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扶贫方法论:脱贫攻坚的“农信解法”

2016-11-26 21:53陈南威
今日海南 2016年11期
关键词:技术员农信社小额

文|陈南威

金融扶贫方法论:脱贫攻坚的“农信解法”

文|陈南威

为促进我省金融精准扶贫,今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责任分工方案》,明确了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小额信贷扶持力度,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今年7月27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海南省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措施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创新扶贫金融产品等12项精准扶贫措施。

打通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离不开科技引领、渠道拓展和产品支撑。自2007年8月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省联社”)成立以来,海南省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省农信社”)通过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不断丰富农村支付、结算、缴费、自助贷款等各类服务,为县域中小企业和广大城乡百姓提供了更加安全快捷、丰富多样、获得性更高的金融服务,推动了普惠金融落地生根,进而改善农村金融生态,构建更为有效和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体系,从而实现金融助力脱贫攻坚的社会职能和经济作用。

六个维度 让金融走向“平民化”

全面小康,精准扶贫是关键。对此,省农信社决策层有着一番体会和见解。他们认为,从海南成功探索小额信贷的经验来看,进一步推广普惠金融要做好“六个维度”。在对普惠金融的认识上要有高度,特别是金融业界自身对普惠金融的认识要提高,努力跟上党中央、国务院对这项事业的重视程度;金融服务要有广度,鼓励各方金融力量共同参与普惠金融,实现广覆盖;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和网点服务布局要有密度,要推动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金融机构与农民的感情要有深度,对农民有真情实感,不为农民贷款难脱贫难找说法,要为他们贷到钱赚到钱找办法;服务农民增收要有厚度,通过金融引导支持,切实让贫困人口的腰包鼓起来;提高金融服务的社会满意度,通过强化金融机构的服务意识和质量,赢得客户和市场的认可和信赖。

(一)支付服务进村入户,打造农户“家门口的银行”。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特别是国有银行实行商业化改革后,一些商业利益驱动下的金融机构大部分弃乡进城,大量收缩撤并县及县以下地区的机构网点,导致银行网点数量不能适应农村普惠金融业务的要求。为了让偏远地区的老百姓与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到均等的金融服务,2011年,省农信社启动在全省22个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建设标准营业网点,2013年10月,实现了普惠金融服务在海南乡镇的全覆盖,与全国8万多个农信网点联网开展通存通兑。截至2016年6月末,全省农信社已设立标准银行营业网点447家,其中城区网点139家,占比31%,乡镇网点308家,占比69%,并且率先在全国农信系统完成IC卡服务改造,全省营业网点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电子渠道交易替代率已超过80%……产品及服务升级换代的背后是省农信社科技的投入和人才的引进,仅2015年科技投入预算就达3亿元,科技人才队伍也由改革初的8人发展到如今近200人的专业研发团队,真正承担起了下沉服务重心,延伸服务网络,发展农村基层服务网点,健全海南金融服务体系的责任与担当。

(二)畅通支付结算渠道,完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2007年,在省联社成立以前,现金结算仍然是农村地区结算的主要方式,农村网点办理业务存在支付覆盖面小、结算汇路不畅的问题。特别是涉及跨行结算业务时,需要通过上级行转汇,在途时间长,客户服务体验差,大大降低了资金的流通速度和使用效率,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兴支付工具在农村地区更是少见,2009年,省农信社综合业务系统上线,并确立了“科技引领”的发展战略,相继推出了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电子渠道和产品,以客户为中心,不断丰富和完善移动金融的业务功能,增加安全保障措施,以此提升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的客户体验感,让“指尖上的银行”走进寻常百姓的家中。与此同时,省农信社在全国率先启动“金融便民服务村村通工程”,实现2万多台遍布城乡的POS和E-POS服务终端覆盖全岛,金融便民服务点覆盖全省2569个行政村,让农民朋友不仅可以享受“贷款不出镇,还款不出村”的信贷服务,还可享受“刷卡消费、惠民补贴查询、小额存取款、转账汇款、存折补登”,以及燃气、水电、有线电视、电话费等缴费和火车票、汽车票的订购以及社保参保缴费等服务。

