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好 李世林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402260
浅谈高职教育法律制度的完善
李生好 李世林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402260
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管理机制不健全、教育观念落后、办学机制不灵活等原因,导致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缓慢,并严重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因此,我们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在实践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法律制度。
高职教育;法律;技能;完善
当代社会正朝着现代化建设的方向稳步发展,为了实现现代化建设的需求,突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企业单位中无论是在车间生产还是管理服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的重心应该从单一的应用型人才向全方面的综合型人才转变。高等职业院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开展的主要场所,应该从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效果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着手,培养兼具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学生,而不是以往只有知识、技能的技术型人才。要想成为兼具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不仅要学习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还要拓宽知识面、对其他领域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知识有所了解,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掌握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等方面的通用能力。只有这样,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才能在工作岗位上展现出优秀的能力,也能够在职场中得到持续的进步。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在向学生讲授已有的基础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知识的基础之上,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优质的教育环境,让他们在道德品质、内在修养、思维创造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从而实现教育价值的最优化。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道德,从而让毕业生离开学校后能够更快、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对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的要求,在工作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校园文化教育政策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接受教育政策环境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会如何处理单个自然人与自然人之间的关系,还要学会如何处理自然人与整个社会、自然人与自然界之间更为复杂的关系,使得他们在具备感性、理性知识的基础上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德智兼备,进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型人才。
纵观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高职教育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够满足社会中某一特殊领域或特殊行业对掌握某项专业技能的人才的需求,然而,随着教育发展的普适性和快速性,绝大部分高职院校表现出了对教育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高度重视,反而忽略了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单一,缺乏更为全面的知识和其他能力的塑造,长此以往下去会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而要想改变这一局面,高职院校必须在已有的文化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对学生文化素质方面的教育。
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管理机制不健全、教育观念落后、办学机制不灵活等原因,导致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缓慢,并严重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因此,我们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在实践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法律制度。
首先,需要加强人们的法律意识,规范高职教育立法。我国的高职教育虽有《职业教育法》这一职教大法,但在许多方面高职教育立法还很不完善,原则性的规定较多,缺乏实施程序和具体步骤,使得法律形同虚设,所以要不断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形成分工明确、互相监督、便于协调的运作体系。
其次,需要增强高职教育法律的可操作性。我国职业教育法存在法律阶位低、单项法不配套、数量少等问题。基于此,应逐渐形成以《职业教育法》为总法,着力解决其他高职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构成的上下有序、内容全面、形式完整、协调统一的职业教育法规体系的可操作性,使高职教育法律结构合理,语言简洁、规范,含义准确,权利义务明确,违规责任与后果确定,增强职业教育法律的可操作性。
最后,目前与时俱进还不够,修改高职教育法律法规及时性不够。高职教育法律法规应及时反映市场的最新需求,肯定高职教育改革的经验,对高职教育中的难题,用立法加以引导与促进。但是我国的高职教育立法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现实和高职教育改革的需要,为此应及时地对高职教育法进行废、立、改。因此,高职教育立法应与时俱进,适时修改,注意分清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矛盾。
总之,基于我国的国情,参加高考的学生越来越少,上大学变得更加容易,并因为一些高职教育政策原因,对于高职院校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很多的高职院校面临着整合和关闭,这将是我们高职院校存在着一个非常大的压力。
虽然高职教育在法律上有了一定的地位,但是其受众面比较低,在层次上和范围上并不得到完全重视。高职院校短短3年时间的学习,得到的相关证书并不完全满足企业单位的需求,使高职教育证书贬值,学生得到的社会认同度不高。这在政策上也是非常难以解决的。
而且,师资缺乏,真正要做到适合企业要求,满足岗位需求的人才,往往是此行业的精英,具有实战的基础。而高职院校所提供的平台并不多,他们只能靠仅有的师资力量对职业进行肤浅的理解,很多得不到企业的认可,也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同。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新华网.
[3]孙泽文.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未来趋势[J].宁波职业技术学报,2009(01).
[4]张熙编著.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概览[M].海南出版社,2000.
[5]陈梦迁.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立法基本原则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
[6]彭爽.美国职业教育立法及其启示[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2).
[7]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改革重大举措——德国新《职业教育法》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4) .
[8]张继文.日本职业教育的立法及其思考[J].成人教育,2004(04).
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No.CQGJ15383C)、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No.RWB201505)、重庆市江津区科技计划项目(No.zzjh2015016)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