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武修
《经济法》教学的“五个学会”
陈武修
【摘 要】《经济法》课程是中职教育财会专业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的涵盖面比较全面,既涉及到法律知识、税务知识和会计知识,还涉及到仲裁知识、劳动保障知识等。作为一个从未涉世的中职学生来说,面对大量枯燥的法律条文,要求做到既掌握又能运用,确实需要下一定的努力才可以把握的。本文从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出发,阐述《经济法》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如何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中都有所收获,从而拓宽思维,把学到的经济法知识很好地运用专业领域中去。
【关键词】经济法 教学 实践 探讨
中职教材中的《经济法》课程主要有:公司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会计法律制度、劳动保障法律制度和经济纠纷的仲裁与诉讼等,它们与财会专业的其他课程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公司法律制度中的利润分配顺序就与《财务会计》里的利润分配章节有关,要严格地按照法律的规定,依次地做好公司的利润分配。还有会计法律制度中的会计核算,就明确地规定了会计核算的内容、方法和程序。
因此《经济法》课程与其他财会专业课程是紧密联系的,它是这些专业课程的法律依据,有了经济法律条文的指引,才能为更好地掌握会计工作的方法、程序。
(一)学会善于归纳和总结
《经济法》课程中有很多的名词解释、设立条件、程序等,在课堂的学习中,根据教师的讲述,大多学生都会明白。但是,课后学生再复习的时候,有些概念就很容易混淆不清。为此,在要教会学生学会归纳和总结。例如:公司法律制度中,有各种形式的公司,在整个章节中要记的东西很多,如果单纯地按授课内容去讲授,学生只能是填鸭式的学习。为此,在学习完整个章节后,我们要把一些关键的知识点做成一个表,分别对以上的公司的概念、设立条件、设立程序、组织机构等作一个归纳和总结。那么,学生记起来就容易得多,也容易把握一些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二)学会对法律条文的理解
《经济法》课程涉及的法律条件这么多,如果要一一地背下来,那是不现实的,况且授课的对象是从未有社会实践经验的中职学生,而且即使背下来了,也不一定理解其中的含义,也就达不到学习的目的。学会理解就是关键。比如怎样理解合伙企业法的特征之一的“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呢?我们可以举例来让学生理解。举例:如果A、B、C、D成立甲合伙企业,甲向乙银行贷款100万元,到期不能还本付息。经过强制执行,合伙企业甲的全部财产只有40万元,则剩余的60万元,债权人乙方可以任意向A、B、C、D任意一人或数人要求还款,A、B、C、D任意一人不能拒绝。通过这样的举例,学生在记合伙企业特征时,就不会单纯地死记硬背,而是通过理解的基础上去记知识点。
(三)学会分析案例的条理性
案例分析是《经济法》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材中每个章节都有不同的案例分析,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法律条文的理解掌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既要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分析中,又要把这个分析写好确实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为此,应该教学会生分析案例中各项事件的先后,然后再根据事件的先后把分析有条理的写出来。
(四)学会在遇到问题中思考
在《经济法》的授课中,全部运用案例法对知识点进行讲授,学生对一些知识的难点理解确实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完全地运用案例法进行教授,会形成学生一种依赖性,失去了对问题的独立思考性。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具体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拓展学习思维。例如,在讲授合同法的主要条款时,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去思考,假如你和别人做生意要签订合同,那么应该如何入手呢?首先考虑的是什么?价格应该如何确定?假如在执行合同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可抗力应该怎么办等等,通过这样的引导,从而一步步地把合同的主要条款讲授开来,既教会了学生遇问题的思考方式,也解决了对知识点枯燥的记忆。
(五)学会在实践中运用
教学的目的除了把握知识点外,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达到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经济法》的知识点都是实践性较强的。为此,在教学中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实践的运用。比如,通过学习合同法,要求学生能写出一份简单的合同;通过学习劳动保障法,要求学生懂得在以后找工作或者工作中如何维权;通过学习会计法,要求学生学会了会计人员的工作交接手续等。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经济法》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但它又是必须掌握的学科。因为,在学生今后的技能提升中,如考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经济法》的内容必然会考到;在学生今后的工作中,如报税、报账、验资,都会涉及到《经济法》的内容。所以,学生一定要把它学好学透,把《经济法》的内容很好地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当中。
对于教师来说,把这门枯燥但又必不可少的学科讲授好,确实需下一番功夫。因此,除了上面提到的“五个学会”外,我们还应该在教学方式下功夫,除了通过案例教学外,可以运用多媒体、角色扮演法对学生进行体会式的教学;可以用任务驱动法对学生进行目的性的教学等等。这样,才会把一门枯燥但又必不可少的课程讲活、讲透。
作者单位:(广西梧州市机电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