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怡方
西方精神性研究评述
刘怡方
精神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更大的进步空间,值得去多加探讨。通过对国内外精神性的文献分析,总结、概括出有关精神性的概念、结构、测量方法以及相关学者的探索研究的成果和进展。精神性来自于西方宗教心理学,后逐步发展向科学靠拢,西方对精神性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精神性概念 宗教心理学 人文
Argyle(2000)通过与物理学研究外在现象相比,把心理学、宗教、精神性定义为内部现象。Miller(2007)认为精神性的研究应该摆脱唯物主义追求更广阔的未知神圣的领域。Koenig(2001)将精神性与终极、超越体验紧密联系起来,强调精神性与人的内在追求、信仰有关,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求。
科学的精神性是精神性的最新发展阶段,科学的精神性与宗教的精神性相比,更注重实证研究,具有较少的思辨性,是一种个人、社会、自然环境的统一,体现在情感、思想和行为中。Purdy 和 Dupey(2005)认为精神性可以作为使人成长的能量来源,提升人的生活质量。Miller(2007)认为精神性为追寻生命意义与方向提供动力。与外在世界的互动层面的精神性能与他人、社会、宗教信仰以及自然环境之间彼此联系,也可由内在生命往外联系与延伸,展现个人自身的意义和价值的延伸。
西方对于科学精神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格、情绪、压力与应对、主观幸福感、社会适应、精神疾病等方面。例如在幸福感方面,Wink等人对精神性研究发现精神性与个人成长的幸福感成正相关。在感觉、情感方面,Desrosiers(2010)等发现母亲的精神性支持、父母关怀和朋友的精神性支持都与关系精神性显著正相关,表明父母和同龄人的情感对关系精神性的发展有促进作用,Wink(2008)等人对精神性研究发现精神性与个人成长的幸福感成正相关。
超个人心理学是关于个人及其超越的心理学 , 是人本主义心理学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超个人心理学试图将世界精神传统的智慧整合到现代心理学的知识系统中, 并加以创造性的综合,进而提供一种包含身体、心理和精神的架构来全面地认识我们自己,不是脱离社会生活。“超个人心理学家坚信,我们在本性上既是心理的,又是精神的,但在超个人观点看来,精神处于首要地位,正是精神为自我提供支撑性的架构,只有将现代心理学和精神性传统观念中关于人性的理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性模型。”超个人心理学认为人的需求层次最高境界是对精神性的探索,Maslow认为精神性是一种基本的人性需求,可以提高人的生活境界,体会到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Visser(2015)等对焦虑和人格特质的研究采用HEXACO人格特质发现神经质的某些方面,例如冷酷情绪、反社会行为等于诚实谦卑、责任心显著负相关。
精神性与心理健康的研究大多与疾病和药物有关,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精神性与应对压力、幸福感等有关,精神性越高,个体超越自我和应对环境的能力越强,许多研究表明个体在受到挫折或遭遇苦难时,精神性有助于激励个体恢复身心健康,心境平和。
综上所述,精神性以及与精神性相关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当前的研究不多且研究结果或重叠或不统一。国外的心理学者不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研究都已有所经验,但是研究关于精神性的理解大多是依附于宗教性和宗教经验等,精神性的概念都与学者的研究背景相关,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可以解释的内容非常具有局限性,多是在宗教范围内。对于精神性在实证方面的研究,制定了诸多量表,同时量表本身的适用性和可比性也存在疑问。
[1]Argyle.M.Psychology and religion: An introduction.London / New York:R outledge,2000.
[2]Miller,W.R.R eligiosity and spirituality among psychologists:A survey of clinician members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 esearch and Practice,2007,38(5):538~546.
[3]Koenig,H.G.Mc Cullough,M. E.& Larson,D.B.Handbook of religion and health.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4]Purdy,M.& Dupey,P.Holistic flow model of spiritual wellness.Counseling and Values,2005,49(2):95~106.
[5]Miller,W.R.R eligiosity and spirituality among psychologists:A survey of clinician members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 esearch and Practice,2007,38(5):538~546.
[6]Desrosiers,A.,Kelley,B.S.,&Miller,L.Parent and Peer Relationships and Relational Spirituality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Psychology of Religion and Spirituality. Psychology of Religion and Spirituality 3(1):39-54 · February 2011 with 83 Reads DOI: 10.1037/ a0020037,2010.
[7]Wink,P.,Dillon,M.(2008).Religiousness,Spirituality,and Psychosocial Functioning in Late Adulthood: Findings From a Longitudinal Study.Psychology of Religion and Spirituality,Vol.S, No. 1, 2008,102~115.
[8]Visser,B.A.,Ashton,M.C.,& Pozzebon,J.A..(2015).Is Low Anxiety Part of the Psychopathy Construct? J Pers, 2012, Vol.80 (3).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