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思宇
论非文学文本的翻译策略
冯思宇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非文学翻译变得更加重要,而作为非文学文本之一的旅游文本,更是随着国际旅游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显得格外重要。本文探讨了非文学翻译的特点和英汉旅游文本的文体特点,从而分析得出旅游文本的三个翻译策略。
(一)非文学翻译的特点
非文学翻译就是要准确真实地传递原文所表达的客观事实。这个特点就相当于“忠实”或“信”的翻译标准,强调的是传递出原文的真实意思,而不仅仅是将文字的表意翻译出来,过分强调字面对应有时反而会损害意思的传递。此外,非文学翻译还强调了文本的非文学性,这一特点与文学翻译相对。非文学翻译并不要求译文的文采,只要能够以合乎规范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即可。译文要求简洁明了、直截了当。
(二)英汉旅游文本的文体特点
汉语旅游文本通篇辞藻华丽,结构工仗,很好地起到了介绍景点之美的作用。而英语旅游文本则强调客观、简明,语言结构紧密,主次分明,用词朴素平淡,使游客对旅游景点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此外,在汉语旅游文本中,经常会引用诗歌辞赋或名人典故来介绍景点,而在英语旅游文本中,几乎找不到这类引用,因为英语旅游文本重视的是对旅游景点各项信息的传递,如地理环境、服务等。
适合的翻译策略能够帮助译者做出更好的译文,旅游文本的目的是为了吸引游客前来游玩,因此译文也必须达到这个目的。
(一)适当增译
汉语旅游文本含有大量的历史文化因素,如果仅译出表面意思,外国游客理解起来会很困难。因此,必要时要进行适当增译。
例1: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决定扩建增修西安城。
译文:In 1370, Zhu Yuanzhang, the first emperor of the Ming Dynasty, decided to rebuild the Xi’an City and expand the city wall.
汉语旅游文本中,对“朱元璋”并没有解释说明,因为国人大都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可外国人却并不了解这个人,如果只将其名字译出,外国人还是对西安城墙的历史没有清晰的认识,因此,译文使用了增译法。
(二)适当删减
汉语旅游文本引经据典无非是想描述景点之美,可外国人不了解中国诗词,无法体会诗歌的美,因此将其译成英文没有太大意义,可以选择删减。
例2:三门峡市区坐落在黄河南岸阶地上,三面临水,形似半岛,素有“四面环山三面水,半城烟村半城田”之称。
译文:Sanmenxia City is located in the terrace of the south bank of the Yellow River. Because of facing water at three sides, the city looks like a peninsula.
这段话最后以诗句结尾,为三门峡增添了美感,可如果翻译成英语,难度很大,并且翻译后外国人看了也不会产生太多的共鸣。因此此处可以选择删减法,这样做并不会损害整段文字的意思。
(三)句子结构重组
英汉句子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翻译时,为了使译文更符合译入语规范、更地道,就需要重新组合构句,摆脱原文句子结构的舒服,避免翻译腔。
例3:自然景观主要有融观光、登山、避暑为一体,享有“ 小华山”之美称的亚武山国家级森林公园;陕州老城风景区;古迹遍布的三门峡黄河游览区等。
译文:The massive historical cultures left many famous scenic spots and cultural landscapes here. The natural landscapes in Sanmenxia include Yawushan National Forest Park, Shanzhou Scenic Spot, Sanmenxia Yellow River Resort, etc.
原文是根据汉语习惯将各个景观罗列出来,用分号隔开,是典型的“扁平式”句子。而英语译文改变了这种句子结构,先总说自然景观,然后用一个“include”将列举的景观包括在内,更为地道。
综上所述,非文学翻译在国际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由于非文学文本涵盖范围十分广泛,必须根据具体文本类型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本文仅以旅游文本为例,论述了旅游文本的三种翻译策略,翻译时,针对不同的非文学文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具体的翻译策略。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710127
冯思宇(1991—),女,陕西米脂人,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实践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