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荣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关于“民族”的释析
叶 荣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民族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社会现象,而民族这一概念在学界一直存有争论,本文试从民族的定义、构成要素、民族形成以及发展的影响因素四个方面来阐述民族这一概念,使人们有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了解和认识。
民族;定义;构成要素;形成;影响因素
民族,在世界上已经存在了数千年之久。那么,何谓民族?“民族”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族”是指民族共同体而言,一般所说的原始民族、蒙昧民族、野蛮民族、游牧民族、前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古代民族、现代民族等等,都包括在这一“民族”概念之内。狭义的“民族”是指斯大林所说的民族,仅指资本主义民族和社会主义民族,一般又称为现代民族。斯大林定义的“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概括来说,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共同体,有它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虽然在各个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共同体中,其规模、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有着巨大的差别,但它们都具有最一般的共同特征,即是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生活方式(即有共同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的具体形式)和共同的民族意识、民族情感的人们共同体。而共同的民族意识、民族情感是最主要的特征,缺此,便不称其为民族了。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中专门阐述了民族概念,首先,民族是一个共同体,是由人们组成的确定的共同体,是历史上形成的人们共同体,是有内在联系的稳定的共同体。而且,这个共同体不是种族的,也不是部落的。其次,定义的核心内容是四项特征:1、共同语言。每个民族都有共同的语言,没有共同的语言便不能形成为民族,但是说同一种语言的人们不等于是同一个民族,因为有时不同的民族也是用同一种语言。2、共同地域。人们只有长期生活在共同地域,相互交往,才能形成民族。3、共同经济生活。要形成民族,还要有内部的经济联系,那民族内部的各个部分结合成为一个整体。4、共同心理素质。人们精神面貌的特征是民族构成中的重要因素,也是最主要的特征,通常表现在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等方面,缺少了这一特征,则不能称其为民族。
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定义是在特定的历史和时代背景下所提出的,难免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斯大林提出的民族定义无疑是经过了历史实践检验的,对马列主义民族概念理论是一项重要的贡献和发展。虽然定义中所指的“民族”是资产阶级(资本主义)民族,而不是别种民族,但是对于民族定义的运用并不局限于资产阶级民族。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发展,不断完善和丰富这一定义,使其更加适应民族的发展。
民族是一种人们共同体,人是民族存在的前提与民族的主体。因此,要追溯民族的形成就不能不从人类的起源找起。民族也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形式。社会的发展体现在氏族、部落、部族、民族等人们共同体的历史发展之中。所以,民族的形成必然与人类社会的形成有密切联系。
最初的人类,即猿人,由于生存斗争的需要,已过着群居的生活。这样的原始人群,一般叫做原始群。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在公元前4万年——1万年前,新人出现后,才正式进入氏族社会,氏族内部的经济和社会的联系远比原始群更为牢固,成为民族共同体第一个发展阶段的类型——母系氏族公社。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劳动的进一步分工,畜牧业的出现,氏族活动范围的增大,氏族间接触的增多,结为姻亲或相互间关系较为友好的氏族便结成了氏族联盟。到了母系氏族繁荣阶段,大约在4、5千年前,氏族联盟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民族共同体第二个发展阶段的类型——部落,亦称部落公社。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的分工,交换的出现,财富的增加和分化,私有财产和阶级的萌芽,掠夺性战争的增多,有血亲关系的或友好的部落间结成部落联盟。这时的部落由以血缘关系结成的部落演变为以地缘关系结成的部落,原始社会进入解体阶段。部落联盟进一步发展,便形成民族共同体第三个发展阶段类型——部族。随着更加明确的共同地域,明显的共同文化、共同习俗以及表现于这些方面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出现,部族便逐渐发展成为更加稳定的民族共同体——民族。
其实,居住在不同的地区的不同族群,面临不同的自然资源和发展条件,他们的社会各自如何演进的程序与各时期的发展特点,相差可能会很大。所以,这个“人们共同体”的四个发展阶段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机械的照搬照套,在总结一般性规律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各族群的特殊性给予充分的关注。
笔者试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民族发展的影响因素:
首先,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共同地域是民族四大要素之一。由于各民族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也就决定了各民族不同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致不同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以直接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民族性格的形成。由此可看出,地域、自然环境对民族发展的重要性。
其次,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民族这一人们共同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都要受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的制约。民族的发展变化、各民族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变化和它的全部历史发展进程,主要都是由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变化所决定的。
再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我们不能忽视精神文明对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影响。精神文明,包括科学、教育、文化知识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等,对一个民族来说,也包括民族的特性、民族的意识以及风俗习惯等。
最后,人是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的主体。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来说,人口数量是一个重要因素,它的增减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盛衰。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强调的是人口素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当然要促进其人口素质的提高,而人口素质的提高又促进其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民族的发展繁荣。
[1] 阿拉坦,孙青等.论民族[M].民族出版社,1989.
[2] 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叶荣(1991—),女,安徽合肥人,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教育学。
H004
A
1672-5832(2016)06-028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