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晓秋
浅谈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
衣晓秋
培育具有当代工匠精神的大学生,是全面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具有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其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应该融入工匠精神。本文在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外延的基础上,分析了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并提出通过实现高职教师对工匠精神的全面理解和践行、推动工匠精神与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个性化融合、构建工匠精神与高职学生思政教育融合的校园文化几个途径,切实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过程中。
高职学生 工匠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 实现途径
所谓工匠精神,是一种在设计上追求别具一格、在品质上力求精益求精、在技艺上坚持精雕细琢的品质。这里既包含精湛的技艺,也包含严谨认真、耐心坚持的工作态度,还包含对职业的认同感,敬业、专业、谦恭[1]。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一)工匠精神对实现民族复兴有重要推动作用
民族复兴的本质,不只是经济总量的增长,而是文化和文明的复兴。不可否认,经济水平确实是衡量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但不能决定一切。民族的复兴涵盖了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很多方面,产品质量也是其中重要的方面。回顾世界文明史,我们可以看到在世界贸易中,如果某个国家生产的产品被其他国家广泛认可进而欣赏推崇,那么它就能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工匠精神于今日的重大意义也在于此——无论是工匠精神所体现的职业素养,还是它所生产的产品,都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尊严,关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2]。
(二)工匠精神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主题相辅相成
工匠精神所包含的内涵则与该理念有共同的指向。“双创”要求有创新理念和创新精神的引领,不过从长远发展来看,创新中还需要包含一种贯穿始终的东西,这就是工匠精神。可以说,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是既相互联系,又互为补充的。一方面,创新精神需要工匠精神的支撑,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制造出品质优良且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另一方面,创新精神又为工匠精神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创新精神更强调灵活的思想和无限的创造力,而工匠精神则更强调在细节上的雕琢,强调一种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态度。在目前双创的背景之下,工匠精神的融入能够很好地促使传统经济的转型。
(三)工匠精神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众所周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同时,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也是工匠精神的内涵。正所谓干一行爱一行,不论身处什么岗位,都要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在我们全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可以融入工匠精神的内涵。大学生是未来职场的主力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因此需要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品质,而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与每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密不可分,因此可以将这种精神的培养融入到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3]。
(一)有助于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是为国家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的一个主要渠道。当前我国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阶段,伴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朝着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方向转变,我们迫切的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一线技术性人才。因此中国要想实现制造业的创新发展,特别是高顿制造业的发展,就需要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工匠[4]。所以,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一种客观需要。
(二)有助于推进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通过之前的分析,可以看出,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如今的职业教育中是一个必然需要。当代的职业教育可以说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教育,就是以培养多样化的高水平一线技能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是推动经济乃至社会的发展关键。然而从目前职业院校的现实情况来看,仍存在很多重视技能教育而轻视职业素养培育的现象,缺乏对于工匠精神的重视。这种现象的存在会使得学生容易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后成为缺乏职业素养的技术人员,这就违背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因此对于这种现象要及时纠正,让工匠精神扎根于职业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在获得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能收获宝贵的精神资源。
(三)有助于提升高职学校学生的职业素养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毕业生们普遍面临着就业难、适应难、晋升难的问题。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之下,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就成为了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非常看重的素质。职业素养是一种内在的规范和自我要求,它主要不是依靠法律或者制度的限定,而是来源于“道德的力量”,是从业者在工作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综合素质。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积极乐观、团结合作、忠诚、奉献等等都是良好职业素养的关键词,可以说,工匠精神所反映的正是职业素养的一种极致和升华,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思政教育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
(一)实现高职教师对工匠精神的全面理解和践行
高职院校的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者,要实现工匠精神的培养与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结合,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必须要对工匠精神有准确、全面的理解,并在工作中积极践行。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方面,从教师自身来说,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与时俱进,同时也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身认识问题的高度。通过自学专业书籍,学习国家政策和领导人的系列讲话,关注时事新闻,积极参与培训等方式来实现对工匠精神的全面理解。另一方面,从学校层面来说,应该多给教师提供接受培训和熏陶的机会。比如邀请企业名师或者民间的能工巧匠跟教师开展座谈。企业名师往往具有更多的职业技能和较高的专业素养,而民间的工匠们往往拥有对工匠精神的朴素理解,这种交流可以帮助教师打开思路,有助于实现教师自身思想认识的升华,同时也有利于教学方法的创新。
(二)推动工匠精神与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个性化融合
要实现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融合,就要在高职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中去寻求两者的融合点。其实工匠精神的内涵和高职思政教育的许多内容都有着相通之处,比如工匠精神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工匠精神不是全新的概念,更不是舶来品。自古以来我们就有许多追求精益求精的匠人,比如鬼斧神工的鲁班,比如熟能生巧的庖丁等,可以说工匠精神一直流淌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另外,红色文化中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劳模精神等等所体现出的坚定理想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品质也是当代工匠精神的又一个写照。所以说,将工匠精神与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进行融合,既拓宽了工匠精神的内涵,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践行工匠精神,也能够提升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5]。
(三)构建工匠精神与高职学生思政教育融合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的建设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方面,只有创造出教育人的环境,才能使教育获得预期的效果。想要实现工匠精神与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融合,就要以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引导,通过设计多种多样的校园活动,营造工匠精神的氛围,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具体来说,可以借助举办职业技能竞赛、专题教育等专业形式,也可以通过微电影展播、征文大赛等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络、橱窗、微信公众平台、图书馆等阵地进行传播。既要实现活动形式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新颖化,又要体现专业性和目的性。同时也要主动倾听学生们的反馈,不断推陈出新,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1]阳桂桃.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推进途径探索[J].中国培训,2016(12):15~16.
[2]王京生.人们为什么赞赏工匠精神?[EB/OL].2016(05):10.http://www.gov.cn/xinwen/2016(05):10.content_5071919.htm.
[3]张坤晶.论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职教通讯,2016(16):32~35.
[4]平建雄.浅谈技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职教视点,2016(18):21~22.
[5]叶桉,刘琳.略论红色文化与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J].职教论坛,2015(34):80~85.
衣晓秋(1990-),女,河北邢台人,研究生,天津市职业大学,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