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沙 朱丽娇 肖 瑶 杨红瑞 顾 珣
保定市对接京津驻保高校教师合作意识培养研究
——基于社会互动理论
徐丽沙 朱丽娇 肖 瑶 杨红瑞 顾 珣
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重要契机,培养驻保高校教师合作意识,鼓励教师跨校跨地区建立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关系。有益的合作不仅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同时有利于全面推动河北省乃至京津冀整体高等教育质量。
京津冀协同发展 驻保高校 教师合作
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下,保定市在对接京津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小觑。培养优化驻保高校教师合作意识、整合京津冀教学科研资源、加强京津保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与资源共享,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京津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外溢功能,有效深化驻保高校高等教育改革,同时为各高校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化与京津院校的校际合作提供参考,这对最终促成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区域的和谐稳定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将从理论政策背景、合作可能性和必要性以及策略建议三个角度试做概述。
(一)社会互动理论
(2)与本研究的相关性。高校教师群体是高等学校最核心的灵魂和资源,亨利•罗索夫斯基教授在《我们的大学何以出类拔萃》的文章中写道:“教师质量是保持学校声望和地位的最重要因素。最优秀的教师能够吸引最优秀的学生和做出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还能够取得最大限度的外部支持。”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除了依靠各位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同时也有赖于教师群体合作意识的形成和培养。这种合作意识主要表现在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相互交往中,教师以一定目的,与别人进行沟通交流。按照社会互动理论中的“合作”内涵,即使每个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教学风格、教学方法、科研方法均会不同于他人,但是出于个人发展的需要以及共同的群体目标,最终必然会选择合作。
(二)相关政策背景
为深入贯彻实施中央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探索实现京津冀三地高等教育内涵集约发展的路径与合作机制,2015年10月北京工业大学携手京津冀三地21所高校举办“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下的高等教育暨大学校长高峰论坛”。北京工业大学校党委书记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迫切需要我们破除“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以主动“赶考”的积极态度,来促进和实现区域内资源的有序流动。将兄弟高校之间的合作纳入并上升到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新的国家战略高度,形成重长远、可持续的协同创新体系,推进京津冀区域内高等教育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和整体提升。
(一)可能性
(1)社会互动理论的要求。社会互动理论认为,成功的“合作”应具备以下几种条件:目标一致,平等自愿,行为配合。
①目标一致是产生合作的必要前提,只有目标相同,合作才能有正确的方向和强大的动力。高校教师之间产生合作的重要目的之一便是寻求自身的专业发展,同时将研究成果更好地进行转化,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
②平等和自愿是高校教师间发生合作的基石。首先,参与合作的各位高校教师相互尊重,不因学科、学历、年龄和职务的差异而产生等级性;其次,高等教师之间的合作以出于本人的自觉自愿,并非来自外界强迫和制度安排。
③确立合作关系后,各位成员应在行为上相互配合。不论是新老成员间的指导式合作,还是同伴间的观摩式合作,参与合作的成员都应做到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共享资源,认真对待课堂教学、教材编写、课题研究等领域的合作。
在基层实验室建设中,由于工作人员监督不到位,建设中常因布局问题对实验操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基层兽医实验室布局中,部分县只是为应付考核,而没有进行科学的功能室布局。这样就会给实验室的安全带来一定的问题,使实验过程常会出现病原微生物泄露造成大面积的病菌污染。另外,在实验配置方面没有专门的消毒设备,或者没有安装专门的过期药品处理池,这些在细节上的疏忽都会给实验室建设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2)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的普惠性。从京津保高等院校布局来看,优质教学资源在三地分布不均。无论从学校数量、人才培养质量还是教师资源的集聚程度上,京津地区都遥遥领先于保定地区。但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和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包括师资在内的资源共享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存在一定的阻碍因素,但驻保高校与京津优秀高等院校教师间各个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相较以往都具有相当大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
(二)必要性(实际应用价值)
(1)教师个人发展的要求。教师合作学习,可以更好地打破空间壁垒,实现高校教师间彼此联结的需要,同时帮助高校中的每位教师将教学行为集中在共同利益上,为单一的个体提供一个可以随时请教切磋、可以获取专业发展支持的场所。
(2)区域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要求。培养优化驻保高校教师合作意识、整合京津冀教学科研资源,加强京津保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与资源共享,进一步发挥京津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外溢功能,可有效深化驻保高校高等教育改革,并对最终促成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区域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明确合作前景,提升合作意识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河北省高教强省战略的推进,驻保高校教师实现跨校跨省教育合作,前景开
阔明朗。驻保高校教师应抓住历史机遇,改变“闭门造车”的工作方法,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完善已有知识结构,掌握最新教学技术,具备较强科研能力,意识到交流观点和互相评论的“合作”方式可以有效激发群体智慧和创造力。通过教师间的合作学习和经验交流,活跃思维、开阔眼界、分享成果,这不仅满足了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使学生受益良多。反之,如果教师一旦感受到合作过程的趣味性和合作成果的多样化,合作意识势必会被再次激发,进而成为一种固定的工作方式。
(二)确定合作策略,搭建高效合作平台
从合作方式、合作内容与合作平台三个角度来看:
合作方式:(1)传统研讨:基于专业所学和研究方法的不同,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等活动,驻保高校教师和京津高校教师可以进行专业层面的深入交流,启发新观点,开阔研究思路。面对面的交流,可以加深教师间的互相了解,为进一步展开合作奠定基础。(2)指导示范:由于地缘和经济优势,京津冀地区优秀的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主要集中在北京和天津两地,驻保高校教师若想较为快捷有效地学习到先进的教学理念、接触到自己在研课题的最新前沿,一个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由优秀教师亲自进行指导示范,如优秀教师课堂观摩、专业技能培训、专家学者跨校讲学等。(3)网络渠道:网络媒介的发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隔阂,一方面将单独的个人根据相同的兴趣专业联结为一个整体,一方面实现了教学资源分享的无纸化。通过专门微信群、QQ群的建立,区域内的教师们可以随时随地就在研问题进行讨论;通过电子邮件,我们也可以向学术界的领军人物发起请教,为自己的疑惑寻求答案。
合作内容:(1)教学合作:包括合作优秀课堂观摩、合作编写优秀教材、教学经验交流等;(2)科研合作:包括合作申请课题、合作调研、合著论文等;(3)社会服务合作:包括合作培训、合作咨询、合作讲座等。
合作平台:(1)教研室。依托高校教研室这一最小教学单位,组织相应教研活动,鼓励教研组成员多参与跨省市教学比赛、教学观摩和专业培训,并及时在教研室内部进行信息资源的传达和分享。(2)课题组。高校各课题组以在研课题为基础,与京津高校相似课题组达成联合研究或辅助研究协议,拓展研究思路和研究深度。(3)校际交流项目。各高校加强合作宣传力度,以校际合作的多种活动为载体,创造良好的高校教师校际交流氛围。
要想提高高校教师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良好的政治制度和管理制度建设必不可少。首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驻保高校教师合作意识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区域内各高校在这一有利政策下将呈现出更加开放的姿态。其次,学校应实施灵活民主的管理制度,赋予教师充分的合作自主权,使之愿意合作、主动合作;同时学校也应充分挖掘和整合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资源,为教师合作提供物质保障,解决教师开展合作的后顾之忧。
注释:
①史静寰主编.当代美国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展永.加强区域高校合作,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下的高等教育暨大学校长高峰论坛"上的讲话[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
[2]张雪等.基于大学联盟视角的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合作[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5(05).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本文系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保定市对接京津驻保高校教师合作意识培养研究——基于社会互动理论”(课题编号:2016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