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释文·老子音义》异文考示例

2016-11-26 06:39:17李志文
唐山文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陆氏异文音义

李志文

《经典释文·老子音义》异文考示例

李志文

《经典释文》是古代十四部经典进行单字注音的集大成之作。本文结合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运用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等方法就《经典释文·老子音义》中所存在的异文进行示例考辩,从而揭示新材料对异文研究的作用。

一 、引言

陆德明《经典释文》博采众长,择善而从,吸收各家的训诂,对文字进行注音释义的同时也兼及异文的辨析和文本的校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异文材料。本文通过对《经典释文·老子音义》与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河上公本《老子》、王弼本《老子》、唐代傅亦本《道德经古本》等进行比对,从中挑选出 “揣而鋭之”“将欲㒆之”“或培或隳”中的“揣(、㪜)”、 “ 㒆(拾、㩉、噏、翕、歙)”、“ 隳(撱、墮)”三组异文进行考辩。

二、异文分析

考察诸本,《经典释文·老子音义》:“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之“揣”的异文情况有二:帛书《老子》乙本作“”;河上公本、王弼本作“揣”;傅奕本作“㪜”。

揣,陆氏《老子音义》云:“初委反;又志瑞反,治也。”《说文·手部》云:“揣,量也,从手,耑声,度高曰‘揣’。一曰捶之。”《广韵校本·纸韵》:“揣,度也,量也。初委切。”段玉裁注:“捶者。以仗击也”。 《集韵·寘韵》:“揣,治击也,朱惟切。”与陆氏 “志瑞反,治也”之说音义相同。蒋锡昌《老子校诂》:“揣,捶也,‘揣而鋭之’与前文‘持而盈之’相对,文异谊同’” 得其本。

㪜,《广韵·獮韵》云:“初委切,揣也,”,“㪜”与“揣”音同,后世更换类母 “手”为“攴” 转形作“㪜”。 蒋锡昌《老子校诂》∶“清孙诒让《老子札记》曰:‘㪜’即‘揣’之或体,‘揣’当读为‘捶’,声转字通也”。 然而,㪜,《说文》未收录,我们考察先秦至东汉之际文献也未曾出现关于“㪜”的用例,到北宋《广韵》收录,我们推测该字产生于魏晋到宋之间。乃是后起之字,两者音同义同,构成异体关系,‘㪜’即‘揣’的异体字。可替换而用,不碍其义。

从字形义上言,“揣” 为“捶、治”; “㪜”乃是“揣” 更换类母“手”为“攴”作“㪜”,其字形义与“揣”相同;“” 义为“聚貌”。读音上,“揣”、 “㪜”两者同为“初委反”,音同;“” 为“徒官切”。钟如雄先生《转注系统研究》云:“异体字是指读音完全相同,字形义(或本义)相同,字形不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的一组字。”因此,我们认为“㪜”即“揣”之异体字,也是“揣”孳乳而来的后出转注字。“”乃是因音所误,而造之字。则陆氏“揣而鋭之,不可长保”得其本真,乙本“而鋭之,不可长保”中“”当从王弼本、河上公本和陆本。

(二)拾、㩉、噏、歙、翕、㒆

陆本“将欲㒆之,必固张之”之“㒆”异文有五: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作“拾”;帛书《老子》乙本作 “㩉”;西汉河上公本作“噏”;王弼本作“歙”;唐傅奕本作“翕”;陆德明本作“㒆”。

翕,《说文·羽部》:“翕,起也。从羽合聲。”段注:“翕,许及切。”《尔雅·释诂上》:“翕,合也”。《易·系辞上》:“夫坤,其静也翕。”韩康伯注:“翕,敛也。”

歙,《说文·欠部》:“歙,缩鼻也。从欠翕聲。丹阳有歙县。”段注:“歙,许及切。”是后世增附类母“欠”,转换为形声字“歙”,以分担“翕“之引申义,两鼻之收若鸟两翅之合也,加“欠”以示“缩鼻也”,也为“合”。蒋锡昌《老子校诂》“歙”,且云:“《老子音义》作‘㒆’,认为‘歙’当为本字,噏、翕、㒆等均为通用之字。”易顺鼎《读老札记》也用作“歙”。 “歙”即“翕”之异体。“将欲㒆之,必固张之”中“㒆”与“张”语义相对,构成反义词。“张”义为“开”,则前当为“合”,我们认为“歙”之义恰与“张”相对。

噏,河上公本作“噏”,陆氏云:“河上本作噏也,许及反,闭塞也”。 从口,翕亦声,“欠”与“口”义近,后人更换类母“欠”转形为“噏”。其字形义是指若人两唇相合而吸。《广韵·緝部》:“许及切。㒆,敛也。或作‘噏’”。 两者构成异体关系。

㒆,陆氏曰:“㒆,简文作歙”。《汉语大字典》:“‘㒆’同‘歙’,《集韵·緝部》:“㒆,敛也。通作‘歙’。” 《类篇》:“㒆,乞及切,敛也。”则“歙”更换类母“欠”为“人”转形作“㒆”。两者形体不同,音义相同,异体也。

㩉,《集韵·緝部》:“迄及切,同‘㪧’,击也。”从手,翕声。其音与“㒆、歙、噏”等同。可通假。许慎《说文》著于东汉之际,乃收“翕、歙”二字,没有收“㩉”,并且在先秦的文献中也没有出现“㩉”的用例,直到宋代的《集韵》才收录该字,因此,我们推测“㩉”的真正产生年代大约在魏晋到宋之际。然“㩉”出现于乙本中,而乙本抄写年代大约在西汉前期,刘邦称帝之后。若“㩉”在当时就已有用例,当见于同时期或较早的文献中,但我们考察先秦到唐之前的文献也没有发现“㩉”的用例。由此我们判断乙本中的“㩉”当为“歙”的讹误。则乙本当从王弼本作“歙”。

