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中对等的梳理

2016-11-26 21:07:56王琪轩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雅各布森奈达马克

王琪轩

(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00)

翻译理论中对等的梳理

王琪轩

(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00)

20世纪50至60年代,当直译与意译之争悬而未决时,理论界又掀起了新一轮的辩论,中心议题主要是围绕某些重要的语言学问题。其中主要术语是意义和对等,雅各布森在1959年所撰《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翻译中的“对等”概念。随后的二十多年,奈达又尝试为对等本质加以定义,其论著科学系统地分析了意义并提出了翻译应注重对等效应。对随后的理论家,英国的纽马克和德国的科勒影响深远。本文旨在对对等的提出到随后的发展进行一个大致的梳理,从而对形成自己的翻译方法有所借鉴。

对等;对等效应;奈达;纽马克;科勒

1 雅各布森:语言意义与对等的本质

从《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中我们可以领会到雅各布森是如何描述翻译的三种类型: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他进一步探讨语际翻译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尤其是语言意义与对等问题。雅各布森认为,在不同的语言现象中求得对等,这是语言中的主要问题,也是语言学所要研究的头等大事。其中,准确的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等,即用信息替代信息。也就是说,在语际翻译中,我们所关注的不仅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对应(即逐词对应),而且也关注符号和符号组合的对等。

雅各布森是一位语言共性论者,他认为一切人类语言都具有同等表达能力,其中引起的信息丧失是翻译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附带产生的结果。语言层面的词法和句法是各种语言具有强制性的主要因素。正是这些强制性的范畴对表达方式的对等程度构成制约。其中词汇层面的不对等主要表现是词义空缺。在谈到语法范畴对语际翻译的制约时,雅各布森进一步从三个方面作了阐述,分别是性别层面、形貌层面和语义领域层面。他指出翻译的最大困难似乎就在于此,因为包括诗在内的各种文字处理的语法意义占了很重要的比例,所以这方面的翻译最复杂,甚至不可译,只能是创造性的词换位。他认为语言之间的区别在于语言中非有不可的东西方面,而不在于语言中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上。如果语言中出现缺陷,人们可以通过借词或译借、新造词或语义转移以及迂回表示法来对语言进行修饰加工。同样,如果语言中缺乏某个语法范畴,那么这个语法范畴所具有的意义则可以通过词汇加以解释。

2 奈达: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以及对等效应原则

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奈达较为系统的翻译研究方法,是在借鉴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模式之下,以倒序的方式进行,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三阶段翻译体系:分析、转换与重组。

奈达放弃了“直译”、“意译”和“忠实翻译”等传统用语,主张对等的“两个基本方向”或“对等类型”:(1)形式对等;(2)动态对等。

(1)“形式对等”要求译文在语言形式诸因素上与原文保持一致;要求读者将自己融入原文文化圈,对其风俗礼仪、思维模式、表达习惯等了如指掌,以原文文化一员的角色来阅读译文。(2)“动态对等”不要求原文信息与译文信息绝对对等,而注重其“动态关系”,即译文与译文读者的关系和原文与原文读者关系保持一致,以达到同等阅读效果。这样,动态对等翻译可使对原文文化背景不甚了解的读者轻松自如地读懂译文。

对于动态对等,奈达揭示了它的本质属性,指出:动态对等是最接近原文的自然对等,这一言简意赅的论断中包含了三个要点:①对等,这是对原文而言的;②自然,这是对接受语而言的;③最接近,是上述两者的结合,以达到最大程度的相似。

奈达翻译理论中动态对等原则的功绩在于:它一反传统理论,把翻译从死抠原文,醉心于翻译语言的特殊现象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将翻译的重心转移到翻译的功用上,保证了接受者能准确无误地理解原文信息。奈达坚持认为,在交际活动中,信息本身才是至为重要的,以何种形式实现信息传递只是第二位的。

3 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纽马克摆脱了奈达以接受者为导向的原则,提出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取代以前的术语来缩窄差距:“交际翻译试图使读者阅读译文所产生的效果尽可能地接近原语读者阅读原文所产生的效果。语义翻译则试图在合乎第二语言的语义和句法结构下,将原文的准确语境意义尽可能贴切地译出。”

这种对交际翻译的描述,跟奈达对动态对等的描述相似,两者都追求对目的语文本读者所起的效果;而语义翻译与奈达的形式对等也有相似处。但是,纽马克并不赞同完全对等效应原则。

