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龙伟
小学体育课中高年级“非正式群体”的特征及管理方法初探
袁龙伟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等,结合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并结合多年一线教学工作经验,对目前小学体育课中高年级非正式群体的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小学体育课上高年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总结出了可操作性较强的管理方法,为业内同行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小学体育课 高年级 “非正式群体”的特征及管理方法
体育教学中以年龄、性别、体能、技能、健康或特长等条件来分组,小组成员及组长相对固定,被称为体育课中“正式群体”,这种组织形式对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有很强的促进作用。“非正式群体”是指成员依照自己的喜好自发形成的,没有明确角色分工和权利义务规定的心理群体。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结合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并结合多年一线教学工作经验,对目前小学体育课中高年级非正式群体的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小学体育课上高年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总结出了可操作性较强的管理方法,为业内同行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本人对目前我校环西教学点六(3)班53个人,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访问观察研究。
本班女生23人,男生30人,女生相对较少,班主任是语文老师,在班主任的带动下,女生相对很爱看书,遵守纪律,班里的班干部多半是女生,以“卓马”同学为首,如:侯菁萍、龙银燕、秦微静、黄玲等,紧密团结在她周围。职责分工相对固定,属于“正式群体”,而男生则比较活跃,经数次访问,及课上观察,男生大概7-10人为相对正式群体,即以“郑毛量智”为中心的爱学习,各方面态度都比较认真的群体。
另外20人,则是“游击”派的,是非正式小团体,大致分两类。
(1)“蒋”派,以蒋正豪、蒋斌、周桂东为首,他们经常欺负同学,对抗老师,不守纪律,霸气十足。
(2)“刘”派,以刘林、马祖杰、唐深、伍成烨等为首,他们不求上进、贪玩,以破坏纪律、搞恶作剧为荣,常在上课时起哄,非常喜欢体育课,但自控能力差,上课不认真。
经过调查发现这些同学的家庭环境都相对较差:
蒋正豪--父亲长期在外打工,母亲是环卫工人,孩子功课无人问津,在家缺少管教,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刘林--父母长期再外打工,由爷爷奶奶照顾,缺少管教,自律较弱,但讲哥们义气。
这些同学一段时间组成一个小群体,玩打架游戏,老师们严管下就加入“郑”队或“卓”队学习一阵子,体育课上,小组学习时相对散漫,但只要“蒋”“刘”出马,又表现出非常的团队力量。
根据他们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在“8”跳长绳教学过程中,做了合理的分工。全班分成四队。“郑”、“卓”(正是群体的核心人物)、“刘”、“蒋”(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各为组长,意想不到的效果出现了,“刘”带领他们队的学习效果非常明显,并把“马”“唐”两个调皮分子合理分工当“摇绳”员,整个队伍的学习是非常有序的。并把“将”队的士气削弱了,“蒋”队的队长,率领他们队也加入了“刘”,整体的学习效果比之前有很大的进步。
在区民族体育运动会中,他们班的“8字”跳长绳,代表学校参赛获得了第一名,整个班级的正能量爆棚。
在之后的课堂上,“刘”的“明星”地位有所升高,体育课上更加守纪律了,其他不守纪律的,只要他出场,没有搞不定的。在之后的学习中,我基本采取这样的方式,经常换一下“领头羊”,队与队之间换一下队员,整个班级的学习正能量也跟着提升了。
以上案例中,我分析了该班级中非正是群体的数量,类型,成员及内部的规则特点,根据领袖人物的特点及即将的发展方向,并加以正面引导,拟定合适的课堂教学方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年级体育课上,依据相关理论,非正式群体有两面性:正面性,负面性。
(一)正面性主要表现在积极的影响
1、能满足群体内成员的心理需求,起到一定安定作用。
2、能加强群体间意见沟通,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解决一定的困难。