拾,《说文·手部》:“拾,掇也,从手,合声。”翕,《说文·羽部》:“翕,起也。从羽,合聲。”我们认为此“合”当为亦声。《说文·亼部》:“合,合口也。从亼从口。”“拾”与“翕”均以“合”为母,在此基础上增类母“手”转换作“拾”,增类母“羽” 转换作“翕”,两者义近,同源而来。

因此,甲本的“拾”与“翕”同源,音同义近构成异体关系。噏、歙、㒆以“翕”为基础分别增加类母造字,它们音义相同,则“翕”的异体字有“噏”、“歙”、“ 㒆”。从前后语义、文字的产生、字音和字义的衍变来说,我们认为各本当从傅奕本“翕”较合理。

(三)橢、墮、隳

陆氏“或强或羸,或培或隳”之“隳”异文有二:帛书《老子》甲本作“撱”;乙本与傅奕本作“墮”;河上公本、王弼本和陆本作“隳”。

隋,《说文·肉部》:“裂肉也。从肉,从隓省。”段注:“旬为切”,《汉字流源字典》认为:“甲骨文‘隋’,会意,表示用手撕碎祭品放于示上,进行祭祀” 。其本义为撕碎祭肉抛地进行祭祀,许慎得其本也。作名词,指残余的祭品。作动词,表示“裂肉”这一行为。后泛指将某物摧毁、毁坏之义。

乙本“或陪或墮”。墮,《广韵》:“许规切”。《训诂汇纂》:“墮,毁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墮军实而长寇雠”。 隓,《說文·部》:“敗城曰隓。从聲。”段玉裁注:“许书无字。葢或古有此文。为篆文、则隓为古籒可知也。小篆隓作。隶变作堕。许规切。”“隓”与“”本为一字,“隋”是“隓”更换类母,加“土”作“”,以示“败城”之义。两者形体虽异,但是音义皆同,构成异体关系。

甲本“或杯或橢”之“橢”,《说文·木部》:“車笭中橢橢器也。从木隋聲。”段玉裁注:“徒果切。”许抗生《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认为:“甲本作‘或杯或橢’,乙本作‘或陪或堕’,傅本作‘或培或堕’。今从傅本。杯、陪皆作‘培’,义为栽培也,养也。 橢应作‘堕’。堕,毁坏也。”许抗生得其本。

乙本“或行或隋”、“或培或墮”,甲本“或行或隨”、 “或杯或橢”。甲乙前一句中的“隨”表示跟随,跟从。乙本作“隋”是“裂肉也”。将“隋”与“隨”误用,当从甲本,“或行或隨”之“隨”,《说文·辵部》:“从也。从辵,省聲。”段注:“旬爲切。”即:跟从,跟随之义,与前面的“行”构成近义关系。且传世的河上公本、王弼本等均从“隨”。后一句中的“橢”表示“車笭中橢橢器也”,当依许抗生之说,橢应作‘堕’。堕,隶变之前又作“”,表毁坏也,与“培”形成对文。其字形与“橢”易混用。

陆氏“或培或隳”。隳,毁也,许归反。《广韵》:“许归切”。 河上公云:“隳,危也”。蒋锡昌《老子校诂》依傅本和范本“隳”作“堕”。《楚辞·七谏·沈江》:“成功隳而不卒也”。“隳”与“堕”都是在“隋”的基础上增加相应义符,段注∶“小篆隓作。隶变作堕。俗作隳。用堕为天崩落之义。用隳为倾坏之义。三者音义同,体相异,但又有联系,因此构成异体关系。

三、结语

通过对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的比对分析,我们认为异文有益于我们正确科学地解读作者的思想,版本的校勘,文字的考释等。我们必须要理清楚异文产生的时间,从汉字的构造形体,字音,字义以及语言的语法结构等对它们进行全面分析,同时还要和上下文语义、作者所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结合。因为现在已经无法看到作者最初的版本,只有这样才能大致定位哪一个异文更符合作者的意图,哪一个字用字更科学。

我们认为,造成异文现象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传抄者对文字、用语、作者思想理解不透彻。同时没能采取合理的分析方法,造成异文难以分辨。有的异文是笔画偏旁的增减、表意偏旁的不同、隶定的不同、声符义符的不同、造字法的不同等。新材料的问世有助于我们扩大语料范围,古籍版本校勘,研究文字的流源等。因此要科学对待,看到它所存在的优劣之处,再结合传世文献,各取所长。所以,关于异文的考察不能单纯从版本的校勘、作者的思想出发,而是应该根植于文字和用语进行科学全面的考察,才能正确寻求对古书和文字的理解。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610041

本项目系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经典释文·老子》异文研究”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CX2016SP129)。

李志文(1988—),男,苗族,贵州贵阳人,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猜你喜欢
陆氏异文音义
“乡音无改鬓毛衰”之“衰”字音义的词源学解释
谈《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的一处异文——读红零札
红楼梦学刊(2020年4期)2020-11-20 05:52:12
安大简《诗经·召南·小星》异文考辨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太上洞渊神咒经》异文考辨
关于“海派中医陆氏针灸学术思想暨临床经验研讨会”延期举行的通知
罗定《龙龛道场铭》碑异文考辨
西南学林(2012年1期)2012-11-12 12:57:52
《陆氏伤科银质针疗法》简介
《陆氏伤科银质针疗法》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