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雯
中国古代礼制建筑伦理实践略论
陈 雯
通过考察中国古代礼制建筑的工程实践,得知历史上许多优秀的工程彰显了工程美德,蕴涵着工程决策伦理、工程制度伦理和工程责任伦理的理念,为研究当代工程伦理提供了启示。
中国古代礼制建筑 伦理实践 历史考察
当代的工程活动由早期人类工程活动发展而来,知史可以鉴今,只有考察历史上的工程活动,才能更深刻地领略和分析当代工程实践及其问题。本文将分析我国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礼制建筑的工程实践,并对历史上的工程活动进行伦理审视,进而为研究当代工程伦理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在我国,建筑是一项古老的工程活动。早在史前时代,我国的先民们就开始了原始的建造,建房可以视为最早的工程活动。当时的建筑工具主要是石刀、石斧等石器,以生土、树木、石材等天然材料作为建筑材料,全部采用人力挖掘、搬运、烧制、搭建、修葺,分工简单。当时工程效率低下,历时很长。我国典型的早期房屋建筑是以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为代表的南方湿润地区的干阑式房屋和以陕西西安半坡为代表的北方地区的半地穴式房屋。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建筑鲜明地折射出伦理型的礼制文化[1],最为典型的礼制建筑莫过于作为封建王权象征的都城建筑、宫殿建筑、祭祀建筑和坛庙建筑了。
第一,都城建筑。古代都城代表一国的规模与精神,为一国精华之所聚,是王权统治的象征,也见证了一个王朝的兴衰。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城市早在夏代就已形成。《周礼·考工记》对周代都城的形制做了这样的记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久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都城的规划与选址,既要满足居住和生活功能,又要考虑水文、地质、交通、城防等因素,大都经相土尝水而落成,依山、绕水、傍势。秦咸阳、汉长安、隋唐长安、南京、北京这些古都,都是古代城市建筑中的精品。
第二,宫殿建筑。中国古代是封建专制社会,皇权至高无上,皇帝处理朝政和日常起居的宫殿建筑是典型的工程样式。在布局方面,宫殿建筑遵循前殿后宫(前朝后寝)、左祖右社、中轴对称、三朝五门的建筑文化(制度),是对中国传统礼制的恪守,体现着伦理意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兴建的阿房宫,已具备了惊人的规模。汉长安城的宫殿几乎占了长安城一半的空间。秦汉以后,宫殿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现存的规模最大、最完整、也是最精美的宫殿建筑,首推北京的故宫。北京故宫的营造,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起,明成祖集中了全国的匠师,征调军民役工三十万人,以十九年时间始成规模,嗣后历代皇帝继续增修改建,才形成今天的面貌。太和殿位于三大殿之首,为王权、政权的核心之所在,坐落于高8米余的弥座台基上,殿面为开阔的十一开间,岔脊上装饰性的镇瓦兽有10个,为独一无二的最高等级。
第三,祭祀建筑、坛庙建筑。受礼制和宗法的影响,祭祀在官方和民间一直都深受重视,表达人们对天地的敬畏、对祖先的膜拜。各位皇帝都把祭祀视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祭祀建筑也在帝王都城建设中居于关键地位,要祭祖先、祭天地、祭社稷、祭日月。太庙是明清两代帝王供奉祖先的场所,是由前、中、后三大殿构成的三段封闭式院落。历代帝王庙是明、清两朝祭祀三皇五帝、各民族历代杰出帝王及有功德的文臣武将的场所,正中为景德崇圣殿,坐北朝南,面阔九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和故宫的太和殿同为最高等级规格,彰显了九五之尊的帝王体制。北京天坛是北京“天地日月”四坛之首,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其中每个建筑的营造都依礼而建,祈年殿更是我国古代祭天文化的结晶。
上述典型的礼制建筑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工程共同体集体行动的伦理特征。就工程决策而言,这些礼制建筑是封建统治者意志的物化表达,希望他们的江山能够千秋万代,建筑能永存,并体现皇家的威严和气度。最高统治者坐拥江山、掌握着一国最高权力,在表达王权的礼制建筑中注入了鲜明的等级观念,不仅建筑体量巨大,而且采用最高的建筑形制来修建(比如“九”、宫殿屋檐兽的种类最多、金黄色为皇家宫殿的御用色),渗透着皇权至上的政治伦理观、尊卑有序的等级道德观。在制度伦理方面,对于房屋的高度、间数、建筑材料、色彩、装饰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明确的规定,皇家建筑、官僚建筑、民居采用不同的标准,违反就要按律论处。责任伦理也深刻地体现在皇家建筑工程共同体集体行动中。能参与皇家建筑的设计、建设的人员都是技艺精湛的,有的还被封了官职,他们的地位比民间工匠要高。也正是由于建筑设计者和工匠是为皇家建造,在集体行动的过程中他们只要稍有疏忽,出现瑕疵或质量问题,就可能被论处,甚至生命都由不得自己掌控,从而更加重视责任,以伦理责任和法律责任确保工程的高质量。
尽管古代工程技术简单质朴,但充满智慧的设计、过硬精湛的技术和技艺、得当的组织和管理、严格的制度使中国古代工程共同体的价值目标趋同,工程共同体成员的物理距离、心理距离较小,管理者、施工者基本都同时在场,相对于当代工程,人与人的伦理关系未发生异化,工程共同体能够团结一致、产生较强的合力,创造出一项项优秀的工程作品,有的至今还在发挥着作用。其经验为研究当代工程伦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1]秦红岭.建筑的伦理意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工程共同体伦理问题研究”(2014SJD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