(三)打通“线上线下”渠道,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水平。自2007年省联社成立以来,为了破解小额信贷这一难题,省农信社不仅积极组建了一支专司农民小额信贷的队伍,还不断对产品进行创新和研发,在总结过往农民小额贷款工作的经验基础上,推出新“菜单”,为使客户快速、便捷地获得资金,在原有基础上,研发了具有随借随还功能的“一小通”循环贷和顺贷业务,在金融产品创新上,为农户贷款的可获得性、灵活性和便利性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1.“一小通”循环贷。借款人与贷款人签订一次性合同,在合同约定的贷款额度和期限内循环使用,并且实行全天候、全方位随贷随还,按实际使用贷款额度和天数计收利息。只要农户满足“四有四无”条件——有固定住所、有明确用途、有劳动能力、有还款意愿,无吸毒、无赌博、无违法记录和不良信用记录,即可获得适当额度的小额贷款,同时,省农信社全面推出“96588贷款送到家”的贴心服务,一通电话,即有信贷工作人员主动对接。

2.“一小通”顺贷。与其他贷款业务相比,具有“零材料、零接触、零担保;随时申请、随时到账、随用随借、随有随还”的特点,运用客户数据确定可贷额度,具有“线上授信,线上用信”功能。在贷款期限上,顺贷最高可贷5年,最高额度为50万元,这是海南首个真正实现全流程网上申请、自动审批、自动放款的小额贷款产品,通过大数据分析,进一步简化贷款手续,加快贷款效率,使小微企业和农户融资越发便利快捷,真正落实普惠金融;在操作上,顺贷更融入“互联网+”的理念,对于省农信社优质存贷款客户,个人信息记录达到综合授信标准的,1次申请、10年有效、3分钟操作、6秒钟到账,全程自助办理小额信用贷款。

(四)“泥腿子银行家”让金融扶贫有深度更有温度。放眼省内外,其实我们并不缺乏支农系统,但支农效果有限。根源在于相当多的支农系统在农村“无根”,缺少“一竿子插到底”的工作体系,进不了村也入不了户。省农信社改革创新之举在于,以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鼓励小额信贷技术员扎根农村,为普惠奠定“人力资本”。通过一手给资金,一手给技术,做“泥腿子银行家”,形成“给农民放款、教农民技术、帮农民经营、促农民增收、保农民还款”的良性循环机制。用农业技能来“武装”的小额信贷技术员,是一支懂农村、熟农情、有农技的现代金融工作者,这600多名小额信贷技术员被称为小额信贷童子军,很多农户甚至把小额信贷技术员视为家庭成员,这在商业银行中是不可想象的。

(五)精准扶贫就是要让农民增收有厚度。据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和海南省统计局的统计显示:在2008年之前,我省农村居民收入增速仅为8.43%,低于全省城镇居民收入增速(10.02%),也低于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省农信社实施小额贷款创新后,搅动一池春水,带动其他涉农金融机构一起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09至2014年,我省农民收入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增速达到15.88%,超过了全省城镇居民和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海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2014年降至2.47:1。由于得到了农信社小额信贷资金的扶持,31.16%的农户及时解决了子女上学难题,29.70%的农户购买了新家电,29.27%的农户盖起了新房,3.46%的农户购买了小轿车……有92%的贷款农户认为,通过小额贷款扩大了生产经营规模,增加了收入,为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金保障。

(六)农民的笑脸是检验扶贫脱贫成果的试金石。“农民不愿贷,银行不敢贷”,曾是省农信社小额信贷发展面临的尴尬境地。在原有的金融体系框架下,1998至2010年,海南银行业体系资金连续12年净流出,农业贷款比重从2003年7.2%下降到2007年3.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如何破局?遍布田间地头的小额信贷技术员,用实践给出了答案。刚开展工作时,这些年轻人往往面临着严重的“信任赤字”。为了打消农民的顾虑,小额信贷技术员积累了自己与农民打交道的“法宝”。有的帮农民干活,有的给农户义务做家教,有的帮农民研究种养技术,还有的帮助农民组建合作社。据统计,2011年8月至2015年7月,省农信社向10个国家级贫困县及省级贫困县累计发放小额贷款37.8亿元,惠及近9万农户。

