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绍蓉
(丰都县示范幼儿园 重庆 408200)
如何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彭绍蓉
(丰都县示范幼儿园 重庆 408200)
成功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成功的整合,而家庭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是其他教育无可代替的,孩子从出生,首先接触的是父母、家庭,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重要的人,家庭的环境、父母的教育时刻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影响甚至于终生难忘。那么在家庭教育中,怎样的教育才是最孩子最好的呢?我认为是陪伴,每位家长都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希望,然而真正能做到每天用心陪伴孩子成长的家长却很少。
案例:李雨桐,男孩。聪明活跃,多动好事,懒散无章。每天在幼儿园里都会和小朋友发生点矛盾,有时候把别人的东西抢去玩,抢不来就打人,有时把教室区域里的材料弄得凌乱不堪,也不知道收拾。有时看得老师很头疼,询问家长后得知:这个孩子是父母高龄得子,还是试管婴儿,从小父母忙于工作就把他交给爷爷奶奶带,爷爷奶奶对这个独孙是相当溺爱,可以说是言听计从,不管什么要求都会满足,父母不常在身边陪伴,有时发现孩子的行为不对,对他严加改正,可是常常遭到爷爷奶奶的阻挠,孩子就更加事无忌惮,孩子在这样特殊的教育背景下怎么会得到健康的成长、良性的发展呢? 他缺少的正确是引导,性情的陶冶。导致上幼儿园了,跟其他孩子不合群,不能很好的融入集体。
由于孩子还小,而且聪明,父母都是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当我们跟他们交流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后,他们也积极的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下决心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首先,是多抽时间陪伴孩子玩耍、游戏,除了孩子在幼儿园的时间,其余时间都由爸爸、妈妈轮流或一起陪伴玩耍。其次,家庭成员教育意见要统一,把教育孩子的大权交给父母。慢慢的,李雨桐的行为有所改变了,知道了怎么和小朋友相处了,也学会了收拾整理自己的玩具了。后来,李雨桐的妈妈告诉我:在这一年当中,发现自己以前作为一个母亲有多么的不称职,专心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学会了很多,慢慢的才觉得自己长大了,成熟了。
由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才能良好的性格,而仅仅有陪伴还不够,那么,什么才是父母亲对孩子真正的有质量的陪伴呢?
1 父母给予孩子时间,跟孩子单独在一起:虽然每个父母能给孩子的时间不同,也不固定,但不管是在家里也好,在外面也好,做游戏也好,谈话也好,电话里也好,视频中也罢,或者是短信、邮件,总之一定要花时间给孩子,这段时间属于你和孩子,你和孩子共同享受这种亲子相伴的快乐时空。可能不花钱或只花很少的钱,要紧的是彼此珍惜这份亲情流动的时光。
2 了解孩子心理需要:孩子除了吃穿住用的生理需要以外,还有不断尝试探索的心理需要,他们还有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成就自已价值的需要,所以在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之外,父母在陪伴时要把重点放在了解、满足孩子心理需要方面,父母要学习用恰当的方式跟孩子沟通。
3 给其必要帮助与支持:孩子成长需要自己的空间,更需要父母在关键时候的帮助与支持。当孩子面对挫折时,面对冲突时,面对个人权利的捍卫时,面对失去和痛苦时,父母及时站在孩子身边,告诉他我懂你,我爱你,我帮你,有我在你是安全的,你是被爱的,给孩子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帮孩子度过难关。有个父亲说:“孩子在需要我时会找我帮忙,不需要我时会让我远点,我很享受这种有分有合的关系”。困难时,陪他跑,但不抱起他跑;孩子做选择时,帮他看到可能的后果,并尊重他的选择,引导他学习到相应的经验。
每一个孩子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心灵都是一张白纸,父母就像资深的画家,用爱做画笔,用多彩的生活做颜料,为孩子勾画出一幅美丽的人生画卷。可遗憾的是,还有很多父母并不够“画家”的资格,也许他们是生意场上的赢家,也许他们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但他们不是合格的父母。他们用没有时间、工作繁忙来推托,他们幻想着让其他亲人、让学校老师来担当这个“画家”的重任,可最终都不能如愿以偿。因为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孩子需要父母的依偎,孩子需要父母的赏识。这是天地间繁衍生息的规律,是大自然生死轮回的必然。在这个世界上能够担当得起这个重任的有且只有父母这一个选项。幸福人生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你不但要是事业上的精英,你一定还要是教育孩子的行家 !
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明白,孩子的快乐童年只有一次。童年快乐是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要像珍惜孩子生命一样去珍惜孩子的快乐,这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也是家庭教育的出发点。不管我们生意多么忙,公务怎么脱不开身,可是孩子需要您。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责无旁贷,始终担当着最重要的角色。实现孩子理想的发展,离不开家庭的抚育,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成长伙伴。为了实现这个 目标,每一个家长都要从我做起,观察了解孩子的成长特点,掌握孩子的发展规律,从小教育,从早教育,为他们提供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多给予他们亲情,多与他们沟通,常陪他们游戏,尽可能多地满足他们精神上的需求,努力创造一个温馨、和谐、健康、文明的家庭环境,适时对孩子进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便能引导他们迈好童年、少年、青年的每一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G625
A
1672-5832(2016)06-025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