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人性观比较研究

2016-11-26 21:07:56刘增伟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人性孔子思想

刘增伟

(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0)

中西方人性观比较研究

刘增伟

(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0)

中西方人性观的本质不同,不能简单的归结为性善与性恶之差异。本文通过对中西方人性观的比较分析,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在某些方面存在的相似之处,在继承中国人性观的优良传统精神的基础上,吸取西方人性观的先进精华,为我国塑造一种新型的、科学的现代人性观提出一些建议。

中西方;人性观;差异

中西方的人性观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二者都有优势与不足的方面。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21世纪,准确的把握二者之间存在的异同,客观、公正的对待文化冲突问题,建立科学的人性观,是我们国家的民族文化走向进步的重要过程。

1 中国文化中的人性观

1.1 孔子思想中的人性观。孔子在人性观问题上并没有进行专门系统的阐述。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贡在《论语·公冶长》中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也。”在《论语》中,孔子把仁作为人之根本属性,政治上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此基础上,孔子应该是一个性善论者。孔子对人性持乐观自信的态度,反对个人对私利物欲的过度追求。然而,成为圣人很难,很少的人才能做到,他把人分为两极:圣人———凡人 、君子 ———小人等。“可以说孔子的这些思想为后来的儒家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性观定下了一个基调。”[1]

1.2 孟子思想中的人性观。孟子认为人性是人不同于野兽的重要方面,人性在人的社会道德本性上得到体现,而并非在自然本能上。孟子说:“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惠王上》)政治上,孟子主张君贤臣忠民顺,一个好的君主才是最重要的。

1.3 荀子思想中的人性观。荀子主张性本恶,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引《荀子》,只注篇名)人的自然本能就是无休止的追求自身利益,并且这种恶性的本能直接造成社会争斗和国家动乱的严重后果。在这种思想下,他认为,人性必须严加管束,绝不能放任不管。

2 西方文化中的人性观

2.1 古希腊文化中的人性观。这个时期的哲学家虽然对人性没有详细的叙述,但是留下很多这方面的思想。古希腊的伊壁鸠鲁认为善就是幸福,而幸福也就是快乐,人的本性是自然属性的一个部分。他的这种思想对西方自然人性观的产生和发展产生很大作用。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待人性是一个重要发展,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政治动物,天生要过共同生活。”[2]人的德性的产生和实现取决于社会制度、法律环境与实践,取决于后天对人的塑造和风俗习惯的熏陶。[3]“如果不是从青年时代起就在正直的法律下长成的话,一个人很难向着德性。”[4]而道德教育并不是对所有的人都那么有力。所以亚里士多德主张任何真实的政体都必须以法律为基础,法治优于人治。如果实行人治,“这就在政治中混入了兽性的因素。”[5]

2.2 基督教文化中的人性观。在这种文化的叙述中,上帝是世界和我们人类的创造者。这也就从侧面表明人是具有神的一些理性的东西,同时人也是灵气与尘土的结合体,这也就意味着人并不是完美的,在人性上具有缺陷,不可能和上帝一样是无所不能、至善至美的。“正是基于以上人性观, 西方中世纪基督教以压制和排斥人的自然欲望和利益需求为核心, 以丑化和否定人性的利益原则为宗旨。”[6]

3 中西方人性观比较

3.1 内涵不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性到底是恶还是善的话题出现过很多思想,但大多数思想都强调人的自觉、自察、自学、自律;而在西方文中却往往回避它到底是好还是坏这个关键问题话题,虽然西方也出现过所谓的这方面的一些思想,如卢梭的学说和基督教的原罪说、霍布斯的思想,但最终都回归到一个层面——法治,着重强调法律的作用。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中西方的解读是完全不同的。

3.2 相似之处。如果单从人性到底是好还是坏的角度来看,儒家的性善说、性恶说和基督教的原罪说从表面看起来是不同的,但是从思维和立足点的角度来看,它们在某谢方面上有共通的地方。儒家虽然在人性中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并且没有以详细的文字来明确的批判人的自然欲望,但却普遍都有批评人对个人私利的无休止追求,认为这种做法与社会团体的共同利益产生冲突。如孟子倡导寡欲,反对见义忘利,认为讲个人私利是一件羞耻的事情。到了宋朝和明朝时期,这些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存天理灭人欲”,认为人的这种私欲是社会和国家产生矛盾的根本源头。

3.3 评判标准不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众多思想中,虽然没有完全认定人的自然欲望都是错误的,应当禁止的,但基本上都不赞同个人对私利的过度追求和牺牲社会公共的利益来实现自身的利益的错误做法。倡导公民重义轻利,着重强调个人义务以及个人对社会贡献的重要性。

4 总结

中西方人性观各有其优势及缺陷。中国的人性观利于个人自我约束和社会公义的发展,其明显缺陷在于压抑人性,不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西方的人性观在一定程度上能赋予个人与社会发展动力,利于其社会的法制化,但同时也使人的物欲膨胀,恶意竞争。由此可见,中西方的人性观在一些方面可以优势互补。因此,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当保持客观、理智、开放的态度,在继承中国人性观的优良传统精神的基础上,吸取西方人性观的先进精华,努力塑造一种新型的、科学的、现代人性观。

[1] 杨春梅.孔子的仁礼相成思想及人性观[J].烟台大学学报,2000,(7).

[2] 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999,128.

[3] 何建华.正义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A].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伦理学》[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2002.10.

[4] [5]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48,169.

[6] 帕斯卡尔.思想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6.39.175.178.

刘增伟(1987-),男,汉族,河南柘城人,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思想政治专业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B0

A

1672-5832(2016)06-0286-01

猜你喜欢
人性孔子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孔子的一生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孔子的一生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杂文月刊(2021年11期)2021-01-07 02:48:01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文苑(2019年24期)2020-01-06 12:06:58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功能与人性
工业设计(2016年10期)2016-04-16 02:4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