五项举措落实 金融精准扶贫

(一)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精准调查、找准对象。精准调查是省农信社“草根金融”的优势之一,也是小额贷款贷前工作的重要内容。坚持双人入户走访受理,发挥小额信贷技术员“走千山万水、访千家万户、道千言万语、理千头万绪、吃千辛万苦”的精神,积极参与脱贫精准调查,找准需要支持的对象,利用IT技术强化信贷工作管理,为95%以上的农户建立了信息档案,让信贷员们做到“心里有档,放款有胆”。每年动态更新农户信息,实现对贷款对象的“精准”分析,有效降低风险,特别是在省里确定的贫困对象外,将那些相对贫困、容易返贫的群体纳入金融支持的范围。

(二)找准“穷根”开对“药方”——“大数据”分析,找准项目。省农信社小额信贷技术员将在今年内完成对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入户调查和信息录入,在省政府精准调查的基础上,逐户摸清贫困户贷款意愿、用途、数量、期限等情况,既明确贷款需求,又为各地产业扶贫提供更全面的数据支持。而随着省农信社社保卡、健康卡的不断推广应用,新农保、新农合等平台数据的完善,整理小额信贷技术员采集的农户数据信息,能够让更多客户享受线上线下结合带来的便利,大幅降低农民融资成本,同时也能够有效整合农户的产销信息,实现“给农民贷款、教农民技术、帮农民经营、促农民增收、保农民还款”的良性循环,让科技创新引领普惠金融之路越走越宽。

(三)保障金融产品既“普”且“惠”——用好用足政策,创新金融产品。积极争取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额度,全面落实支农再贷款利率优惠政策。鼓励使用支农再贷款优先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让贫困户充分享受优惠利率。继续推广和完善“一小通”循环贷、顺贷等贷款产品,结合“线上+线下”模式发放小额贷款,利用移动终端提高小额信贷投放效率,进一步扩大贫困地区贷款覆盖率。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拓宽贫困农户获贷渠道和适当增加贷款额度。

(四)充分发挥金融培育诚信的社会功能——加快推进信用工程建设,优化农村金融生态。加快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建设,优化农村诚信体系,简化贷款流程,进一步加大对贫困信用农户贷款扶持力度。切实做好百个风情小镇和千个美丽乡村金融支持工作,组织“三农”技术专家开展农技知识讲座,形成帮扶机制,打造省农信社“三农”培训基地,做好百个风情小镇和千个美丽乡村农户和项目的信贷服务工作,以信贷扶持为抓手,促进产业的发展带动辖区农户脱贫。

(五)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金融人才驻村帮扶,“输血”变“造血”。创新金融扶贫方式,加大农信社干部挂点和第一书记驻点村的金融帮扶力度,小额信贷技术员懂金融、熟农情、知市场是农信扶贫的重要特点。脱贫的难点和关键在于促进贫困户转变思想,提升自身发展能力,用好信贷和帮扶资金。通过一户一户的帮扶,做到帮扶一户、脱贫一户、致富一户。强化小额信贷技术员挂职副镇长、村委会副主任工作职能,真正发挥好金融人才驻村帮扶脱贫作用。

(作者单位: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本文责编/钟瑜 邮箱/zy200928@qq.com

猜你喜欢
技术员农信社小额
扶贫小额信贷最长可延期至2021年3月底还款
一群土专家的“集结”——宝丰村的“技术员”也能治好农业“杂症”
不许撵他走
农信社:云南省农信社作品获最佳创意奖银奖
农信社:云南省农信社与德宏州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转运
河南省濮阳县联社:着力打遣“指尖上”的农信
重庆将开展小额扶贫保险试点
农信社放下“背包”农民怎么办?
他们出差到哪?