纽马克认为,根据各自的功能,文章主要可以分为以表达功能为主的文章,如严肃文学、权威言论、自传、散文、私人信件等等,表达功能的核心是说话者或作者或话语发出者的思想,他通过这些话去表达情感,是不管反应如何的。以信息功能为主的文章有教科书、技术报告、报纸杂志文章、学术论文、会议纪要、会议日程等等,信息功能的核心是(语言)外部的情况,关于某个主题的事实,语言之外的现实世界。还有一种功能叫呼唤功能,其核心是读者或听者。这是一种“号召读者去行动、去思考、去感受的功能。”以呼唤功能为主的文章包括通知、指示、公关材料、宣传文字等等。纽马克指出,很少有文章是纯信息功能、纯表达功能或纯呼唤功能的,大部分文章是以一种功能为主而兼有其他两种功能的。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区别在于:①语义翻译较客观,讲究准确性,屈从原语文化和作者,翻译原文的语义,只在原文的内涵意义构成理解的最大障碍时才加以解释;交际翻译较主观,只注重译文读者的反应,使原语屈从于译语和译语文化,不给读者留下任何疑点与晦涩难懂之处。②两者在表达形式上也有差异。语义翻译使译文与原文的形式更为接近,并尽量保留原文的声音效果。③当信息的内容与效果发生矛盾时,语义翻译重内容而不重效果,交际翻译则恰恰相反。

翻译中不可能孤立地使用一种方法,常常原作的某些部分用交际翻译,其余部分用语义翻译,没有纯粹的交际翻译,也没有纯粹的语义翻译,二者交替使用,只是侧重不同而已。

4 科勒的对应与对等

科勒详尽地讨论了“对等”的概念与其相关术语“对应”。他认为“对应”属于对比语言学领域,用来比较两种语言系统,并对比描述两者的异同。而“对等”则指切合个别原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配对和语境的对等项目。科勒为了回答究竟什么应该保持对等,对对等做了5种不同类型的描述:外延对等、内涵对等、语篇规约对等、语用对等和形式对等。

在分辨了不同类型的对等形式和与之相关的现象后,科勒进而强调这种方法如何辅助翻译者以及翻译理论的作用:“翻译者如以每个语篇作为整体,甚或于语篇的每一片段刻意选择,必须设立一个价值层级结构,并在翻译中予以保留;翻译者根据这些价值层级架构可推导出所要翻译的语篇或片段的对等要求层级架构,并必须先行通过有关翻译的语篇分析。”

5 对等的发展及小结

自70年代起,对等概念一直是翻译界的关键问题。如切斯特曼指出“对等明显是翻译理论的中心概念”;贝克指出“对等因受多种语言和文化因素影响,故此总是相对的”。由此可以看出,尽管备受批评,对等仍然是一个中心概念。或许最大的争论点是比较原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中所谓的中间对照物,指可用以量度两个语篇片段之间差异的不变量。

综观翻译史由直译和意译发展至对等的争议,我们可以从中借鉴到:

5.1 翻译理论的研究离不开现代语言科学。翻译理论从零散的经验总结发展到今日从语言科学的高度进行严格的描述与系统的概括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也是我们所处的这个语言科学研究高度发达的时代的必然趋势。但是在我国由于语言学与其他各种语言科学尚不普及,有不少人对于运用语言科学研究翻译是否可行尚有疑问。结果是有相当数量的译者仍然持翻译无理论的观点。这方面,西方众多翻译理论研究及其方法给了我们不少教益与启发,使我们增加了信心。

5.2 在翻译实践中,要翻译的文本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文本在翻译转换过程中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翻译标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

[1] 林克难(1992)《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 中国翻译[J]

[2] 张蔚(2002)《奈达等效翻译论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J]第10卷第2期

[3] 林克难(2012)《论读者反应在奈达理论中的地位与作用》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J]第35卷第2期

[4] 戴灿宇(1987)《论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动态对等》 外语教学[J]

[5] 李静(2009)《雅各布森翻译理论研究》 文学教育[J]第1期

[6] 李田心(2005)《不能用“等效”原则解读奈达的翻译理论》 外语学刊[J]第2期

[7] 曹青(1995)《奈达理论与跨文化翻译》 浙江大学学报[J]第9卷第3期

[8] 林小芹 《纽马克论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

[9] 蔡萍(2009)《纽马克翻译理论浅析》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J].第11卷第3期

[10] 王静(2002)《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对比研究初探》 湘潭工学院学报[J]第4卷第1期

[11] 李茂、刘慧(2011)《雅各布森翻译理论的解读与启示》 文学选刊[J]第1期

王琪轩(1991.10-),女,山西晋城,西安外国语大学,日本国家研究,日语语言文学。

H059

A

1672-5832(2016)06-0257-02

猜你喜欢
雅各布森奈达马克
连通器及其应用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紫杉醇、奈达铂联合放疗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评价
马克·吐温:辣你没商量
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
——再论奈达对翻译本质属性的认知
重返“文学性”:语境、内涵、意义及问题
西方诗学概念述要
马克明篆刻
云南档案(2017年1期)2017-02-18 06:25:40
萤火虫
Asian Insights in Davson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