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尼
认知变,情绪变
维尼
认知疗法的原理非常简单:直接决定我们情绪和行为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事情的认知(看法)。所以,改变了对事情的认知(看法),就可能改变情绪和行为。
认知疗法在家庭教育中应用非常广泛,可以帮助父母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减少火气;可以帮助孩子少发脾气,增强抗挫折能力,改变有问题的性格,还可以减少压力,促进心理健康。
我有一位咨询者,从孩子上小学以来,她就不自觉地有了100分情结。无论大考小考,她都给孩子很大的压力。分数出来前,她很紧张。如果孩子考了100分,她就很满意也很高兴,对孩子也和颜悦色;如果孩子丢了几分,她就很抓狂,甚至很崩溃。
学习了认知疗法,她开始反思自己的100分情结。孩子没考到100分,她便生气郁闷甚至指责,因为她的认知是不合理的:她不娱乐,不打牌,天天陪孩子学习,用心辅导,孩子还不能拿优秀的成绩,况且题目也不难,连二年级都不能拿满分,以后岂不更难拿好成绩?因此她的情绪沮丧、失落、焦虑。
在我的引导下,她尝试改变自己的认知。现在孩子没拿满分,她表现平淡和理解,因为她强调的错误孩子这次没有再犯,说明有进步,她认识到分数是检验一段时间学习情况的方式,帮助孩子查漏补缺,可能比纠结于是否得满分更重要。
认知变,情绪变,世界变。
改变习惯性思维不过很多父母可能心存疑惑:我每次都是“想也没想就发火了”,你说的事件和情绪行为之间的认知,我怎么没有觉察啊?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习惯性思维(自动思维)的存在。
很多情况下,我们是即时反应的,在某一事件刺激下自动出现的一个想法、认知,这就是自动思维。比如看到孩子写作业磨蹭,马上会有一个反应:怎么又这样,又在捣乱,真不懂事!这个反应不是深入思考的,而是直接根据你的经验、理念等在零点几秒之内产生。可想而知,这样瞬间得出的认知,自然难以做到全面、适度,所以可能不合理。
我们还存在着很多的习惯性思维。比如看到孩子犯了错,习惯性地想到不能娇惯,要严惩;看到孩子哭了,习惯性地觉得他怎么这样脆弱呢?看到孩子考试成绩不好,习惯性地想到孩子将来可怎么办?
这些认知都逐渐固化在各种行为之中,形成了习惯,从而影响着我们的心理。
改变核心信念在家庭教育中,核心信念是指教育孩子最核心的理念。每个家长的核心信念各有不同,比如:孩子不能娇惯,要严格要求;一定要让孩子优秀,这样才是对他负责;家长是天,孩子一定要服从……这些信念都有不合理的地方。
有了这样不尽合理的核心信念,自然会被“贯彻落实”到教育孩子的方方面面,形成相应不合理的习惯性思维,出现不合理的情绪和行为。所以,核心信念是非常重要的,要从根本上改变不合理的情绪和行为,首先要改变的就是核心信念。
但是,不是改变了核心信念,问题就能解决。因为相应的习惯性思维已经生根发芽,而且你还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所以还需要逐一去找到这些习惯性思维,并说服自己,慢慢改变。
坏事变好事我在遇到“坏事”的时候,会习惯于先去想想事情有无好的方面,或者有无可能变成好事,如果能找到,心情自然就轻松多了。比如有一段时间我的腿受伤了,虽然是件坏事,但是想到可以在家里安心地写作,就不沮丧了。
关键是“习惯于”!这个思维并不新鲜,但需要多次有意识地去培养、联系,从而形成习惯,才会在遇到挫折时自然想到。
一个朋友常常骗女儿,女儿不高兴,我告诉她:这也是好事儿,让你这么小就学会识别谎言了。在不断地渗透之下,“坏事变好事”就成了女儿的习惯性思维,有时也会冒出一句口头禅:这也是好事啊。
有一次,女儿不小心把一个气球搞破了,嘭的一声,她吓了一跳。不过,她接着说:这样也不错,我可以把这块皮当做小娃娃们的地图。
很正常,没什么为什么有些事情让人很难受呢?其实有时不是事情本身严重,而是人们夸大了这件事情的影响,把它看得严重,自然会感觉很受挫了。这是一种放大的思维模式。
很多父母就是这样。比如一位妈妈,看到孩子上课不举手,或者不肯上台表演,就认为孩子不自信,进而想到如果孩子不自信,一生该有多失败!这样放大之后自然焦虑、受挫。家长可能会把这种夸大的思维模式“传染”到孩子身上,即使家长不打不骂,什么也不说,孩子也会从家长紧张的表情和沮丧的态度中体验到。时间久了,孩子也会习惯于夸大事情的后果,心态如何可想而知了。
其实不举手、不敢表演这些现象都很正常,没什么的,可能随着成长自然就解决了。父母面对孩子的问题时,如果能够去理解孩子,想想孩子的表现“很正常,没什么”,就会淡定一些,就不那么容易焦虑、生气了。
一位妈妈告诉我这6个字值得一试。上二年级的孩子开始遇到不会写的题目,会很着急烦躁,妈妈告诉他:有不会的题目是正常的,谁也不可能都会啊!逐渐地,孩子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时就平静多了。
顺其自然我有一个核心思维:努力去做,对结果顺其自然。
遇到“坏事”,应该去努力,争取把坏事变成好事。但是自然会有不好的方面,而且可能还有些糟糕,不是“没什么”的。所以,此时需要顺其自然。顺其自然之后,心就静下来了,不把精力花在懊悔、自责上,而是去做实在的努力,这反而是积极的。
很多大人和孩子都有这样的想法,我一定要赢,一定要考好……但是谁能保证一定呢?做不到的时候就会沮丧懊恼,显得脆弱。所以,如果想坚强,就要学会在努力之后,顺其自然,只要尽力了就好。
女儿和同学玩多米诺骨牌。没找到某个骨牌,她说了一句:找不到就找不到吧(顺其自然);摆的骨牌不小心被碰了一下,局部一下子全倒了,她说:没关系,说明我这部分摆得挺好的(很正常,没什么;坏事变好事)。三种思维已经渗透到她的心里,可以脱口而出,自如地运用啦!
应用认知疗法,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坦然经受挫折。
(作者专注于家庭教育心理领域研究,著有《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编辑朱璐zhulu83@126.com
本期莫愁乐园谜底
《猜谜语》答案:
1.龟2.鸵鸟
3.冰箱4.鹅
5.蜜蜂、蜘蛛、萤火虫、纺织娘
《顽皮学生的玩笑》答案:
居维叶说:“判断一个动物是吃草的还是吃肉的,只要观察一下它的四肢、口腔、牙齿和颌骨就会一清二楚。如果一个动物是吃肉的,它的口腔上下的骨头和肌肉一定适宜吞食生肉,牙齿一定十分锋利,能嚼碎生肉,眼睛、鼻子、耳朵一定善于发现远处的猎物,它的四肢也一定适宜追赶、抓捕猎物。昨天闯进我房间的那个‘怪兽’,我一看它的四肢,就知道它是吃草的,不会伤害我,因为它的四肢上长的是蹄子,坚硬的蹄子是不适宜追赶、抓捕猎物的。像老黄牛和山羊的蹄子是抓不住任何小动物的。因此我断定那‘怪兽’是吃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