4、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并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二)负面性主要是消极影响
1、滋生消极,产生抵触情绪,如果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在目标不一致,他们会对“正是群体”活动目的持消极甚至拒绝的态度和行为。
2、分散学习精力,影响学习效率。
3、道听途说,传播谣言。谣言通常是在非正式群体中传播的,而且谣言也往往发源于非正式群体。
4、道德认识混淆,责任感丧失。
根据以上高年级体育课“非正式群体”的特征,教师在课堂管理上要正视非正式群体这一客观事实,不要过分限制那些无损于班级建设,正常发展起来的非正式群体,更不要把它看成是影响班级教育教学的“小团体”而强行给予压制,甚至解散。如果这样,不仅不能使那部分学生信服,反而使学生产生更强的逆反心理,产生更大对抗情绪,形成更大的内聚力与教师和班级对抗。为此老师们应注意对高年级体育课非正式群体的策略上教育及管理。
(一)深入调查,摸清非正式群体的实际情况体育课上,课中,课下,多观察、了解同学们的群体情况,分析了解班级非正是群体的数量,类型,成员及内部的规则特点,形成原因,根据领袖人物的特点及即将的发展方向,依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教育教学方案,并将所有了解的情况记录、整理,然后根据非正式群体表现的不同情况给予分别对待,要鼓励支持积极型的,努力争取无害型的,教育改造消极型。
(二)引导发挥“核心”学生的作用,做好焦点人物的转化
非正式群体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会自然涌现出自己的首领,如案例中的“刘”同学。这些首领往往有一定的管理潜力。体育课后可以同他们谈心、交换看法,同时交一些工作给他们做,取得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必要时,可转变他们的角色,使其成为正式群体的首领,融非正式群体为正式群体之中。用好非正式群体的首领也是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就如案例中,“刘”同学可以带领几个调皮同学一起为班级取得跳绳冠军,为集体争的荣誉,并赢得了同学们的信服,增强了班级的团队意识。他本人也在改变,带动了整个小群体的改变。
(三)鼓励并支持积极的非正式群体
当体育课中的非正式群体方向与正式群体的方向一致时,他们之间便产生相互补充的关系。非正式群体的发展可以补充正式群体的不足,更多地满足成员的需要,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因此,体育老师对待这样的非正式群体应给予支持。
(四)教育和帮助“消极型非正式群体”
在各群体中,有一类群体对学校、班级产生负面的、消极的、不利的影响,它与班级正式群体不一致,我们称之为消极型群体。对这类群体老师们要加强教育和帮助,要调整他们的活动倾向与交往规范同班集体保持一致,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帮助他们改变消极的群体目标,引导建立一个既满足个体心理需求,又能被班集体接受的新目标,注意改变他们不健康的兴趣,将其兴趣转移到对个体身心发展有利的方向上来。其次,是老师们要细心观察,营造利用他们转化的氛围。体育课是最好的平台,通过观察非正式群体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你会发现,其实他们也并非一无是处,在他们身上,也有一些闪光点。比如,他们往往是体育活动的佼佼者,正面的引导,他可以多次在校运动会上为班级争光,学校、班主任、体育老师务必在一些公开的场合及时予以表扬和肯定,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感觉到学校、老师们的目光始终追随着他们,关注着他们。其实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受到老师的肯定,一种良好和谐的氛围更有利于学生的转化。
(五)最后是要有耐心
要消除非正式群体与班集体之间的隔阂,要使他们重新融入班级,老师不仅要做大量的工作,同时也要充分估计到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因此,体育老师还要有足够的耐心。人的转变是有一个过程的,而在这个过程中,有时也经常会有一些反复,故作为老师不能急躁,不能失去信心,应该“静待花开”。要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既要有严父的批评,又要有慈母的关怀,双管齐下,才能逐见成效。
[1]吴纪安.开发体育棵非正式小团体功能研究[J].体育教学,1990(02).
[2]金圣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桂林市力创小学)
袁龙伟(1986-),女,大学本科,职称:小教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