,笔者认为《信息素养》课程的宣传与推广不可或缺。《信息素养》课程是一门综合素质的课程,与专业课有着一定的区别,其授课主体往往是图书馆,若没有一定的宣传与推广,受众群是非常有限的。该课程的宣传和推广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1)融入新生入馆教育,每年图书馆均会开展新生入馆教育,这是非常好的宣传时间点,向其推广课程;(2)走进教室,获得一线教师支持,利用学生会议、学习探讨等时间,以精、快模式向广大学生推广该课程;(3)争取学校支持,注重该课程的内涵,努力争取让该课程成为必选课;(4)定点定时推广,在数字图书馆的显著地方打广告,吸引更多学生的关注。
3.3信息素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
《信息素养》课程可以多模式进行,例如现在国外图书馆包括国内部分高校图书馆已经开展的模式包括:MOOC(慕课)形式,如清华大学图书馆的《信息素养——学术研究的必修课(通识版)》;网络课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基于Web2.0开发的网络课程《信息素养》课程等。高职院校的《信息素养》课程教学模式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改革,教学平台可以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提供更方便的学习平台,如MOOC、APP等方式;教学效果可以利用学分制度进行课程学习效果管理;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图书馆搭建讨论组,分散与集中学习方式并存。
3.4突出高职特色信息素养课程内容的设置
《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2015,英文版)指出:信息资源反映了创建者的专业水平和可信度。高职教育具有“高等”与“职业”两大特点,因此《信息素养》课程内容的开设需与传统的高等教育有一定的区别,要抓住高职教育的特点,加入符合其教学需求的内容,这样才能有效地在高职院校进行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是一项贯穿每个学生终身学习的技能,是一种意识。高职院校的《信息素养》课程起步虽较晚,但随着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它将是高职教育中不可缺的一门综合素质课程,并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不断获得完善,这将有助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提升。
[1]胡纬华,吴晓伟,娜日.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实证研究[J].现代情报,2010(8):135-140.
[2]Sirje Virkus.Information Literacy A Literature Review[EB/ OL].[2007-3-2].[2016-6-2].http://www.learnhigher.mmu. ac.uk/research/InfoLit-Literature-Review.pdf.
[3]Information Literacy[EB/OL].[2016-6-15].http://en.wiki⁃pedia.org/wiki/Information_literacy#cite_note-2.
[4]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Final Report[EB/OL]. [1989-1-10].[2016-6-15].http://www.ala.org/acrl/Publ ications/whitepapers/presidential.
[5]韩丽风等.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6):118-126.
[6]黄如花,李白杨.数据素养教育:大数据时代信息素养教育的拓展[J].图书情报知识,2016(1):21-29.
[7]杨鹤林.元素养: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新标准前瞻[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3):5-10.
[8]娜日,吴晓伟,吕继红.国内外信息素养标准研究现状与展望[J].图书情报工作,2010(3).
[9]刘红祥.安徽省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D].安徽:安徽大学公共管理专业,2013:9.
[10]王群,邓世豹.大学生版权意识现状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3(1):125-128,57.
[11]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Working Group on intersectionsofscholarly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Intersections of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creating strategic collabora⁃tions for a changing academic environment.Chicago,IL: 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 2013[EB/ OL].[2016-7-28].http://acrl.ala.org/intersections/.
余和剑男,1979年生,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数字图书馆。
G258.6
*本文系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移动微课的信息素养APP设计与实现”(项目编号:GDJG2015071)研究成果之一。
(2016-08-09;责编:杨新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