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 新乡 453000)
视觉的错误—幻觉艺术之父埃舍尔
马致远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 新乡 453000)
20世纪上半叶是西方美术全面发展的一个阶段,以印象派为界艺术分传统美术和现代美术,后印象派以成为现代美术,绘画的种类,画面的效果和画家的流派大大的增加,几乎所有的画家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派系的称呼,即便是仅有一个代表人的野兽派也是今天能够叫的出来名字的,但是在荷兰有一位画家,至今为止他依然被称为“无法分类的艺术家”,他的照片包含了极高的科学性和数学性,被科学家很是青睐很多的学科刊物喜欢用他的作品作为封面。同时也因为这样的科学性,很多人研究在研究他的数学价值和科学价值,或者是是否可以实现,却忽略了他的艺术性和艺术价值。归根到底他是一名艺术家,而不是一位科学家。
20世纪;埃舍尔;错觉艺术;不可能的结构
在欧洲艺术史中,荷兰艺术家总是具有令人惊讶的独特个性。从博施的怪诞地狱一跃跳到布鲁盖尔的真实乡间,从弗朗斯·哈尔斯的潇洒飘逸一跃而跳到伦勃朗的深沉动人,从维米尔亲切的内景和画室跳到雷伊斯达尔室外的天然景物,从更晚的荣金德使人不安的浪荡跳到凡·高令人心碎的疯狂,再跳到蒙德里安清心自苦的禁欲。埃舍尔当然也不例外。埃舍尔的时期基本是20世纪的上半叶,是与毕加索同一时期的艺术家。
在1956年《时代》杂志的一专访后,埃舍尔获得了世界范围的名望,作为一个知名艺术家,他不可能对当时艺术界的发展一无所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写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历史,战争不仅给艺术带来了新的题材和主题,也带来了交流和信息的隔绝。战争期间,荷兰作为战时的中立国,参战双方都与它隔绝,它也就得以在本上范围内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艺术家群体。埃舍尔早期的创作都是在意大利,主要从相对封闭单纯的风景写生中提炼的,而后期巨大的转变,除了西班牙阿尔罕布拉宫的提示,新艺术运动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埃舍尔为成为幻觉艺术之父便是来源于他创造的不可思议世界,而他的很多画作灵感来源于悖论,同时有具有科学的思想和真实的思维。这些有悖常理的画作中,最为中国读者熟悉的也是埃舍尔著名的作品《瀑布》,这份画作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作为《读者》的中心插页刊登出。埃舍尔的作品之中包含有太多的科学性和理性在当时追求情感的时代,被视为异端排斥在艺术圈的边缘地带,但是出乎意料的他的作品卖的相当不错,有人评论,在埃舍尔的作品里能看到智慧。
《观景楼》是错位系列最早的作品,而错位系列是埃舍尔建构起不可能世界的成果之一,该系列也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系列,代表作品有《观景楼》,《上升与下降》,《瀑布》《凹与凸》等。《瀑布》创作于1960年,早在1958年埃舍尔就创作出类似的主题《观景楼》。埃舍尔的这个模型就出现在《观景楼》。画面下方坐着一个包头巾的男人,手中拿着一个模型。上了楼梯,来到位于画面中间这一层,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个梯子上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爬上顶层的,即使埃舍尔已经把一个人画在了就要接近成功的位置。因为在中间这一层,从左边数,第二个柱子的位置不是垂直的,而是倾斜的,从高后面斜插到了前面,接着看第三根、第四根、第五根、第六根柱子他们都如法炮制。梯子上的人能够爬上顶层的前提是,位于第二层的空间必须存在。如果把这一空间简化为下方男子手中的模型,即这个模型存在,那么画面中的空间就有存在的可能。证明他存在的方法就是把画中的模型做成实体模型,让它现实中存在。结果让人大失所望,而我们的眼睛明明看到了它的存在。1960年《上升与下降》埃舍尔充分运用了彭罗斯台阶,这一著名的数学悖论,并加以完善。如果说《观景楼》和彭罗斯三杆是个巧合,那么《上升与下降》就是受到彭罗斯台阶的启发创作出来的。显然埃舍尔的版画比彭罗斯的理论更为直观与形象。总之,埃舍尔与彭罗斯本来是并行的,终于在拓扑结构中找到了交点。也许在未知中存在着类似的图示与空间,只是现在矛盾着。
埃舍尔在科学题材上的经典画作还有很多,体现了魔比斯环的《红蚁》,被数学家发现体现了黎曼曲线的《画廊》同时这副作品被认为存在欧几里得曲面,埃舍尔表示在《画廊》面世之后,曾经有两位有名的数学家试图说服他承认作品中的黎曼曲线,埃舍尔表示“我对黎曼曲线一无所知,但似乎它的特征是有中空的点”。
科学家打开了一扇门,而埃舍尔发现了门后面广阔的花园。他为艺术的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灵感源,同时也使我们有了新的看待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最初在艺术与科学关系的谈论中,大多只是对二者紧密关系的认知。科学求真,艺术求美就是出自第二个问题。梁启超先生在谈到美术与科学教育时,认为虽然美术是感情的产物,科学是理性的产物,然而冷冰冰的赛先生与暖和和的阿先生能够联系起来的原因就是他们都追求一个“真”,真美合一。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曾这样说道:艺术与科学的联系体现在“求真”。艺术倾向于用形象思维去寻求自然与生活的“真”,科学倾向于用理性思维寻找万物客观规律。埃舍尔向我们展示的另一种艺术与科学相处的模式,从科学之后来的灵感在艺术中追求美。
[1] 布鲁诺·恩斯特.魔镜:埃舍尔不可能世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 迟柯,王建国.埃舍尔版画选「M].广洲:岭南美术出版社,1990.
[3] 周宏.埃舍尔大师图典「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张摊.理想城的构建—浅析荷兰绘画大师M.C埃舍尔[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0
[5] 李红娜.埃舍尔版画风格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11
G623
A
1672-5832(2016)07-0193-01
本篇将在历史的角度通过对摩里茨·科奈里斯·埃舍尔成长经历,生活环境的研究来了解埃舍尔绘画风格的形成,以及埃舍尔作品的个案分析探讨他作品的奇特性对后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