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革命的暴力与权力

2016-11-26 21:07:56肖金明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阿伦特世俗化开端

肖金明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1)

区分革命的暴力与权力

肖金明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1)

战争与暴力实质上构成了革命的开端,而开端问题在阿伦特的论述当中是贯穿的,有开端就有选择,有选择才有人类真正的自由。“开端就像一位神,只要它停留在人们中间并拯救一切”。而开端与革命的起源关系,体现在三种人类情绪当中:兄弟情谊,政治组织;国家对自然状态的掌控。

革命;权力;暴力;政治哲学

革命天然与自由相关,战争则不必然如此。这就为人类的相处不至于任由暴力摆布设定了“先决条件”。 暴力以其独特的方式连接了人类最激情的两个群体行动——战争与革命。在政治思想的谱系中,暴力并不具备完全的决定力。因为,“在暴力绝对统治之处,不仅法律……而且一切事物、一切人,都一定要陷入沉默”[1]。

毫无疑问,暴力革命的手段与方式,但革命的目的不在于此。尽管真正意义上的革命是现代以后的事情,但暴力所引发的思考显然只有少许,“没人对显而易见的事情提出疑问或进行检测”[2],暴力成为边缘现象。人们常常面临着“手段压倒目的”的危险,一旦危险降临,人类就会迷失。

“暴力,就是故意违反市民社会的一切法律”[1]。尽管暴力是革命行动中的必备品,但是纯粹的暴力行为则是对生命及其尊严的肆意践踏,为革命所不齿,因此,“暴力行为与非暴力行为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一意孤行地想要毁灭旧事物,而后者关心的主要是如何创造新事物”[2]。基于革命与开端、创新性等要素的关联,我们突然发现,革命居然与非暴力走到了一起。倘若理解到此为止,那无疑陷入了一个事实经验上的悖论:革命行动充斥着暴力行为。事实上,这是典型的手段战胜目的的结果。对此,阿伦特有十分清醒的认识:革命的目的是创造,创造新的权力认同,而不是暴力使人服从。

通常认为,随着政府日益垄断暴力以及武器的杀伤性能不断提高,发生革命的几率会大大缩小,但放眼全球,成功的、不成功的革命比比皆是。于是阿伦特提出质疑:人们居然敢拿鸡蛋碰石头,岂不是疯了?[2]而实际上,革命并不是“发动”(start)出来的,在人们与政府的对抗中,若以暴力对暴力,显然,政府总是占有绝对优势,但这种优势是建立在权力持存的基础上。权力的持存虽然保证了政府的优势,但是权力的瓦解并不构成革命之必然性,“通常只有在发生直接冲突时,权力的瓦解才表现得很明显,即使那时,当权力被抛弃在大街上的时候,也需要有某群人将它拾起并承担责任——这群人必须已经为这一时刻的到来做好了充分准备”[2]。这就引出了权力的合法性问题。权力的合法性存在于人们最初的聚集,而不是随后所开展的行动。在权力与暴力的不同、区别甚至对立中,我们应该知道,“权力的每一点减退都意味着向暴力发出一次公开的邀请——因为掌握权力并感觉到它正从手中溜走的人总是难以抗拒用暴力代替权力这一诱惑”[2],这无疑是给掌握权力者最为诚恳的告诫。

洛桑学派的代表人物维弗雷多·帕累托在1902年的《Mind and Society: A Treatise on General Sociology》一书中较早地对暴力与权力进行了区分,他指出,不能混淆暴力愤怒与权力:强有力的人只在绝对必要的时刻才发动攻击,而那时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止他。图拉真(罗马五贤帝之一)强大但不暴力,而卡里古拉(罗马帝国最荒淫残暴的皇帝)正好相反[3]。这一点,阿伦特也注意到了。她对人类权力的性质进行了阐述,认为“权力不同于力量,力量是每个人与其他一切人相隔绝的状态下都拥有的天赋和财产,而权力只有在人们为了行动而聚在一起时才会形成,而他们出于各种原因一哄而散、互相疏远时,权力就将烟消云散”[1]。很明显,权力起源于人类集体行动的愿望和实践。没有人类的契约、承诺,权力就只能是海市蜃楼,只能停留在文人的假想和革命者的梦中。是承诺和协议提供了未来的稳定性,这使得人类能够动用“权力”这一伟大发明维系其建设世界的期望和能力。行动的政治及权力的体系应该如此呈现:行动是唯一要求人的多样性的人类本领;而权力是唯一单独适用于世界性的中介空间的人类特性。在这个空间中,人们彼此相连,在以许诺和信守诺言而立国的举动中联合起来。对行动的执着和对权力的忠诚,是人类的最高本领,至少在政治领域是这样。阿伦特注意到了自霍布斯以降经由卢梭而得以完善的“契约精神”。当自由与权力分离,权力就等同于暴力,政治(国家)就等同于政府,政府就等同于必要的恶,公共领域和公共权力必然遭到侵犯。而在她看来,这一切是不能被肆意践踏的。阿伦特敏锐地关注了政治的价值问题——追求公共幸福,这无疑是对行为主义的批判。

注释:

① 这一点,可以结合中国辛亥革命中,那些从旧制度走向新制度的人和事来理解,笔者暂归纳为“脱下龙袍,换上西装”。

② 土家族作家野夫在一次演讲中提及对革命的记忆和理解。

③ 关于世俗化(secularization)与革命的关联,还可以从中国先秦政治形态与政治文化方面进行对照,从中可以发现,从礼仪化到世俗化的过程本身就是革命性的。因此,我们可以说,西周的灭亡与春秋战国的开始,是一次革命。当然,东方礼仪化和世俗化的对举与西方宗教化与世俗化的对举之间,差异是十分明显的,此处不赘述。

[1] [美]汉娜·阿伦特.论革命[M],陈周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2] [美]汉娜·阿伦特.过去与未来之间[M],王寅丽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3] MaleševiC Siniša, Nation-States and Nationalisms: Organization, Ideology and Solidarity, Polity, 2013.

[4] [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 [英]以赛亚·伯林等.一个战时的审美主义者[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6] [法]雅克·朗西埃.政治的边缘[M],姜宇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7]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8] [德]约瑟夫·皮珀.闲暇:文化的基础[M],刘森尧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9]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10] [美]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M],何俊志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肖金明(1993-),土家族,湖北利川,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政治学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

D021

A

1672-5832(2016)06-0273-01

猜你喜欢
阿伦特世俗化开端
看了《开端》,才发现我对厦门一无所知
好日子(2022年3期)2022-06-01 06:22:40
阿伦特与马克思的政治思想比较——关于劳动、暴力与自由问题
舞出一年好开端
现代妇女(2019年2期)2019-02-24 08:23:24
19世纪中晚期英国基督教世俗化原因初探
取消“两定” 简政放权的好开端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34
技术与现代世界*——阿伦特的技术观
从福柯“权力话语”视角解读清前期西藏世俗掌政人物传记世俗化倾向
西藏研究(2016年4期)2016-06-05 11:31:15
汉娜·阿伦特和三个男人
世界文化(2016年3期)2016-03-15 20:03:07
《阿伦特手册》:走进阿伦特的思想
出版参考(2015年3期)2016-01-19 20:30:15
论鸠摩罗什形象的世俗化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