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情绪表达规则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

2016-11-26 21:07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性别差异文化背景规则

杨 景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92)

儿童情绪表达规则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

杨 景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92)

情绪表达规则认知的建构是儿童社会化和情绪健康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主要阐述了情绪表达规则的概念和发展趋势。同时,对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在对儿童情绪表达培养的过程中,儿童教师应合理考虑不同儿童的 差异,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情绪表达规则;影响因素;教育意义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体验。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为了让情绪表达符合社会期望,人们往往通过主观意志和理性来控制和调节情绪表达,从而避免一些消极的后果。这就造成了个体的内心情绪体验与外部情绪表达的不一致性。例如,即使收到一个非常不喜欢的礼物,也要微笑着表示自己很喜欢这个礼物,并向赠送者表示感谢。这种现象说明了情绪体验和情绪表达之间的不一致性,同时也表明,情绪体验和情绪表达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调节机制——情绪表达规则。

1 情绪表达规则的概念与内容

最初,情绪表达规则是由Ekman和Friesen[1]在面部表情的跨文化研究中提出来的,用以说明人们的外部表情与真实情绪体验不一致的现象。他们认为,情绪表达规则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的,用以指导特定社会情境下如何表达社会期望情绪的一套规则,它约束着个体要根据不同的情境和不同的对象恰当的表达情绪,而不是只顾自己的内心感受,随心所欲的发泄情绪[1]。它是特点的文化背景下约定俗成的,并且客观存在的一种社会性规则。社会成员在该规则约定的文化背景中,实现社会交往过程中对他人情绪表现的预测与控制,提高了社会交流的效率。

侯瑞鹤、俞国良和林崇德认为,情绪表达规则规定个体在什么情境下应该表现出什么样的情绪,而不管个体内心真正的情绪状态如何,它是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相对于个体而言,是客观存在于外界的社会性规则,社会成员在该规则约定的文化背景中,实现社会交往过程中对他人情绪表现的预测与控制,提高了社会交流的效率[2]。

综合几种观点,可以发现,情绪表达规则概念以下两方面的内容:第一,表现出的情绪与真实情绪感受不一致,包括表现出的情绪与真实的情绪感受是不同的(表面高兴,真实感受是悲伤)和表现出的情绪与真实的情绪感受相同,但是强度不同(表面是特别高兴,真实感受是有点高兴);第二,情绪的表达受其所处情景背景和所在文化背景的影响。

2 情绪表达规则的影响因素

对儿童情绪表达规则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针对性别、年龄和人际关系类型三个因素对学前儿童情绪表达规则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进行探讨。

2.1 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认知发展的性别差异

关于儿童情绪表达规则认知能力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的问题,以往研究并没有统一的结论。孟红霞的研究发现,幼儿的性别差异只表现在消极情绪类型上,女孩消极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显著高于男孩,而在积极情绪类型上性别差异不显著[3]。然而,侯瑞鹤等人指出产生这种不一致结论的原因可能是情绪表达的性别差异可能依赖于特定的情绪类型,只在某些情绪类型上存在性别差异[2]。

2.2 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认知发展的年龄差异

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认知的发展存在年龄段上的差异。何洁,徐琴美,王旭玲通过对幼儿情绪表达规则的访谈,考察了12名3-6岁幼儿情绪表达规则认知能力的发展,结果发现,幼儿的表情调节知识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即大班幼儿比小班幼儿具有更高的表情调节知识[4]。张金荣,杜春霞,杨丽珠对96名3~5岁幼儿运用情境实验法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与运用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在3岁时就已经具有一定的区分内外情绪差异的能力,4岁左右这种能力开始迅速发展,且在积极和消极情境下发展趋势较一致[5]。

由以往研究,可以推断,4到11岁时儿童情绪表达规则认知能力发展的主要时间段,形成于4岁左右,在6~10岁迅速发展,11岁之后发展缓慢。

2.3 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认知发展的人际关系差异

情绪表达规则认知研究中,考察的人际关系类型主要包括独自一人(是否有旁观者)、父母、同伴、老师。Gennp 和 Hess的研究中设计了两种人际关系类型,一种是只有故事主人公,一种是在一个或多个旁观者面前。研究结果发现,所有年龄组中有超过 80%的被试在独自一人时报告会表达真实感受,报告会使用表达规则的百分数远远低于有旁观者在场时儿童报告的百分数[6]。也就是说儿童在旁观者在场时更多的报告会使用表达规则。在Zeman和Garbe对 7、9、11 岁儿童的研究中,儿童报告在同伴面前会比在父母面前和一个人时更多的使用表达规[7]。

3 教育意义

情绪表达规则认知的建立对于儿童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影响,良好的情绪表达规则有助于儿童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化发展。因此,对于教师而言,考虑儿童的各方面因素,帮助儿童建立合理的情绪表达规则认知,对其性格、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1] Ekman P, Sorenson E R, Friesen W V. Pan-cultural elements in facial displays of emotion.[J]. Science, 1969, 164(3875):86-8.

[2] 侯瑞鹤, 俞国良, 林崇德. 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发展[J]. 心理科学进展, 2004, 12(3):387-394.

[3] 孟红霞. 幼儿情绪表达规则认知能力的发展[D]. 天津师范大学, 2008.

[4] 何洁, 徐琴美, 王旭玲. 幼儿的情绪表现规则知识发展及其与家庭情绪表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 21(3):49-53.

[5] 张金荣, 杜春霞, 杨丽珠. 3~5岁幼儿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与运用[J].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 2010(9):22-27.

[6] Gnepp J, Hess D L.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Verbal and Facial Display Rules.[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86, 22(1):103-108.

[7] Zeman J, Garber J. Display Rules for Anger, Sadness, and Pain: It Depends on Who Is Watching[J]. Child Development, 1996, 67(3):957-73.

杨景(1991-),女,彝族,云南省昆明市,心理学硕士研究生,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G760

A

1672-5832(2016)06-0276-01

猜你喜欢
性别差异文化背景规则
数学文化背景下的计数原理试题赏析
不同任务类型中性别差异对外语效应影响的实证研究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奥斯卡的规则变了!
让规则不规则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角色刻板印象和性别角色对运动的影响
AdvancedTeachingStrategiesofCollegeEnglishVocabulary
基于陕西地方文化背景下的动画创意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